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同胞献哈达给林其伟医生(左三)
东南网8月1日报道(本网记者 钟舒云)
近期,一面洁白的哈达由藏族产妇家属献给了漳州市医院援藏医疗队队员林其伟医生,以表达对他在边坝县人民医院成功实施生命救援的崇高敬意与诚挚谢意。这不仅是个人荣誉的象征,更是漳州援藏医疗队在雪域高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
生死时速,高原上的生命救援
一名胎膜早破的臀位妊娠产妇被紧急送医。臀位妊娠属高危异常胎位,严重威胁母婴生命,且孕妇坚决拒绝剖宫产。此时孕妇随时生产,转院风险巨大。关键时刻,漳州市医院产科医生林其伟挺身而出,迅速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周密的救治方案。
在艰难的臀位阴道试产过程中,最令人担忧的 “后出头困难” 险情还是发生了,现场气氛瞬间凝固。林其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技术,沉着冷静地进行臀助娩操作,最终成功娩出胎头。新生儿经产儿科、麻醉科团队及时有效复苏,母婴最终转危为安。产妇家属握着林其伟的手,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反复说着 “谢谢”,随后献上了珍藏的哈达。
“在缺氧环境中触摸生命的重量,用技术填补诊疗缺口,更要把经验变成种子留下。看到患者康复的笑脸和当地医生掌握技术的自信,所有高原反应的不适、奔波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一切都值得。” 林其伟动情地说。这次成功救治,正是漳州医疗人才 “组团式” 援藏在雪域高原写下的生动注脚。
漳州市医院援藏医疗队合照(左到右依次为罗锦泓、吴春财、何美旋、董佳佳、林其伟)
跨越障碍,搭建沟通与信任之桥
时间回溯至今年5月,这支由5名骨干组成的援藏医疗队告别家乡,奔赴海拔高、氧气稀薄的边坝县。初上高原,队员们不仅要克服缺氧、干燥等身体挑战,更面临着语言沟通的难题。“很多藏族同胞不会普通话,就诊时只能用手势比划,我们很难理解他们的需求。” 援藏医疗队队长何美旋坦言。
为此,队员们积极学习基础藏语,把“扎西德勒(吉祥如意)”“突及其(谢谢)”等常用词汇抄在小本子上记忆;借助当地医护人员翻译,并通过画图等方式简化交流,逐步打破了沟通壁垒。
何美旋医生(右一)带教本地医生做急诊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此批援藏医疗队涵盖外科、内科、儿科、产科、检验科等关键领域。队长何美旋统筹全局并负责普外科,其他成员则分别肩负起慢性病管理、儿童常见病诊疗、儿科新病房建设、高危孕产妇救治、临床检验建设及乡镇卫生院培训等重任。针对当地医生技能和经验不足的问题,医疗队着重开展业务培训和临床指导,帮助当地医生提升独立开展手术和处理执业医师培训时详细做了讲解疑难病例的能力。
何美旋对此感触尤深:“在漳州,我的核心角色是‘一名好医生’。到了边坝,我转变为‘带教老师+团队队长+学科建设者’。这种转变让我深刻领悟到医疗帮扶的真谛,不是‘代替’,而是‘教会’,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边坝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赋能,激活高原医疗“造血力”
漳州市医院院长杨筱率队赴藏时,为医疗队定下了明确目标: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土移植”至边坝,借助信息化突破地域限制,切实提升藏区医疗“造血能力”。在何美旋全程协调与技术支持之下,团队克服高原网络建设困难,仅用一个月便成功部署了远程医疗系统。
儿科医生罗锦泓正细致地查看藏族患儿恢复情况
两个多月以来,在援藏医疗队的努力下,边坝县人民医院发生了诸多可喜变化。边坝县医院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心成功开展了梅毒Trust检测、梅毒TPPA特异性抗体检测以及胸腹水检查等多项填补医院空白的新技术。同时,微生物实验室的建设正积极推进,这将极大提升感染性疾病的诊断能力与合理用药水平。
此外,在吴春财主治医师的推动下,“边坝县临床检验质控中心”成立,输血科的启用也彻底解决了患者需长途调配用血的历史难题;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前培训显著提升了当地考试通过率;“糖尿病瞬感动态血糖检测”新项目让糖友告别频繁扎针,藏族老人用上检测仪后笑着说:“不用天天扎手指,你们带来的‘小仪器’比酥油茶还暖心。”
即将投入使用的独立儿科病房,将终结儿童与成人混住的历史;而依托远程医疗架起的“云端桥梁”——漳州市医院影像科每周的远程授课,正稳步提升当地医生的影像解读能力……
自2022年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以来,漳州市医院已累计选派四批“组团式”医疗队及柔性援藏专家共33人次支援边坝。三年来,医疗队累计接诊门急诊患者数万人次,成功实施各项有创操作及手术近千台,一举填补了边坝县无痛胃肠镜检查、增强CT扫描、超声引导手术等14项医疗技术空白,并成功救治了数十例危重患儿,其中包括一对胎龄仅30周、体重仅1050克的早产双胞胎,创造了当地医疗奇迹。
“援藏不是‘牺牲’,而是‘成长’。它让我更深刻理解了医生的责任与生命的珍贵。”何美旋目光坚定地说。医疗队带着满腔的热情和精湛的医术,跨越千山万水,克服高原反应、语言障碍等重重困难,培育“带不走的医疗队伍”,集福建、漳州之智,成高原之需,将健康的种子播撒在雪域之巅。(以上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