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7日讯(本网记者 翁莉 文 /图)11月17日至12月1日,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昌都市教育局联合福建日报社,分两批组织开展“青春奋进旅·同心向未来”昌都报小记者八闽研学实践。活动旨在打造“知行闽昌”大思政课研学品牌,并作为“行见八闽”系列活动的延伸,教育引导昌都市中小学生坚持知中行、行中知,在追寻领袖足迹促进知行合一,在深化闽藏情谊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1月17日,首批研学活动在福州启动。来自雪域高原的31名师生开启为期七天的闽地文化探源之旅。

福建省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文脉寻根:雪域少年对话千年文明
“福建与昌都之间,横亘着跨越山海的文明纽带。”走进福建省博物院“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厅,讲解员的一席话,瞬间拉近了雪域少年与东南大地的心灵距离。这座珍藏21万余件文物的文化殿堂,以实物为媒,系统呈现了福建从内陆文明向海洋文明的发展轨迹。
“闽越政权是福建历史上首个政权,大家看看瓦当上的文字都认识吗?”随着讲解指引,孩子们立刻围拢讨论,求知的目光聚焦于古老的文物之上。“昌都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而唐宋以后,福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起点与枢纽。这两条古道一陆一海,同为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讲解员的话语,让少年们清晰感知到家乡与八闽大地的文明共鸣。
在陶与瓷展区,孩子们驻足观赏、提笔记录。“家乡的容器多是木头和铁器,这些陶瓷器物新奇又精致。”小记者泽仁扎西的话语道出了初见的惊喜。

参观福建省博物馆
坊巷温情: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午后,师生们走进被誉为“半部近代史”的三坊七巷。青石板路镌刻岁月痕迹,这座福州文化核心区静静诉说着千年闽都的人文积淀。在杨桥巷的冰心与林觉民故居,导游娓娓道来两位名人“同宅而居”的渊源。
展柜中冰心先生的《祖父和灯火管制》手稿以细腻笔触勾勒家庭温情,而投影于白绢上的林觉民的《与妻书》,则以"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赤子情怀深深震撼着孩子们。"之前不了解林觉民先生,今天被他深深打动。"泽巴拉措动情地说,"他不仅是同盟会骨干,更在《与妻书》中展现了为国舍家的壮烈与对妻子的深情。"
榕荫下,小记者们畅谈感悟:"曾在《小桔灯》中感受温暖,今日亲临故地,才知这份温暖源于对生活的挚爱。""我们要将这份感动带回昌都,用照片与文字传递给更多同学。"院落里的笑语与巷弄间的市声交织,绘就一幅跨越千里的温情画卷。

参观冰心、林觉民故居
英雄铸魂:家国情怀植根心灵
行程首日的最后一站是林则徐纪念馆。当讲解员朗声诵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楹联时,喧闹的展厅顿时肃静,小记者们的目光齐聚林公铜像坚毅的面容。
从虎门销烟的雷霆壮举,到开眼看世界的远见卓识,林则徐的英雄事迹让来自昌都的泽仁扎西深受震撼。他举着相机认真拍摄下楹联,将这份家国情怀定格在镜头中。“课本上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英雄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泽仁扎西的话语,道出了少年们对英雄的崇敬。“这些知识以前在书本上也学过,今天通过参观和讲解员解说,才真正读懂文字背后的重量。”小记者西绕央宗感慨道。

参观林则徐纪念馆
山海同心: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暮色渐垂,首日研学在热烈讨论中落幕。写满感悟的采访本、存录文明的相机、与家人通话时频频提及的“省博”“冰心”“林则徐”,无不印证着这场文化浸润的丰硕收获。
"孩子们今日不仅是'看见'八闽,更是'读懂'八闽。"带队老师强巴多吉欣慰表示,"孩子们昔日从援藏老师口中听闻的福建,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在此行中变得生动立体。从博物院的文明根脉,到坊巷的人文温度,再到英雄的家国情怀,这既是文化交融,更是精神接力。"

在福州爱心树下打卡留念
据悉,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昌都小记者团将继续深入泉州、厦门等地,完成八闽文化溯源之旅。这份萌发于坊巷深处、展柜之前的文明共鸣,必将化作连接闽藏两地的精神纽带,让青春之光在交流互鉴中愈加璀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