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厦门眼科中心青光眼学科带头人王玉宏主任带领医疗团队,成功为患者郑老伯实施福建省首例青光眼Hydrus微支架植入术。该手术不仅填补了省内技术空白,也让厦门眼科中心跻身全国首批开展该技术的医疗机构行列,为像郑老伯一样的轻中度青光眼患者提供了摆脱长期用药困扰的新选择,有力彰显了中心在技术革新与专科引领方面的双重实力。

青光眼传统治疗困境
用药负担到不可逆视力威胁
在眼科疾病的舞台上,青光眼无疑是一位“狠角色”,它是全球不可逆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开角型青光眼更是其中的常见类型,根源是眼内液体(房水)引流通道堵塞导致眼压升高。传统初始治疗为药物,但长期用药麻烦、易引发眼部疾病,患者依从性差。
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郑老伯就被高眼压困扰多年,视野持续缩窄,每天需按时滴多种降眼压眼药水,不仅麻烦,长期用药还让眼部干涩不适...这也是千万青光眼患者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仅一根睫毛大小
“三重引流”带来治疗新变革
针对传统治疗的痛点,青光眼微创手术技术代表Hydrus微支架以 “精准疏通、生理适配” 的设计,成为了轻中度开角型青光眼的革新性解决方案。这个堪称眼内“救命支架”——仅一根眼睫毛大小,由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形状记忆特性的镍钛合金制成,其弧形结构贴合眼内天然引流通道(Schlemm管)的解剖形态,生物相容性极佳,植入后患者也无任何异物感。

△Hydrus 微支架整体呈弧形,前端为半管状结构,后端为管状结构,长度约10毫米。
手术中,王玉宏主任在高倍显微镜下精准操作,将Hydrus微支架熟练植入眼内天然引流通道,通过“撑开”堵塞的通路,直接疏通阻滞的房水并同步摘除混浊晶状体,一气呵成。既从根源解决青光眼眼压控制难题,又同步改善患者白内障导致的视力模糊,实现“一台手术,双重获益”。

术后检查数据亮眼:郑老伯的眼压从术前的35.5mmhg大幅降至13mmhg,并从术前多种药物减量为术后不需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视力较术前显著提升,目前眼部恢复良好。
“Hydrus微支架植入过程更为快速、简单,侵入也更小,能帮助长期用药患者减少药物副作用、避免漏滴困扰。”王玉宏主任表示,作为国际青光眼微创前沿技术,它不同于传统药物的被动降压,凭借 “三重引流” 主动疏通天然引流通道,实现了高效稳定的降眼压效果。

“三重引流”技术突破:
1.直接引流:尾端管状结构留于前房,房水直接流入Schlemm管,绕开小梁网,快速降眼压。
2.Schlemm管支架支撑:前端半管状结构植入 Schlemm管,有效扩张管道并防术后塌陷,维持引流稳定。
3.多路径辅助引流:前端三开窗设计,在 Schlemm 管扩张、小梁网通透性提升后,形成多路径引流,提高效率。
这种多重引流机制让Hydrus微支架在降眼压、减药物依赖上效果显著,还能避免传统滤过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王玉宏主任强调,该支架主要适用于轻中度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尤其适合正在滴眼药水、需做白内障手术且想减少用药的人群。但需注意支架无法治愈青光眼或挽回已受损视力,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以标杆实力守护 “清晰视界”
构建青光眼全周期诊疗体系

厦门眼科中心青光眼科作为全国青光眼微创诊疗标杆,多年来,在学科带头人王玉宏主任的引领下,以高水准专家梯队筑牢专业根基,搭建 “青光眼微创手术+青光眼疑难眼病会诊” 双核心平台,熟练掌握360°粘小管相关手术(GATT/ABiC/MAT/CP)、KDB刀小梁切除术、内窥镜手术、微脉冲、XEN、小梁网微支架iStent inject W植入术等国际前沿微创 / 无创术式,配备全球领先诊疗设备与完善随访体系。依托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青光眼分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深耕多项各级科研课题,持续以技术革新引领行业发展,为常规及疑难青光眼患者提供高品质诊疗服务。
此次首例青光眼Hydrus微支架植入术的成功开展,进一步夯实科室的区域技术引领地位。未来,科室将持续聚焦国际眼科前沿技术,以更精准、更安全、更人性化的诊疗服务,为更多青光眼患者守护清晰视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