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 > 文教 > 正文
闽人智慧丨90多年前,这位福建人护下了全国唯一的“声音情报”
www.fjsen.com 2025-08-01 09:43:35 来源:新福建

“这号谱可重要了,就相当于红军的电报密码!”“没有号声,红军怎么训练,还怎么打仗?”这是电影《我的军号》中的台词,而这部影片的人物原型正是福建长汀老红军司号员罗广茂,影片中出现的号谱便是收藏在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中的国家一级文物——《军用号谱》。

这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本最为完整、正规出版且印刷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由于当时通信非常落后,需要靠这些不同的号声来传递信息,可以说《军用号谱》就相当于红军指挥的密码本。今天是八一建军节,让我们回顾历史,缅怀“人在号谱在”的红色传奇。

福建省宁化县长征精神教育基地的红军战士吹号雕塑。张福寿 摄

一本特殊的“声音情报”

1915年,罗广茂出生在龙岩市长汀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初,古田会议结束后,红四军离开古田向江西转移,途经长汀时进行了革命宣传。年仅15岁的罗广茂毅然决定参加红军,尽管母亲担心他年纪小,但罗广茂还是坚定地加入了红军队伍。

在红军部队中,罗广茂凭借嗓门大的特长被调到红四军第三纵队任司号员。在中央军事学校陆地作战司号大队学习期间,他掌握了各种军号的吹奏技巧。结业典礼上,学校领导给每位学员发放了一本小册子,并再三叮嘱其机密性和重要性,要求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好这本册子。

这本小册子正是《军用号谱》。当时,一般人不识五线谱,《军用号谱》采用五线谱作为记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保密性,是红军指挥系统的“声音情报”。

《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

《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第15页

《军用号谱》包含340首曲谱,分为勤务类、作战类、行动类、名目类等几大类,在多次作战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在红军的作战行动中,通过号声传递指令,指挥部队的进攻、撤退、集合等,确保了战斗的有序进行;在长征途中,号谱的准确使用帮助红军在复杂的地形和多变的战局中保持了高效的指挥体系,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在,号谱就在

罗广茂带着《军用号谱》回到红四军后,被安排到朱德军长身边任司号员。随后调到红十二军101团任司号员,第五次反“围剿”初期又调到红五军团四十三师师部当司号长。尽管工作调动频繁,但罗广茂始终都把《军用号谱》形影不离地藏在身上。

罗广茂

1934年,罗广茂在连城作战时背部中枪负伤,被送往长汀四都的红军医院治疗。半年后,伤未痊愈的他被安置在群众家中养伤。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罗广茂躲进了深山的纸厂做工。在艰苦的环境中,他始终将《军用号谱》和号嘴带在身上,视其为生命。

1935年冬天,罗广茂悄悄潜回长汀老家,将《军用号谱》交给母亲代为保管,并一再交代不能丢失。他则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抓捕,躲藏在外,四处漂泊。后来,罗广茂背井离乡来到宁化泉上。

罗广茂母亲为保周全,将《军用号谱》用油纸布层层包裹,反钉到距地面不足一尺的自家谷仓底板下。这个看似寻常的举动是客家人生活智慧与革命者保密需求的完美融合,油纸布具有防潮防虫的作用,而悬空钉藏则确保了其不易被发现,是人民群众智慧对历史文物的无声托举。

永不消逝的军号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广茂想到《军用号谱》可以交给国家了。但由于时隔多年,母亲年事已高,怎么也想不起来藏在了哪里。

直到1974年,年近花甲的罗广茂在拆建家中谷仓时,发现有一块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油纸布被牢牢钉在底板上,仿佛被时光遗忘的珍宝。当他小心翼翼地揭开油纸布后,瞬时热泪盈眶,那本被他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在数十年后终于失而复得!

罗广茂捐赠的号嘴

1975年,罗广茂听说宁化县在征集革命历史文物,便毫不犹豫地将《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连同号嘴一并捐给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40年的漫长等待,兑现了当初“人在,号谱就在”的诺言。

罗广茂捐赠《军用号谱》和号嘴的文物登记表。

2018年10月,我军司号制度恢复和完善工作全面展开,阔别了33年的军号再次在全军奏响。《军用号谱》的留存,不只是对罗广茂个人坚守和牺牲的纪念,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缅怀。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有无数个如罗广茂及其母亲般的“小人物”,他们用生命和智慧守护着革命的火种,展现了福建革命者坚韧不拔、无私奉献、忠诚担当的精神品质。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闽人智慧”编辑部出品

作者:曾俊钦 蓝松英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