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变化 学经验 找差距 谋振兴
这场乡村振兴现场会有看头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27日,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现场会在永泰举行。市委主要领导带队,与各县(市)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一道,深入乡村一线,看变化、学经验、找差距、谋振兴,共同探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福州路径”。

青梅不仅丰收还能卖出好价格,永泰果农喜笑颜开(资料图片)。记者 包华 摄
产业筑基 富民有道
一颗小青梅,如何撬动大产业?27日,行走在被誉为“中国青梅第一村”的永泰县城峰镇太原村,不少与会代表边看边思考,都在找答案。
站在梅汁、梅酒、梅饼等琳琅满目的精深加工产品前,答案变得显而易见。这些年,永泰引入梅满天下、梅百华等青梅加工龙头企业,拓展青梅附加值;太原村委会出资修建35条全梅林机耕道路,为梅农采收安全保驾护航。
不仅如此,永泰还通过搭建统购统销平台、建立保底收购机制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扶持李梅产业可持续发展。今年,永泰累计收购青梅7.5万吨,带动青梅每斤溢价0.3元,群众增收超4200万元。
不只是太原村,为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市各地频出实招、各显身手。
找准定位,是路径之一。闽侯县白沙镇将发力点聚焦于特色种业,推动金苗种业自主培育“雪甜232”高端水果玉米,一举打破国外长期品种垄断,协同省农科院、田美科技开展的苦瓜种质资源收集和研发项目规模全国第一,年推广种植面积超10万亩,并引进省属国企外贸集团等优质资源,谋划建设白沙镇农文旅融合特色种业产业园。
向现代化看齐。连江县筱埕镇大力实施深远海生态养殖工程,建成8个现代化养殖平台,集成传感设备、气象站、公共视频等智能终端,推动传统养殖向“数字化”转型。这里产出的类野生大黄鱼品质上乘,年产量达1200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
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尖子生”,福州的乡村产业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坚实的产业根基结出硕果: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产增加值保持全省第一、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因村施策 各美其美
福州山海兼备,乡村形态各异。在这片充满多样性的土地上,美丽乡村该如何建设?又该呈现出怎样的风貌?
现场会上,闽清县雄江镇的分享,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泓清水是雄江的生命线,也是发展的最大本钱。”雄江镇镇长陈学玲说,去年该镇不仅全面推进库区网箱养殖整治,还摒弃大改大建,因地制宜创建了“微整治、微改造、微调整”全域整治模式。
一年过去,雄江镇完成闽江流域首个水上活动水域规划,发展闽江水上文旅业态,打造“漂浮公园”热门网红打卡点,推动库区蝶变,变身“水上布达拉宫”“福建版小洱海”,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乡村建设,并没有标准答案。在互动交流中,“因村施策”成了与会代表的共识。
针对古村落“人走房空”问题,福清市江镜镇创新“修厝为用”模式。将破败古民居改造为议事厅、科普馆、调解室等治理载体。“岸兜村诚信文化馆亮相央视《古厝里的中国》特别节目,让老房子不仅讲出‘历史故事’,更成为‘治理阵地’。”江镜镇相关负责人说。
马尾区则持续深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特色,串联文旅资源,打造高品质旅游特色项目,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体推进琅岐岛、闽白沿线等旅游资源开发。去年,“马尾·马祖元宵节俗”作为春节申遗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访越深入,讨论越热烈,思路也越发清晰: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谋划又要保留乡村个性风貌,既要重视“硬件”升级又要注重“软件”迭代,内里还要有一套可激发内生动力的长效机制,让振兴更持久。
城乡共融 一体发展
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还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这场现场会也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城与乡应携手并进,要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重要承载地,福州探索构建以中心城区及城市副中心为龙头,重点县城和经济强镇为纽带,镇村为节点支撑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发展格局。2024年,福州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27%,发展成效不断显现。
公共服务,向均衡迈进。仓山区通过改造、置换、租赁、配建等方式,织密拓展镇(街道)、村(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实现新建城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100%。
基础设施,向全域覆盖。福清市创新城乡供水一体化“统管自建”模式,解决了318个村饮水安全问题,惠及76.7万群众,比省定时间提前两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全覆盖。
治理效能,向智慧升级。长乐区通过流程再造,实现矛盾纠纷调处、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困难群体帮扶、智慧社工等业务功能数字化管理,让城乡社会治理同步迈向现代化、精细化。
在福州,现场会不仅是一扇观察窗口,展现乡村振兴工作的真实面貌,更是一场动员会,加快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落实。放眼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劲头正足,农业有干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奔头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记者 蓝瑜萍 谢星星 通讯员 林建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