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宁县下渠镇文化广场,文艺志愿者为村民拍摄全家福。
东南网7月23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庄紫怡 通讯员 梁梦婷 周志鸿 文/图)
晨曦穿透薄雾,洒在闽西北群山的蜿蜒山路上。“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者轻车简从,三五人一组,向着山路尽头的村庄出发——
“文艺下阁楼,群众进殿堂”。自今年元旦启动以来,三明市文联联合多部门策划推出的“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已走进百余个偏远山村,累计开展了百余场文化活动,把优质文艺资源送到基层一线,深受群众欢迎。
轻骑简从慰乡心
1月2日,“远山三人行”首场活动在三明市沙县区湖源乡锦湖村拉开帷幕,志愿者车上载着演出道具和文化用品,沿着崎岖的山路,驶往这个海拔810米的山村。朔风中,书法家铺开红纸,摄影师架起相机,墨香、笑声与惊叹,将偏远山村的寂寥一扫而空。
时隔半年,“远山三人行”再次来到沙县区,随着歌曲《爱我中华》打破大洛镇昌荣村的宁静,村民跟着节奏打起节拍,许多老人还哼唱起来,现场热闹不已。
“要不是你们,我这把老骨头上哪看这么精彩的节目!”林美娣老人拉着文艺志愿者激动地说道。昌荣村是沙县区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有的老人一辈子都没出过村,这正是我们来到这里的意义!”文艺志愿者翁媛婷说,看到乡亲们泛起的笑容,翻山越岭,再累也值了。
除了文艺表演,志愿者团队还带去了摄影服务。
“拍照真的不要钱吗?”广场上,头发斑白的卓友圣和妻子站在摄影机旁小心打量。
“不要钱!两位要不要拍一张合照?”摄影师半跪在凹凸不平的石板地上,调试着拍摄角度。
卓友圣低头整理了衣角,搀扶着老伴定格了姿势。随着快门轻响,相濡以沫的深情,在阵阵山风里化作一张珍贵的合影——这是这对结婚50余载的夫妻人生中第一张合照。
与过往文化志愿服务浩浩荡荡的团队不同,“远山三人行”的服务形式从“群众找我们”变成“我们找群众”,避免“演员比群众多”的尴尬。表演不需要搭建舞台,地点可以是群众家里、村口大树下、廊桥上、土堡中……这种方式更加直达简便,将触角深入高山村落的“最后一公里”。
“三明有不少偏远村落深居大山,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难以全覆盖,我们期望用行动打破重山阻隔。”说起推动这项工作的初衷,三明市文联主席纪任才说,“群众在哪,我们就在哪。”
众志成城筑艺苑
没有报酬,没有经费,每一场文艺活动靠的都是志愿者的一腔热情和艺术情怀,甚至需要志愿者自掏腰包购置演出道具和文化用品。但是随着一次次远行,文化志愿者的热情却越来越高涨。
“每次下乡志愿服务,群众都排着长队,十分热情,我们写春联写到手酸也很开心。”三明市书法协会主席连长生说,这是一次文化双向奔赴,文化服务能够给偏远乡村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同时也能激发志愿者文艺创作的灵感。
今年3月,“远山三人行”曾来到泰宁县下渠镇下渠村,为村民送上一场真切感人的普法情景剧。
法槌敲响,乐声不绝。“绿水青山金银山,法律红线不可偏!虎纹蛙是国宝兽,非法猎捕罪难免……”梅林戏情景剧《背包法庭·情满青山》生动演绎了“背包法庭”下乡巡回审理、服务群众的故事。
泰宁法院生态环境庭庭长马欢欢是“背包法庭”队伍中的一员,当天在情景剧中客串出演。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法庭上法官都穿着法袍,形象很威严,但也有距离感。我们今天将法庭‘背’到群众身边,通过巡回审判上法治课,让大家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马欢欢说。
下渠镇邻里阿姐调解工作室里的“阿姐”丁小丽,也是此次活动的普法志愿者。“把普法和梅林戏相结合,不仅可以通过群众熟悉的方式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也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特别好!”
随着“远山三人行”文艺品牌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像马欢欢、丁小丽这样的志愿者加入进来。
面对日渐多元的文化需求,“远山三人行”也在不断创新,已逐步形成“1+N”服务模式。其中,三明市委文明办、市公安局、市融媒体中心和三明盐业公司等部门单位,协同构建立体化基层服务网络,先后开展“明警三人行”服务、“戏剧润童心”公益教学、“清泉涌流”主题创作采风、“千里远山行”系列短纪录片拍摄等活动,不断壮大文艺志愿服务队伍。
“‘远山三人行’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圈,各方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纪任才说,协同单位找到了服务基层的切入点,文艺志愿者活用所长,基层群众则享受到了优质文化服务。多方共赢的局面,助力“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持续发展。
薪传星火映未来
扇板、云手、滑手、丁字步、踏步……日前,尤溪县馆前镇九曲村的古戏台上,九曲村幼儿园的孩子们踮起脚尖,有模有样地跟随三明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蔡宣庚的动作,模仿小腔戏中的经典身段。
小腔戏俗称土京戏,因主要行当角色用小嗓行腔而得名,是尤溪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我们现在是抢救性保护,村里有孩子愿意学,我们就倾囊相授。虽然个人能力有限,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蔡宣庚说。
在一次文化服务中,蔡宣庚发现了几名还在读小学的好苗子。“从唱腔到形体,我觉得他们非常有天赋。”
在一场专业教学结束后,小朋友们纷纷上来问:“什么时候可以有第二次课呀?”看着他们热切的眼神,蔡宣庚默默作了一个决定——利用业余时间教授这些孩子唱腔和动作,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展。
不只是戏剧,“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者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走进多所山村小学,点燃了不少山里娃的艺术梦。
半年多来,三明市书法家协会也多次组织书法家走进三元区中村乡的中村小学,为学生上书法课,现场指导学生并点评作品。“这种机会很难得,我们乡村学生也能获得和城市学生一样的艺术启蒙机会。”中村小学校长如是说。
“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虽才开展半年,但影响正在渐渐外溢——在建宁县濉溪镇高峰村的乡风文明文化长廊,乡土画师争相与美术名家交流探讨;在沪明临港产业园,建筑工人被志愿者的热情点燃,接过话筒放声歌唱……
日前召开的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强调,着力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以文化人工作,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当下,在武夷与戴云山脉交错的苍翠腹地,三明的文艺志愿者正以脚为笔,在山乡峻岭间挥毫一幅“文艺送春风”的长卷。
在建宁县中畲村,文艺志愿者带来木偶戏表演。
在明溪县胡坊互通建设工地上,“远山三人行”文艺志愿服务队把欢歌笑语带到筑路工人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