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寓台词人黄宗彝
2025-07-29 09:01:52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周冬 我来说两句 |
黄宗彝(1814—1862年),原名熥,又名黄少岩,字圣谟,又字肖岩,自号左鼓右旗山人,出生在今福州市盖山镇义序村,为家中长兄,下有四弟;少时颖异,14岁即通九经,健笔如椽,顷刻成文,得到当时闽县进士陈登瀛的赏识。陈登瀛将其女许配给之并尽传其业。 20岁时,黄宗彝学成,奈屡试不售。民国《闽侯县志》载:“有一亲戚生病,不能医药,黄宗彝迎治之数月。有一友人死,无归,黄宗彝为其贷资,为之丧葬甚备。”“如是盖以十数”,但黄宗彝从不对外宣扬,为人禀性简厚。当有人以重金相托请求谒见某大僚时,黄宗彝那时虽十分窘迫,却仍写信严词拒绝:“百金重货,吾何以堪!”可见其注重笃修气节,以修身自持为重,不为外物所诱,坚守本心。 然而他始终不得志,又屡丧其弟,家道骤落,只得挟策依人。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黄宗彝在漳平嵩山草堂与谢章铤相识,后到永安一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35岁的黄宗彝追随刘家谋到台湾,足履台湾后,始启发其填词之兴趣,且其所填词作甚佳。 清咸丰元年(1850年)七月,黄宗彝归乡应秋试,去宁洋(现漳平北部双洋镇)6个多月,后到苏州,又到杭州,途中遭遇盗贼,几乎丧命。他在大风疾雪中饿了两日,夜里穿着草鞋行走了120里的路,死者塞道路,他手起其尸而过,血缕缕遍染衣袂。既而感慨当事者守备疏也,发愤作书数千言,论守战之法皆得其要领,以遗同乡某令,然其言无私,世弗喜也。等到苏州破,乃归。半夜慷慨,益萧然不自得,尝对酒泣下,曰:“天乎!终于此乎!茫茫者安归乎!” 数月之后,黄宗彝溘然长逝,《词话续编》卷五谓其以太学生终。黄宗彝之子黄孟修承其学,“同治癸酉科拔贡,通经学、小学、史学、院试辄冠其曹,与张侍郎亨嘉齐名,顾懒不著作。中年客游浙江学幕卒,身后不存一字矣”。 黄宗彝为闽省宿儒,为学“汉宋并重”,学识渊博;又受到经学考据、古文义法之影响,非常重视伦理道德。因黄宗彝平时向严振先(严复之父)求医的缘故,二人遂成为好友。严复11岁时,严振先便聘请黄宗彝为严复的私塾教师。据《严复集》(第五册)记载:“1863年,府君十一岁。先祖聘同邑黄少岩先生来授读。先生讳宗彝,为闽之宿儒。其为学汉宋并重。著有《闽方言》一书。课经之余,好与府君讲述明代东林掌故。”师从黄少岩的经历,让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是儒家学说中“经世为用”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严复的一生。 黄宗彝讲学之余,教导严复“心系天下兴亡,乃读书人之义务”,他的启蒙教育持续了两年多。《严复集》(第五册):“1864年,府君十二岁,仍由黄少岩先生授读。1865年,府君十三岁,黄少岩先生逝世。病笃时,自荐其子孟脩先生增来继续就馆。”据说严复对黄师的死“哀恸不已”,足见师生情谊十分深厚。 黄宗彝治古文辞有义法,且工诗、词,尤精小学,其著作有遗诗一卷;《婆娑词》二卷,今存一卷(聚红榭刻本),收有七十二阕词;《方言古音考》及杂文若干篇。作品传世较少,原因是宗彝于咸丰元年(1850年)七月从台湾返乡应秋试,在返乡前将其诗文诸稿都交给刘家谋收藏,自己并未抄留副本。岂料不久,刘家谋因劳瘁而殁于台湾,船送其灵柩归乡途中,至泉州一带遇海盗,致其所有遗书丛稿淹没于海中,其中也包括黄宗彝创作的“诗文诸稿”。 黄宗彝作为“聚红词榭”(又名聚红词社)重要词作家,今存一卷《婆娑词》当中包括创作于台湾的词八首,虽然其词作总体数量不多,但其词风“兼揽南、北宋之胜”(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黄宗彝是苏辛词风在闽台两地的先行者,他的词作对台湾词坛是有一定影响的。 在维护福建地域的词学地位上,他提出自己的填词主张,侧重从音韵的角度阐述闽音填词的优势所在,如在《聚红榭杂集词》中言:“天下方音,五音咸备,独阙纯鼻之音。惟吾闽尚存,乃千古一线元音之仅存于偏隅者。漳、泉人度曲,纯行鼻音,则尤得音韵之元矣。”他认为古代度曲以鼻音为主,唯福建福州、莆仙、泉州至今仍保留大量古音,用方言吟唱唐宋诗词都能叶律谐韵。他对闽地方言与汉语古音的关系尤为精通,提出“三代正音,多存吾闽”的观点,代表着闽籍学者在音韵学的贡献,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闽人填词的自信心。 陈衍《福建方言志》序中交代写作材料主要取自何治运《何氏学》、黄宗彝《方言古音考》、刘家谋《操风琐录》、谢章铤《说文闽音通》四家著作,且参考最多的就是黄宗彝的观点。《方言古音考》已亡佚,谢章铤摘引部分于《稗贩杂录·闽中方言》中。黄宗彝的杂文创作,今亦未之见。据谢章铤《游狮子林》一诗知宗彝有《游狮子林》一文,但其内容为何,亦不得而知。因黄宗彝不欲以文人之名传世,故多不自贵也,卒以太学生终。 黄宗彝怀抱异才,却因食口浩繁而四处奔波,此生多困境,令人叹惋,然幸遇知己,方能畅谈。李敬,字少棠,号西园,是谢章铤的表弟。李敬与黄宗彝二人当属伯牙、子期之交,他屡为黄宗彝之怀才不遇而打抱不平,谢章铤在《酒边感赋呈芑川》等诗中多次言及李敬与黄宗彝的友情,称李敬“与黄宗彝交情最笃”。 谢章铤与黄宗彝亦是挚友,黄宗彝对谢氏填词尤为敬服,也是在谢氏鼓励下倚声填词的,故每填新词必寄示谢章铤。谢章铤作为当时的词坛领袖,对友人的填词热情也给予最大的鼓励,并适当加以引导之。诚如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四》曰:“词之真种子,殆将没于黄苇白茅中。足下勉之。”谢章铤在生活中对黄宗彝也十分关心。谢氏曾赋诗《寄肖岩》,“想汝苍茫独立时,嗟汝贫病伤路歧”,当时黄宗彝独自一人在异乡,谢章铤挂念友人贫病交加又无人照顾,二人情谊真挚深厚。 谢章铤为人个性刚毅,与人论交者甚少,然与黄宗彝、刘家谋为交情匪浅之挚友,故三人平日不乏煮茶论诗,时时相约登山观旭日,久而久之,情感日亲,互为知己。刘家谋与黄宗彝二人年龄相同,后成儿女亲家,刘家谋长子刘齐晟娶黄宗彝之女为妻。在黄宗彝困顿之时,刘家谋曾写诗《寄肖岩三首》表达关切之情,“士为知己伸,亦为知己屈”,语言明白如话,情感真挚纯粹。 黄宗彝曾寓居弥陀寺(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在今福州乌山东部)中9年,与郭柏苍、吴伯敬、戴成芬、蔡征藩等诗友互相作诗唱和,切磋学问。弥陀寺旁种植几百株桃树,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恰如唐李贺诗句“桃李乱落如红雨”之盛景,故黄宗彝将所居的几间房子命名为“红雨山房”,贮书于此,卷轴琳琅数千卷,世人多未见之。据郭柏苍《红雨山房记》记载:“予与肖岩辄为宾主,酒米之外,无一荤品,故其事可久。予忆肖岩诗有‘起剔残灯读班马,从无一语及旁人’,此境又可述而不可问。” 谢章铤在《〈婆娑词〉序》中总结:“黄宗彝作词乃出于穷愁境地,故能发出不平之鸣,流露出真性情。”在逆境中前行的黄宗彝,一身才华无处伸展,又始终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故能“发出不平之鸣,流露出真性情”。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