三伏天|入伏方知夏日烈,品诗渐觉暑气消
2025-07-20 10:15:0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 我来说两句 |
导语: 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蝉鸣此起彼伏,宣告着三伏天的到来。2025年的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至8月18日结束。这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既是冬病夏治、调养生息的好时节,也是品诗消暑的佳境,让我们一同迎接这段最火热的时光吧! — 三伏天 — 01伏日溯源: 历法中的寒暑智慧 《史记・秦本纪》记载:“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这短短数字,是史籍中关于 “伏日” 的较早记载,揭开了三伏天历史的神秘面纱。公元前 676 年,秦德公即位后的第二年,正式确立了伏日制度,当时人们会杀狗祭祀,认为这样可以抵御热毒邪气。这一习俗在《汉书・郊祀志》中也有提及:“秦德公立,卜居雍,子孙饮马于河,遂都雍。雍之诸祠自此兴,用三百牢于鄜畤。伏日,祠社,以狗祭。” 可见在先秦时期,伏日已成为重要的节令,且与祭祀活动紧密相连。 古人对伏日的界定,遵循着严谨的历法规则,“夏至三庚数头伏” 的计算方式在汉代的《太初历》中便已成型。“庚” 在天干中排行第七,属金,而夏季属火,火克金,古人认为在庚日,金气受到克制,需要 “伏藏”,因此将这段时间称为 “伏日”。关于三伏天的时长,唐代《岁华纪丽》记载:“初伏十日,中伏十日,末伏十日”。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这种历法计算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三伏者,以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故谓之三伏。” 清晰地解释了三伏天的起止时间计算方法。 从2015年至2024年,已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四十天。而2025年的三伏天,则从7月20日至8月18日,一共三十天,是短伏。初伏从 7 月 20 日开始,至 7 月 29 日结束;中伏自 7 月 30 日起,到 8 月 8 日结束;末伏从 8 月 9 日起至 8 月 18 日结束。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起学习消暑智慧,用诗词慰藉一颗燥热的心灵。 02伏天养生: 古今传承的消暑之道 《黄帝内经》有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明确指出夏季养生应顺应昼长夜短的特点。这一养生理念在后世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伏天养生之道。 在饮食方面,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诸多伏天养生食材:“绿豆,解诸热,益气,除热毒风。” 除了绿豆,《本草纲目》还推荐了西瓜、苦瓜等夏季食材,称西瓜 “消烦止渴,解暑热”,苦瓜 “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现代营养学也证实苦瓜含有的苦瓜甙能有效降暑。今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准备真空包装的熟苦瓜片,作为下午茶的零食,也可以搭配酸奶食用,既能中和苦味,又能补充蛋白质。 在日常饮食上,也要遵循 “三少一多” 原则:少辛辣火锅、少油炸食品、少生冷刺身,多选择冬瓜排骨汤、丝瓜炒虾仁等清淡菜品。若晚上加班需加餐,一碗温热的小米粥配凉拌秋葵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运动方面,古人认为伏天不宜剧烈运动,而应选择轻柔的活动。《养性延命录》中记载:“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 强调在夏季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激动。明代《寿世保元》中也提到:“伏日宜散步庭院,呼吸新鲜空气,不可久坐久卧。” 主张在清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 对于现代人来说,早晨 6 点至 7 点,到小区公园进行快走或太极拳等轻度运动,既能吸收阳光中的维生素D,又能顺应 “阳气升发” 的天时。对于晚上才有时间锻炼的人,选择室内游泳或瑜伽更为合适。需注意运动后不能直接冲进空调房,应先用干毛巾擦干汗水,待身体温度恢复正常后再开空调。这种 “先散后收” 的方式,与古人 “伏者,隐伏避盛暑” 的理念一脉相承。 在情绪方面,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 “更宜调息净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主张通过调整呼吸、净化心灵,这样炎热之感在心中便会减轻,切不可因觉得热就越发烦躁,徒增燥热。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推崇 “清静”“养性”,称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意思是急走能抵御寒冷,而清静可克服暑热,强调了在夏日保持内心清静的重要性。当今的职场人压力大,如果与伏天的燥热叠加,容易让人情绪失控。所以要有意识地保持心情平静,周末可尝试 “城市微隐居”:去植物园观察荷叶上的露珠,到湿地公园听蛙鸣蝉噪,这些自然景象能唤醒我们与季节的连接。正如陶渊明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所描绘的,亲近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消暑药。 03消暑诗韵: 典籍中的夏日情怀 炎炎夏日,对于热爱诗词文学的朋友来说,其实品诗消暑也别有一番趣味 东晋陶渊明在《和郭主簿》中写道:“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 描绘了夏日堂前浓荫与清风带来的惬意,这种对自然清凉的向往,成为历代文人消暑诗的共同主题。唐代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下《消暑》一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