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原创新闻 > 正文
以技术创新破解锂电回收痛点,为新能源产业循环注入“福建力量”
www.fjsen.com 2025-09-29 11:18:00 林先昌 来源:东南网

东南网9月29日报道(记者 林先昌 文/图)在福建连江经济开发区可门园区内,一座年处理能力达到2万吨的废旧锂电池资源化再生利用工厂正加紧推进建设。这里凝聚着福建乾宇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乾宇材料”)核心技术带头人邱昊博士的心血与智慧。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动力电池退役后的回收利用也受到广泛关注。有机构预计,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82万吨;2028年后,将超过260万吨,届时动力电池“退役潮”或将到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在2030年前后市场规模或将达到千亿元。

作为高层次人才,邱昊带着海外先进技术及团队回国创业,以差异化技术路线破解行业痛点,希望在千亿级锂电回收市场中开辟出“福建路径”。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个团队。

邱昊博士(中)与团队在实验室。

差异化技术破局

动力电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当前行业主流回收技术多聚焦正极材料,负极石墨回收难、价值低的问题长期存在,这正是我们要突破的关键。” 在乾宇材料的实验室里,邱昊向记者解释公司的技术核心逻辑。他所带领的团队不走寻常路,将重心放在了退役电池中负极材料的回收与高值化利用上。

不同于行业内普遍采用的湿法冶金工艺,乾宇材料创新采用物理方法结合绿色试剂的技术路线。这套工艺的精妙之处在于,既能实现负极材料石墨的高效分离,又能最大程度保留石墨的层状结构——这意味着处理后的石墨仍具备良好的循环性能和电化学活性,可直接二次应用于负极材料生产。

技术创新带来的不仅是品质提升,更解决了行业痛点。传统湿法工艺能源消耗高、成本居高不下,而乾宇材料的技术路线显著降低了能耗与成本,同时避免了酸浸工艺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

邱昊说,项目产能爬坡后,年处理能力将达到2万吨废旧锂离子电池和3万吨负极人造石墨,可产出2568.6吨工业级碳酸锂、6248吨正极粉料,为下游电池材料企业提供稳定、高品质的原材料供应。

“锂电回收不是简单的‘拆旧利废’,而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邱昊表示,公司通过自研设备与工艺优化,在保障环保合规的前提下,实现了关键成本点的有效管控,既区别于不合规的小作坊,又在规模化、规范化生产中建立起竞争壁垒,真正满足了下游企业对质量、稳定性和成本的核心需求。

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邱昊希望以自身经历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归国。

政策红利与侨胞情怀的双向奔赴

乾宇材料选择落户连江可门经济开发区,既是邱昊侨胞情怀的回归,也是地方产业优势与政策支持的必然选择。2023年,福州市与连江县领导赴德国招商时,向海外留学生详细介绍了当地的产业政策与营商环境,这让身为福建籍侨胞的邱昊深受触动。

“我一直希望能用海外所学助力家乡发展,而连江的区位优势、产业布局和人才政策,恰好与我们的项目需求高度契合。”在邱昊看来,连江可门经济开发区的港口物流优势为项目提供了关键支撑——上游废旧电池原料的运输、下游再生材料的输出都能通过便捷的港口体系高效完成,同时周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布局也为企业搭建了良好的合作生态。

作为海外高层次人才,邱昊也希望以自身经历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回流。“福建对新能源与循环经济产业的重视,以及对高层次人才的诚意,为我们搭建了干事创业的广阔平台。我们也在积极对接海外科研团队,希望将更多德国前沿技术引入福建,助力本土产业升级。”

福建乾宇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连江工厂效果图

瞄准全球市场 抢占竞争高地

随着我国动力锂电池回收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与技术双轮驱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形成了“车企+电池厂+第三方企业”的格局。面对挑战,邱昊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以技术协同实现互补,以全球化布局开拓市场。

“我们的负极材料回收技术,能与邦普循环、格林美等电池回收企业形成协同。”邱昊解释道,乾宇材料可将回收提纯后的正极材料交给其他企业,帮助其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用酸量和总成本,实现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公司从成立之初就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与世界500强企业敏实集团达成合作,围绕锂电回收新型技术路线开展联合开发,并计划共同在欧洲建设运营回收产线。

邱昊表示,“我们不仅要满足国内标准,更要在国际竞争中具备合规优势,为中国电池企业‘出海’提供闭环回收解决方案。”

“锂电回收不仅是一门生意,更是一项兼具环境价值与社会意义的事业。”在邱昊心中,企业的发展始终与“双碳”目标紧密相连。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平均产值达7.5亿元,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将通过全流程绿色工艺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我们将强化‘三废’精细化管控,推进节能改造和清洁能源替代,打造行业绿色标杆工厂。”邱昊介绍,公司通过提升锂、镍、钴等关键金属的综合回收率,减少对原生矿产的依赖,从源头减轻资源开采带来的生态影响。未来,还将重点开发更低碳、更高效的回收工艺,推进电池溯源与碳足迹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与产业链伙伴协同构建电池绿色生态。

责任编辑:蔡秀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