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学历学位类诈骗
2025-07-22 10:34:2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正值高考录取季,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传言”:花钱就能找人代办学位证?考生身份转为“国际交流生”就能低分录取……注意了,那可能是骗子在向你招手。 湖北省公安机关日前披露了一批“代办学位证”“低分进名校”的学历学位类诈骗案。这类诈骗的主要套路是什么?考生和家长应如何防范?记者带你了解。 熟人“有关系”? 51万的假学位证买教训 “找熟人办的学位证书,学信网上查不到。”今年5月,湖北十堰的王先生匆匆到派出所报警称,自己找“朋友”花钱办的重点大学“研究生学位证”,在学信网上查不到相关信息,怀疑自己被骗了。 原来,2018年的一次同学聚会上,王先生对大学同学刘某吐露:后悔当年没有读研,如今在职场晋升上屡屡受限。刘某当即表示,自己“有人脉”,可以帮助办理一些重点大学的毕业证和部分行业的执业证书。出于对老同学的信任,王先生委托刘某代办某重点大学硕士学位证。 不久,刘某以办入学需要“走关系”为由,向王先生索要了2万元,之后接连以“代考费”“资料费”“学年报名费”等为由,陆陆续续向王先生索要了20余万元。今年以来,刘某又提出为王先生办理“硕士双学位”和“注册会计师证”,向其收取了20余万元费用。 今年4月,王先生终于拿到了“硕士学位证书”。然而,当他登录学信网,却怎么都查不出证书信息。王先生找到刘某询问,被告知“信息尚未同步”。之后,刘某便“人间蒸发”。 到案后,刘某交代说:“当时我欠了外债,打游戏也花了几十万元,很缺钱。”正想尽一切办法弄钱的刘某,知晓了王先生的需求,立马抱紧了这棵“摇钱树”。 经查,“办证”期间,刘某每次都按照高校开学、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等时间点向王先生要钱,令其深信不疑。“最开始,我去过对应高校,想在附近找‘黄牛’代考,但没人愿意做,都说行不通。”据刘某供述,到了该“毕业”的时候,他便找人印了个假学位证应付王先生。 截至案发,王先生总共向刘某转账超51万元。目前,刘某因涉嫌诈骗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变成“国际交流生”? 家长心急但别乱“投钱” “骗子声称,把孩子身份转成国际交流生,就能上重点大学。”2024年7月,高考结束后,考生陆续等来录取通知书。而湖北武汉的多名家长,却等来了被骗的消息。 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岑某,声称自己“有门路”,能让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过将身份更替为“国际交流生”,进入知名院校。她还现场展示了多个“成功案例”,涵盖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骗取了一些家长的信任。根据不同“目标院校”,学生家长向岑某提交了各种报名材料,并交纳了5万至23万元不等的服务费。 手续办完后,岑某先是以院校审核流程复杂等借口拖延入学,其间送来了加盖“公章”的“报名材料”,但录取通知书和校园卡却始终“杳无音信”,部分家长逐渐对岑某起疑。 接到报警后,武汉洪山警方到岑某“承诺入学”的知名院校进行走访。校方反馈,并未与岑某达成任何形式的合作,所有带有高校公章的材料均属伪造。几天后,岑某被抓获归案。根据她的交代,“上家”方某很快落网。 经查,方某和岑某诈骗了12位家长,共计134万元,一些孩子还为了所谓“重点大学录取机会”,主动放弃了高考志愿填报。目前,犯罪嫌疑人方某、岑某因涉嫌诈骗,被武汉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目前已进入审查起诉阶段。 为啥总上套? “渠道”“人脉”骗信任 “有渠道、有人脉,能绕过正规考试录取流程,是这类诈骗的主要套路。”办案民警透露,许多受骗家长有知识、有见识,完全具备理性判断能力,只是为了子女前途,加上“熟人”带来的信任感,虽对风险有所感知,但揣着“搞不成就退钱”的侥幸心理,决定花钱“搏一把”。 湖北观筑律师事务所律师马特表示,如果委托人明知请托事项违反法律规定,就可能构成“违法请托行为”,不仅相关违法请托约定或合同会被法院认定无效,相关费用往往也很难主张返还,导致“事财两空”。 “其实这类骗术都很低级,考生和家长只要多一个心眼,骗子就很难得手。”十堰市公安局东岳分局刑侦大队民警王越提醒说,防骗要点就是要多方核实。像学籍、考试和录取记录等信息,官方网站都能查询到,直接打高校招生办电话核实,效率也非常高,“总之,发现有诈要立刻报警”。 武汉市公安局洪山区分局南湖派出所民警曾冠三说,在学历提升上,一定要摒弃不劳而获和“花钱买省心”的想法。听见“有渠道”“有人脉”的说法,应警惕其中可能的法律风险,避免掉入骗子精心织就的陷阱。 近年来,高考、研究生等各类学历学位考试制度愈发规范完善,考场内外的身份识别技术也愈发可靠,“枪手”“代考”等乱象得到有效打击遏制。但关于花钱办学历、进名校的老骗术,每年都有不少家长和考生中招,究其原因,还是投机取巧的心理作祟。对此,有一句法谚说得好:诚信为本,欺诈难行。(宋立崑)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