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立秋养生关键期,福建专家解读 “燥润相济” 之道
www.fjsen.com 2025-08-07 14:05:25 王玥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8月7日讯(本网记者 王玥)“一叶梧桐落,秋声入梦来;稻花田里穗,丰收意渐浓。”立秋既是农事转折点,更是养生关键期。8月7日,福建省卫健委举办“时令节气与健康福建”系列新闻发布会之立秋节气,结合福建地域特点,邀请福建中医药领域专家介绍健康养生相关内容。

省卫健委中医药管理一处钱新春处长介绍,立秋时节,天地间燥气渐生,福建民众养生需遵循“燥润相济”之道,既要谨防秋燥伤肺,亦需规避湿邪困脾。“食凉补”讲究“芋头煮透黏又香,生啃喉咙痒得慌”,龙眼食用需遵循“日啖十五颗,糖友换石斛”准则。闽南地区“立秋三白”——梨子、百合、白萝卜的食疗方案,更是中医“白色入肺”理论的生动实践。福州“立秋贴秋膘”:龙眼配黄酒,龙眼肉性温补心脾,黄酒活血通经,二者结合既顺应“秋收冬藏”的养生规律,又符合福建湿重体质特点。食疗建议三豆饮、四神汤。心血管患者谨记“空调二十六,冷热不结仇”。过敏体质者须知“秋蟹虽肥美,组胺惹风团”,建议用淡水鱼替代。运动调养创新。采用“立秋三候养生法”:晨拍肺经:沿云门穴至中府穴轻拍,口诀“晨拍三百六,邪气不敢留”,但肺结核患者需改为按揉;午灸三里:艾灸时默念“灸得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以穴位潮红为度,阴虚者改灸为按;暮步吸阴:傍晚散步时配合“呼三吸一”呼吸法,契合“吸得秋阴气,来年病不欺”的养生古训。

应对“秋老虎”与阳气收敛:从起居到运动

起居方面,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顺应阳气收敛。福建湿度较高,早晚微凉,建议及时添衣,尤其注意腹部与脚部保暖,避免受凉引发呼吸道疾病。可适当增加午休,缓解秋乏。白天可多晒太阳,增强阳气,改善情绪。室内保持通风,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防止“空调病”。

精神方面,秋气肃杀,易生悲忧,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立秋后可多参与户外活动,如登山、郊游,保持心情舒畅。可按揉太冲穴,或饮用玫瑰花茶、菊花茶,清肝火、解郁结。

饮食方面,立秋后宜清淡润燥,多食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肺之品,少食辛辣油炸。海鲜、鱼丸等美食可适量食用,但需避免过咸过油。可选用福建特色药材如建莲子、铁皮石斛炖汤,达到健脾养胃的功效。此外,秋季可改饮温性乌龙茶或老白茶,暖胃生津。

运动方面,宜选柔和项目如太极拳、八段锦,避免大汗淋漓。福建沿海地区晨练可迎海风,傍晚散步赏落日,既强身健体,又舒缓心神。

立秋养生重点提醒:防暑、防病与饮食卫生

持续做好防暑降温与疾病预防。立秋后高温湿热天气仍将持续,需及时关注高温预警,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长时间户外活动。要重点防范中暑及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尤其要加强防护。室内应注意通风,并适时补充水分。

注重饮食调理与卫生。立秋时节湿热明显,饮食应以清热利湿、健脾养胃为主,可多吃绿豆、薏米、冬瓜等食材。要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等食物,同时要警惕高温高湿环境下食物易变质的问题,严防由此引发的肠胃疾病。

特殊人群需警惕:血液高凝与气血两虚的调理方案

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老年及术后患者、长期熬夜及阴虚体质者、血液肿瘤患者。建议采用“滋阴润燥”调理气血的立体化方案。

饮食调理宜“滋阴润燥”:“闽式润燥三鲜汤”(梨+莲藕+百合),搭配本地建莲子炖羹,修复黏膜、改善血液流动性。沿海地区可多食用海带、紫菜,抑制血小板聚集;灵芝、黑木耳搭配山药炒制,调节血脂。

调整生活方式:立秋后早晚温差大,尤其沿海风凉,需护头颈背,避免空调冷风直吹。推荐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尤其“两手托天理三焦”动作,疏通气血;顺应21-23点入睡。立秋后宜早收,避免熬夜耗阴。晨起用生理盐水润鼻,预防干燥性鼻炎。

若出现持续口干、小腿抽筋、皮肤瘀斑、肢体肿胀等症状,可能是高凝或血栓信号,应及时就医。

药膳食疗与禁忌:福建时令食材的“润燥密码”

多补充水分。少量多次饮服温开水、淡茶水或淡盐水,能够及时有效补充人体丢失的津液。但勿一次性大量饮水,更需忌饮冷饮,以避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脾胃损伤的症状,加重体液的丢失。

“饮食多润,少辛多酸”。“秋吃果”顺应了“阳气收敛、阴液内守”的自然规律。时令蔬果如梨、莲藕、冬瓜等具有润燥生津的作用,最易补充缺失的“水液与阴津”,是“食疗润燥”的不二之选。“酸能生津”,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柠檬、乌梅等的适量摄入,也能生津止渴,以防“秋燥”。立秋时节应减少如辣椒、花椒、生姜、油炸烧烤等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以防加重温燥之邪。同时少食甜腻、油腻之品,以防滋腻碍胃,蕴生痰湿。

推荐4个秋季药膳食疗方:1.银耳百合羹。2.莲藕排骨汤。3.芡实山药粥。4.百合杏仁红小豆粥。

气血两虚怎么调?中药、食疗、运动协同改善方案

一、中药调理:辨证施治,气血双补

1、经典方剂应用

(1)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补气,轻用当归养血,补气以生血。福建秋燥明显,可加北沙参、麦冬润肺;脾虚湿困者加建莲子、茯苓健脾化湿。

(2)归脾汤:适于心脾两虚型贫血(心悸失眠、食少体倦)。可加鸡血藤、丹参活血通络,或女贞子、墨旱莲滋补肝肾。

2、节气食疗方

(1)五红汤/粥(红皮花生、红豆、红枣、枸杞、红糖):补血活血。气虚者加黄芪,阴虚燥热者加西洋参。

(2)山药龙眼羹(鲜山药、龙眼肉、粳米):健脾养血安神。失眠者加酸枣仁,食欲不振者加陈皮。

3、禁忌提示

感冒发热、湿热体质者忌滋补;避免白萝卜、浓茶及生冷油腻食物。

二、运动建议:温和导引,激发肾精

1、适宜运动

(1)慢跑/快走:晨起或傍晚于公园绿荫处进行,以不喘不累为度。

(2)太极拳/八段锦:通过缓慢动作导引气血。

2、避伤要点

运动前动态拉伸,运动中腹式呼吸,运动后避免立即吹空调或冷水冲澡,可饮生姜红枣茶温补。

三、协同调养:融合闽地生活智慧

1、起居调摄

晨起梳头:用头梳梳百次,改善脑部供血。

睡前泡脚:用艾叶泡脚,温阳活血,缓解秋燥。

2、防秋老虎

随身备生脉饮,益气生津;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悲秋”伤肺。若出现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秋季消化道疾病预防:吃对瓜果护脾胃

适量摄入。秋季吃瓜果要适量,浅尝辄止,同时少吃或不吃如西瓜等大寒之品,而选择更加温和的秋季应季水果,如苹果、梨、石榴、柚子等。

避免生冷食用。秋季气温仍较高,为保证瓜果的储存,多置于冰箱冷藏。但冰箱取出的瓜果切勿立即使用,应放置室温或稍作温热处理。梨、苹果等水果可采取蒸煮、炖汤等方式食用,既能保留营养,又能减轻寒性。

注意食用时间。食用瓜果之品应避免空腹,同时也不应在饭后立即摄入,以加重脾胃负担。建议餐后1-2小时再食用。

用“润而不寒”的瓜果替代。秋季养生应顾护脾胃,可选择如南瓜、丝瓜、木瓜、葡萄等既能滋阴润燥、又不伤脾胃阳气的应季食材来替代。

责任编辑:周冬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