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0月24日讯(本网记者 谭佩)在认知科学领域,语言的心理实在性问题是一个困扰了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数百年的难题,即语言(能力)究竟是以何种物理形式存在于人脑中?近日,“述学·咨政——第15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展播”第十四期《认知科学视域中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融合:以语言的心理实在性问题为例》正式上线。厦门大学哲学系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波对这一经典问题提出突破性创见。

厦门大学哲学系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王波接受采访。图源:视频截图
这项研究首先分析了支持语言心理实在性的实证研究视角,并据此指出,语言心理实在论的本体论基础是“太初有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而崇尚“太初有为”的中国思想则凭借其“天行健”的功夫论为解决语言心理实在论的困境提供了一种超越性框架。其焦点不在于语言如何精确地映射实在,而是如何通过修身调心调动语言的能量,从而能动地改变自我和社会。
该成果实现了重要的理论创新:首先,厘清了语言心理实在性研究的主流,点破其要害在于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的映射问题,超越了长期以来研究该问题的经验主义局限;其次,澄清该传统的底层逻辑运演,即它如何从理念—语言—实在论经过亚里士多德以及中世纪的哲学与生理学,逐次被改造成心理—语言实在论;第三,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太初有为”传统,回到可以用人的生命去体证的“道”的能动过程,从而为语言的心理实在性问题提供了充分解释。
此文致力于从学科融合和文明比较角度开展跨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就其学术价值而言,它描绘了关于语言心理实在论问题的历史和逻辑路线图,及其在中西比较语境中的相应发展脉络,有助于从跨学科融合的大语言学研究取向推动对语言能力本质的全面认识,从而创造更具综合性和解释力的21世纪的新语言哲学和新心理学。
就其社会价值而言,该文深入挖掘了中国思想中关于语言与心智、语言与实在等问题的研究,阐述了中国“太初有为”传统较之于西方“太初有言”传统的差异与超越,为讲好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中国故事”提供学理支撑,为相关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作出基于中国智慧的知识贡献,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促进文化自信自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