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寒露是一个成熟而又内敛的节气,褪尽了夏的喧嚣和聒噪,保留着冬的清泠与静和。我们都应先安顿好自己的心,然后细细读懂秋天的节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后,太阳高度继续降低,气温逐渐下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古人将“露”作为天气转凉的标志,如诗人白居易笔下写到,“褭褭(niǎo)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秋风变冷,露珠泛着冷光,兰荷也变得残败,一片萧索之景。在中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谚语。唐代诗人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所描绘:“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中“露从今夜白”便是对寒露时节露水变化的生动写照。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寒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巧妙地将“寒露三候”体现在诗中。
一候,鸿雁来宾。鸿雁大概是二十四节气中出现最多的物候了,无论是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还是杜甫的“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都最足以说明古人对大雁的重视。其实,从白露节气开始,鸿雁开始陆续南飞,到寒露节气时应为最后一批。古人称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因此称初候为“鸿雁来宾”。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传说雀鸟在深秋感知寒冷后,潜入大海变成蛤蜊。古人认为蛤蜊的贝壳花纹与雀鸟相似,还以为是雀鸟变的。这样朴素的观念却隐含了古人对天地的认识,他们认为此时节天地阴气重了,飞物自然应该变为潜物,如果雀鸟依然十分活跃,则说明季节错乱,将会有灾祸降临。
三候,菊有黄华。《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华”即“花”,是说菊花已遍地开放。天地万物皆是负阴而抱阳,草木皆在阳气渐盛时开花,独有菊花,在阴气渐重之时开放。提到菊花盛开,我们都会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果说大家都在春天里面欢欣,在秋天里感伤,那么陶渊明的心就是在秋天里可以有安顿。
寒露水,贵如金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露水吗?同样是露水,为什么白露水会被警告“莫要沾”,寒露水却被捧作“贵如金”?古人看露水从不是一滴一滴普通的水,而是老天爷的“降温进度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虽美。但白露是“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寒露则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差的这一个“寒”字,藏着本质区别。
白露的露水,看似清凉,实则暗藏“杀机”。此时昼夜温差刚拉开差距,地面温度还在10-15℃徘徊,露水是“轻装”的液态小水珠,像李白诗里“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那样,沾在衣袜上只剩微凉的湿润。这时候的草木还带着夏末的“余温”,露水混着未褪的暑气,《饮食须知》直言“小满芒种白露三节内水,并有毒。造药酿酒醋及一切食物,皆易败坏。人饮之,亦生脾胃疾。”
等到寒露,陡然反转。此时气温跌到5-10℃,露水凝结得又浓又慢。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里写“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此时的露水沾在菊花上,带着明显的寒凉气,却也因低温少了杂质,成了《本草纲目》里“秋露禀肃杀之气,宜煎润肺杀祟之药”的宝贝。汉武帝造金盘承露、杨贵妃吸花上露解渴,选的其实都是寒露前后的露水,看中的就是它“干净”的特质。
在文学里,这两滴露水更是两种情绪的“代言人”。古人写露从不是单纯写景,而是把心境泼在了露珠上。
白露的露总缠着乡愁。杜甫一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把白露和思乡绑在了一起。此时的露水刚带来秋意,最容易勾起身在异乡的牵挂。
寒露的露则浸着清寂。白居易写“褭褭凉风动,凄凄寒露零”,露水一落,满纸都是深秋的萧瑟。王建的“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桂花的甜香混着寒露的凉,把中秋后的寂寥藏得又深又透。
白露和寒露哪个更好重要吗?重要的是这份感知力。白露提醒我们“暑气未消别贪凉”,寒露告诉我们“天寒了要藏暖”。感知到了它们的区别,才算读懂了秋天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