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编者按

“滴水穿石”精神发轫于闽东,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所大力倡导的。福建省委一以贯之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并认真学习领会这种精神实质。正如省委书记尤权在学习《摆脱贫困》一书体会中所指出的: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这体现了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韧性意志,体现了弱鸟先飞、勇为人先的创业激情,体现了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是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并在各项工作中自觉践行这种精神。省委书记尤权指出: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有股“水滴”的韧劲。如今,践行“滴水穿石”精神已成为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城市、乡村、企业,走进广大党员干部、普通劳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聚焦“滴水穿石”精神在福建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的《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滴水穿石”精神,是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所倡导的。他在 《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文中对“滴水穿石”精神做了阐释,指出:“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1996年4月4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省两会期间来到宁德代表团。他强调,闽东人民要继续发扬滴水穿石、坚韧不拔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做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

2000年9月25日至27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前往南平市以及政和县、松溪县调研。他希望山区县的同志们发扬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发展山区特色经济。

2000年11月4日至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前往宁德地区了解撤地设市的准备情况。他对宁德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滴水穿石、坚韧不拔、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状态给予充分肯定,也提出新要求。

今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弘扬精神

锲而不舍 柏洋村华丽转身

 

柏洋村的新容与旧貌。(资料图片)

东南网11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见闻 黄少鹤 程枝文 通讯员 林斌)

10月22日,驱车由沈海高速柏洋互通口驶下,没几分钟就到了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一边是美丽的海滩,一边是如黛的青山;宽阔整洁的水泥村道旁,绿树掩映;一幢幢漂亮的联排房,整齐划一;新建的村文化中心,设施齐全。村主干道尽头,右边是一座标准现代化的幼儿园,村财投资430万元,现有180多个孩子。顺着边上石阶走上山坡,是一个以“孝和廉”为主题的文化公园,总投资400多万元。林立的石碑刻着儒家“孝和廉”的传统文化格言。

若不是村口一块石碑刻着“中国美丽乡村示范点”,很难想象这里是农村。

1993年,柏洋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5个自然村,70%在偏远大山中,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村集体负债43万元。

63岁的村民雷增喜告诉记者,过去因为太贫穷,他娶不到媳妇,儿子是领养的,“以前,住在8公里外的半山腰,一家人挤在狭小的泥瓦房,由于经常漏风漏雨,煮饭得用一张塑料布挡土灶,晚上睡觉总是提心吊胆”。

如今,雷增喜从山上搬下来,住上了小洋房。他在村幼儿园当门卫,儿子和儿媳妇在村里的工业园上班。“家里还种些庄稼,每月都有几千元收入,日子过得不知比以前好多少倍!”雷增喜说,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村里调研时,还到他家中关心其生活,回想这一幕,至今仍激动不已。

目前,柏洋村有500多户人家,其中400多户属造福工程搬迁户,他们走出大山,都过上了好日子。

“现在,柏洋村没有闲人,不是在上班,就是在经商办厂。村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村里的事业发展快,许多工作需要有人去做,仅保洁员、花木工、保安员就有30多名。每户人家每年可享受村里的养老、医保等各项福利1000多元。”村党委书记王周齐说。

20多年来,柏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是一种坚持,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各级各部门持续帮扶下,村党支部(现为村党委)带领干部群众执着拼搏。他们坚持“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办事有公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习近平2010年来这个村调研时,对这种坚持给予充分肯定。

回顾过往,王周齐十分感慨:“当年,大家虽然都种了几垅山坡地,还是经常饱一顿饥一顿,个个穷得叮当响。”王周齐1993年以前一直在外闯荡,年收入七八万元,每年春节回家,看到村民的窘境都感触很深。村民和乡干部也多次邀请他回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能为家乡做贡献,我觉得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要干就必须认真干!”1994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周齐,根据柏洋村的实际做出决定:山海并进,即通过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帮助村民脱贫。

刚开始,因村集体负债,不断有人上门讨债,一边要把钱还上,一边要带领村民致富,村两委班子压力很大。王周齐首先拿出自家积蓄9.8万元,无偿借给村里办水泥化肥经营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致承诺,3年内不领报酬。一件件事很快做起来,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推广种植东魁杨梅、开荒种药材、开发弹涂鱼养殖基地……

2000年,柏洋村终于脱了贫。“当年,又一次机会来临。沈海高速施工,租用周边村庄的土地当堆沙场,高速公路竣工后,很多村庄都把堆砂场卖掉,钱分给了每户村民。”王周齐说,柏洋村却利用这块地,成立了闽东首个村级工业区——柏洋工业小区。这为柏洋村带来发展后劲,集体经济开始有了很大起色。

从此,柏洋村开始实施“五年一规划”,经济与社会发展按此规划推进。2013年,柏洋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68万元,村集体收入近500万元。

柏洋村在脱贫发展过程中,上级各部门对该村的帮扶始终没有停止过。扶贫开始,福鼎市委组织部挂钩这个村,针对村民融资难,帮助该村300多户获贷款4566万元发展生产。还有,上级科技部门让科技示范户与240多户村民结对,进行技术帮扶。

今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联系柏洋村。现在,宁德市委办、发改委以及核电站、闽东电力、烟草公司等单位、企业又挂钩帮助这个村的新村建设。

上任仅一个多月的福鼎市委书记刘振辉已两次到柏洋村调研。他说:“柏洋村的发展历程,很好地阐释了‘滴水穿石’精神。我们干部在为群众谋发展时,要有‘功不在我’的思想,一任接着一任干。我相信,只要继续秉承这样的扶贫理念,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一步一个脚印,一定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早日实现中国梦。”

当下,柏洋村又有新的目标:打造“三个区”,即山上生态农业观光区、山下工业企业集中区、公路沿线村民住宅区。未来的柏洋,将成为优美、和谐、幸福的畲乡新村。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学习体会

久久为功

□福建日报记者 黄少鹤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20多年来,习近平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一直激励着我省干部群众努力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久久为功。

始于宁德的“四下基层”,已持续了26年,在我省各地广泛践行,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架起了一座座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在全国率先实施的造福工程扶贫搬迁也走过了20个年头,全省累计搬迁101万人,整体搬迁6000多个自然村,大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居住条件,并解决了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搬迁群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10多年来,生态省建设始终坚持“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的原则,今年3月,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韧劲和驰而不息的精神。我们的事业是一个循序渐进、兴利除弊的艰辛过程,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披荆斩棘、百折不挠,才能干大事,干成事。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需要我们的干部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同时,要在继承中创新,在落实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把事业做大做强。

“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当前,我省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实干兴闽,以量变达质变,久久为功。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网友热议

@繁星小囡:滴水穿石,是小学生都懂的成语。这种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倡导,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滴水穿石”。而且,它被总书记论述得如此具体和深入,令我们耳目一新。

@郑雨:民生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新时期,我们的任务已经不仅是解决温饱,而是在脱贫致富后继续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民众的幸福指数。我相信,只要各级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徐崧岚: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就像“行舟”与“穿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一篙”与“一滴”的积累。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作风建设,只有做到戒骄戒躁、抓铁有痕、持之以恒,才能“永远在路上”。

@一介书生:“事业的成功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习近平总书记的阐释,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南。

@干越白丁: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滴水穿石”精神,就是要求我们相关部门从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方面做起,力争出台更多更好的惠民利民政策。

@热爱祖国994:“滴水穿石”精神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从思想到行为、从工作到生活,构筑起全方位的防线,坚持凡浊必激、凡清必扬,正者必扶、邪者必祛,不以恶小而不惩、不以善小而不扬。

@如风吹水:“滴水穿石”精神让我联想到,干事业要追求卓越,需要有一种执着、坚定和一往无前的实干精神,需要有一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拼搏精神。选定了目标,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吴章:我们国家缺少百年企业,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滴水穿石”精神。事实上,任何一项产业、一家企业、一个品牌,都需要经历一个探索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些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缺乏打磨和锻造的,最终将被市场淘汰。

@聆听鸽子:这个精神财富,同样是我们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牢牢把握和坚持的。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国各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持续用力,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不断把工作引向深入。

@秦百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荡涤“四风”绝非朝夕之功。打一场反击“四风”的持久战,根除党员干部身上的作风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信党有像大海一样自我净化的能力,要有长期作战的恒心,保持昂扬斗志。

@老刘:我们现在推动发展,就是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因为它生动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福建省发展能有今天这样好的局面,正是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结果。

(福建日报记者程枝文 整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人物故事

江月平: 只要还爬得动就会坚持下去

东南网11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包骞 通讯员 郑秀杰 刘其燚)

10月24日,罗源县罗湖云雾茶场。

这阵子,场主杨锦财可急坏了,20多亩茶树被虫子啃食得几乎只剩下树干。他打电话向县农业局茶技站站长江月平求援。

不一会儿,江月平就驱车到了山下,又徒步翻了两座山头赶到。经检查比对,她确定茶树是被茶尺蠖所害:“好在这些虫在三龄之前,我们可以指导你通过清晨捕杀成虫和喷施含孢子的杀螟杆菌解决问题。”听了这话,杨锦财的眉头才舒展开。

作为茶技站站长,江月平是全县23家茶企及上千户茶农的技术指导专家。从业30多年来,她甘于奉献,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在茶厂或茶山。

早年刚开始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时,很多茶农不乐意接受。江月平就带头到各家农户,苦口婆心做动员,亲自到田间地头开办培训班。渐渐地,茶农们认可了,有机茶园遍布全县。

原先,罗源茶树品种单一,效益低。2002年,已是茶技站站长的江月平决定带头培育出本县的当家品种。为了节约经费,采茶、剪枝、扦插,她都自己做。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每天天刚亮,她就和同事到山上攻关。他们常常是大清早上山,早饭来不及吃就带上馒头,一直加班到深夜12点,第二天又接着到苗圃地扦插,忙到中午12点多。

由于当时县里没有专门的加工设备,每次茶叶样品制作都要费一番周折。为确保茶青质量,天还没亮,江月平就得从中房镇沙坂村的茶山上采收完鲜叶,乘班车到城关车站,再换班车去福州,送到农大加工。那几年里,多少次这样来回奔波,她已数不清。

“有一年初春,我们为了把最新鲜的茶青送到农大进行试制,每天天没亮就起床,赶坐6点的班车上中房镇采茶。那时,中房还在降霜,我和同事因为采茶手上都长满冻疮,肿得像红薯。但大家都没吭声,依然坚持干。”说起那段经历,江月平十分感慨。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花了10年时间选育的榕春早品种于2012年3月通过了省级茶树良种品种审定,成为福州市唯一的省级茶树良种。

2012年,为了申报中央财政扶持的现代茶叶项目,江月平和同事将铺盖都搬到茶技站里,关起门来潜心研究。为了不分散精力,白天她和同事关掉手机,闷了,两个人就对着墙壁打乒乓球,之后又继续工作。就这样,他们俩硬是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了一般要七八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并一次性通过专家审定。

去年,由于过度劳累,江月平病倒了。然而,出院不久,她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茶山上。她说:“茶农需要我,只要还能爬得动,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百姓感受

从美丽漳浦中看到一种精神

东南网11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通讯员 张文艺 蓝智伟)

“我在漳浦县城工作20多年,目睹它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点新变化,如今集腋成裘,从‘脏得离谱’变成亮丽漳浦,回头来看真的不敢相信。”说起漳浦县城面貌的巨大转变,蔡松君感慨不已。

在蔡松君的记忆里,他刚到漳浦时,旧城区不仅脏乱,而且多数房屋属于危房,每年台风一来,老城居民就要“撒着脚丫跑”;另外,城区规划管理滞后,区内道路狭窄,一辆车常堵死一条街,污水就在脚下横溢。他住在青年路湖滨花园小区八楼,这座楼可算是当时全县最高的建筑。

蔡松君感受的第一次变化是在20年前。漳浦县委县政府对县城进行总体规划,城区面积从不足3平方公里拓展到了8.6平方公里,县城“人挤人”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缓解。而更大的变化,是在近十年,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漳浦提出了建立宜居宜业滨海新城,当时不少百姓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有人嘀咕:“要建新城,就要把整个县城都

翻新过,这得花多少人力物力精力,怎么可能?”

如今的漳浦,双向八车道的金浦大道宽阔平整,笔直向前与龙湖路纵横交错,道路两旁的中华灯挺立,渠化岛内绿树婆娑,人们俯仰之间,现代都市气息扑面而来。目睹了从“不可能”到成为现实的巨变,蔡松君觉得,这是县里几届领导班子的接力工作做得好,而广大干部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韧劲更让他敬佩。

蔡松君说,县城改造中任务最艰巨的是拆迁补偿安置工作。2009年出台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曾前后经过40多次修订,反复征求社会意见,针对群众合理的诉求当即改,有缺漏的马上补。过细的群众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带来了群众的拥护。蔡松君称,漳浦当年竟然出现了群众主动要求拆迁,连夜排队申领入户丈量号的现象。“连着好几年,我认识的城建干部都蹲在一线,一家一家地走,一条路一条路地跟。有人腰椎间盘突出,还扶着腰在工地里跑;有人扭伤了脚,还一瘸一拐入户做思想工作。”他说。

蔡松君感动地说:“这体现的正是一种‘滴水穿石’精神。如果没有这种持之以恒的干劲,漳浦县城面貌的大变化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实现。这是我从美丽漳浦中看到的一种精神。”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在棉花滩水电站调研。

东南网11月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兰锋 黄如飞 王国萍)

2014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

回首光辉岁月,人们愈发感念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愈发感念那些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十分关心和重视老区工作。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先后到河北阜平、西柏坡和山东沂蒙等老区考察,他一再强调:“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福建是我国著名革命老区之一。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八闽儿女和老区人民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赢得了“红旗不倒”的美誉。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省委和省政府任职,始终情系老区和老区人民。他多次深情表示:“忘记老区,就是忘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饮水思源,勿忘老区。”

习近平走遍了八闽红土地,在老区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为老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根据省委和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他亲自组织实施了惠及老区的“德政工程”——老区和少数民族建制村“五通”(通路、通饮用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建设;大力推动“造福工程”、水土流失治理、集体林权改革等工作,为人民增添福祉。

调离福建及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仍然十分关注福建老区和老区人民。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习近平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关注、推动着福建老区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建设步伐。

金秋时节,在庆祝新中国65周年华诞之际,本报采访组深入龙岩、宁德等革命老区,走进老区群众中,追寻和记录习近平同志在闽工作期间,情系老区、关心和支持老区发展、倾力改善老区民生、增进百姓幸福的点点滴滴,感受习近平同志一以贯之的老区情怀。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在永定暴动旧址——金谷寺前慰问“五老”人员代表。

牵挂

——“我们不能忘了老区人民对革命的贡献,一定要把老区的事办得更好”

1999年元月,老区龙岩。

8日至12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冒着严寒,深入武平、上杭、长汀、新罗的十几个乡镇,走访了闽籍革命前辈邓子恢、陈丕显、杨成武、刘亚楼、邓六金的家乡和傅连暲任院长的中央红色医院旧址,慰问了老红军、革命“五老”人员、特困群众。

老区人民用爆竹和家酿的美酒,热烈欢迎习近平一行。一些老红军特地穿上当年的军装,戴上功勋章,一些革命“五老”人员亮出了珍藏多年的奖章、荣誉证书。习近平代表省委和省政府向他们发慰问金,赠送《开国大典》年画。当年画摊开,毛主席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画面徐徐展现时,许多老人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习近平动情地说:“老区、苏区的红土地孕育了革命,也孕育了革命老前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忘记了这些,就是忘本。”他说:“我们不能忘了老区人民对革命的贡献,一定要把老区的事办得更好,让革命老前辈放心。”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始终情系老区,经常深入老区调查研究,轻车简从,进村入户,嘘寒问暖,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给老区人民。他每到一地,都要看望革命“五老”人员和优抚对象等,拉家常,话发展。

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为了让闽东老区“摆脱贫困”,习近平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乡镇。在宁德,习近平“三进下党”与“三上毛家坪”的故事,至今仍为百姓津津乐道。

主政福州后,习近平情注老区,一以贯之。1995年5月3日,在福州市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关心支持老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老区,要采取“政策上优惠、安排项目优先、服务上优质”的措施,促进老区尽快脱贫致富,加快老区经济发展的步伐。

担任省委副书记时,习近平分管过老区工作,后来担任代省长、省长,对老区工作一如既往高度重视。为了做好老区工作,他多次到省老区建设促进会座谈,听取意见,两次专程到省老区办调研、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下基层跑老区,更是经常之事。“我在省老区办工作期间,先后有23次陪同习近平同志到老区下乡调研,曾经6次专门向他汇报老区工作。”1998年3月至2004年5月担任省老区办主任、现已退休的吴连田向记者回忆道。

1998年8月11日,又是一次专门汇报。当天上午,吴连田在习近平同志办公室汇报了两个小时。听取汇报后,习近平对做好我省老区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老区是福建一大特色,也是省情之一。老区工作非常重要,“饮水思源,勿忘老区”。二要从各方面继续向老区进行倾斜,各级财政要随着收入的增长而逐年相应增加对老区的投入。三要进一步落实革命“五老”的待遇。四要在老区建设上坚持“两手抓”,一方面要全面推进老区建设,同时又要重点把握老区基点村的建设;一方面要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事业搞好。

在习近平等历任省领导的关心下,我省不断加大对革命“五老”人员的保障。1999年7月1日起,我省革命“五老”人员全面实行了生活定期补助制度,每月补助标准为“无依无靠”的134元,“有依无靠”的80元,“有依有靠”的50元。至2002年7月,标准相应提到185元、115元、70元。2003年至2013年十年间,我省连续11次提高“五老”人员生活定补,并统一了补助标准,目前省定标准为每人每月590元。

1998年11月15日,省委和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老区工作会议。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加大扶持力度,举全社会之力支援老区建设”,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把手都要重视老区工作,确定一位领导分管老区工作,真正把老区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同时,要经常深入老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1999年,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时刻,扶持老区力度再加大。据统计,仅从6月上旬到10月中旬,就有18位省级各套班子领导深入到分布在八闽大地的近50个革命基点村调研。这一年,习近平先后4次专门到龙岩、宁德、三明等地的老区县市调研,如果算上抓经济、促项目建设等其他主题的调研,则次数更多。

在任时大力推动,即便在调离前夕,习近平依然深深牵挂着老区工作,当事人至今说起来仍感动不已。

2002年10月10日,习近平即将调离福建去浙江任职的前一天。“下午4点半,他特意叫我约请省老促会的许集美、黄扆禹、茅苓等三位老同志晚上8点半到他办公室座谈、话别。”吴连田回忆说,“习近平同志向许老等老同志征求了对老区工作的建议,他说,老区的工作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他即将到浙江工作,但有需要他做的他一定办到。可见,习近平同志对老区的感情多么真挚、多么厚重。”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九九六年五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在长汀县察看精制茶叶加工厂。

造福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我省老区很多地处山区,基础条件差、资源禀赋弱。经过历届党委和政府的努力,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但与全省其他地方经济社会情况相比,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很多地方依然山高路远,“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照明基本靠油”。

通路、通水、通电……老区人民渴盼已久。习近平总书记说:“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倾力推动改善老区民生,增进百姓幸福。根据省委和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他亲自组织实施“五通”工程建设,就是为老区人民办的一件好事实事。

1999年7月,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省委和省政府急老区人民之所急,作出庄严承诺:在今明两年(指1999年—2000年)内基本解决老区建制村的“五通”问题!并且,将其列为2000年省委和省政府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

说干就干!1999年—2000年,全省投入老区和少数民族建制村“五通”建设的资金达4.6亿多元,其中,1999年就投入3.48亿元,成为有史以来全省老区和少数民族建制村“五通”建设资金投入最多、力度最强、规模最大的一年。

老区何时尽快“五通”?习近平牵挂在心,1999年里多次到龙岩、宁德、三明等老区考察调研,要求解决好老区的“五通”问题,为加快老区发展打好基础。

龙岩市新罗区东肖镇邓厝村是革命家、国务院原副总理邓子恢的家乡。得益于临近龙岩市区,邓厝村较早就通了路、通了电,但直到1999年底还没有通自来水,革命先辈的亲属们异常期盼能在家里拧开龙头,喝上自来水。

1999年11月27日,时任代省长习近平专程到邓厝村看望慰问革命烈属、“五老”人员。了解到村里不通水的现状后,他马上要求龙岩市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这个事很快就落实了,2000年4月,上级10万元资金拨到位,我们马上施工。7月,全村300多户家家喝上了自来水。”时任村主任、现任村支书邓学先向记者介绍。

省委和省政府情系老区,各级各部门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999年,南平市为让老区群众从电视上看到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组织每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挂钩一个老区村,赞助8000元建一个电视差转台,当年国庆节前有137个老区村第一次收看到电视节目,群众欢天喜地。大田县石牌镇龙坑村17户农家,过去缺水严重,人们说:“龙坑龙坑,没水洗身,排队挑水,从晚到晨。”2000年1月,县领导带领水利、计划、卫生等部门到村里勘探、化验水质、设计,采取穿山引水方案,投资14.6万元通了水。

老区人民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苦干实干。福安市上白石镇圆潭村村支书郑秋军卖掉了自家4头生猪和1头牛,购买了8吨炸药,施工人员用钢索把自己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硬是炸出一条4公里长的血汗路。据不完全统计,各地老区“五通”工程由群众投资和投工投劳折款占总投资的50%以上。

上下一心,其利断金。到2000年底,全省近3000个老区建制村“五通”建设任务基本完成,其后两年又进行了完善提高。省委和省政府对老区人民的庄严承诺郑重兑现,一项为民办实事的“德政工程”在老区人民心中树起丰碑。

2000年10月,柘荣县东源乡上泥村75户农家举行“五通”庆典时,老区群众高呼“共产党万岁”。人们用新引来的山泉水泡蜂蜜,一个劲地请干部们喝。有一户门口贴一副对联,反映了大家心声——“日盼夜盼盼五通,千谢万谢谢党恩”,横批是“饮水思源”。

“五通”,通的不仅是基础设施,通的也是山门打开之后的信息流、资金流,以及思想观念、发展思路。建阳市书坊乡贵溪村以前信息闭塞,“五通”之后,安装电话111部,拥有电视机400多台。信息灵通了,什么时候出售农产品,他们打个电话问问外面的价格行情再说,争取卖个好价钱。村民马顺强的市场就在电话里,通过电话联系,鲜笋远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一年销量几十吨,获利2万多元。

除了路水电条件需要改善,当时在我省老区,还有很多村位于大山深处,不仅交通闭塞,而且很多人还居住在茅草房中。同时,在宁德等地,还生活着一群连家船民,世代在江上海上漂泊,“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宗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

这些都属于我省困难群众中最贫困的一部分。他们渴望改变现状,渴望未来,渴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同志记挂在心,倾力推动“造福工程”,让他们居有定所,生活更有保障。

1997年5月,一份福建省政协的调研报告摆在分管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的案头。报告反映,尽管近几年来全省脱贫致富奔小康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闽东仍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住在以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的茅草房里。

习近平高度重视,多次召集有关部门商讨解决办法,还亲自下基层实地考察,并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除了反映茅草房问题,报告还指出:闽东“有1.26万名连家船民需要上岸定居,单靠自身的努力难以实现”。根据习近平的调研报告,省委和省政府提出从1998年开始,花3年时间解决这一问题。

此后,茅草房改造和连家船民上岸定居被列为“造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实施。到2000年底,全省“造福工程”搬迁20万人,其中连家船民18466人。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的“造福工程”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全省有6000多个自然村、101万人整体搬迁,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正是得益于党的好政策,世代生活在狭窄的小木船上的“海上吉普赛人”——福安市甘棠镇甘江村1100多名连家船民幸福搬迁上岸。从1997年开始,当地政府在岸上征地23.3亩,建起250多套房子,让曾经“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船民上了岸,睡上了安稳觉。

村民刘少英一家属于先富起来的,1998年初就建起了当时村里唯一的两层楼房。一家四口人从此上岸定居,住进了崭新的楼房,通了水电,用上了电话,看上了电视。他们满怀感激之情,在新房的大门上贴上大红对联——“上岸不忘党委政策好,定居多亏政府功德高”。

1999年11月6日上午,时任代省长习近平前往甘江村看望告别小船上岸定居的群众。他走进地上铺着瓷砖、屋里摆满家具的刘少英家新房,高兴地说:“你们住得比岸上的人还好。”“习省长揭开我家放在桌子上的饭菜防蝇盖子,仔细问了我们家的生活情况,还有上岸后靠什么收入。我们说上岸以后除了捕鱼还修船,一年收入数万元,他听了很高兴。”刘少英回忆说。

走出刘家,到村里的防洪堤上,习近平又问刘少英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当时的防洪堤只有3米宽,而且除了外侧的条石,路面都是泥土,一到下雨,泥泞不堪,孩子们只好走在条石上面,很危险。所以,我就提出来,能不能把这条路改造成水泥路?他马上答应帮助解决。”刘少英回忆,没多久上级就拨款5万元,硬化了路面,还拓宽至5米。

归途中,习近平感慨地说:“共和国成立50年了,老区群众生活还较困难,还有人生活在连家船上,这是讲不过去的,也让我们愧对革命前辈。老区‘五通’工程、茅草房改造工程、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工程就是要为人民群众中最困难的这部分人办实事,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应该做的事,也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造血

——“老区人民要铁心拼搏,尽快走上致富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依靠加快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在加大老区扶持力度的同时,“老区人民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铁心拼搏,尽快走上致富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任职期间,不断争取政策、集聚合力,推动改善老区基础设施条件。在他和省委省政府班子成员的合力推动下,赣龙铁路、梅坎铁路等多个重大项目竣工投用,为老区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9月28日,温福铁路开通运营,福建从此迈入动车时代。福建结束了只有单线、低速铁路的历史,老区宁德也结束了无铁路的历史。

温福铁路建设,倾注了习近平同志的心血。2001年3月14日,时任省长习近平在北京代表福建省,与原国家铁道部、浙江省签订了合资兴建温福铁路的意向。2002年1月23日,他在福建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告,温福铁路列入国家“十五”计划。调离福建后,他也时时牵挂。2004年12月24日,温福铁路(福建段)开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向宁德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温福铁路建成通车,曾被称为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的闽东首先受益:从铁路边缘状态,一跃成为国家铁路大干线的前沿地带,快速对接长三角、闽南金三角乃至珠三角。如今,宁德市实施“环三(三都澳)战略”风生水起,曾经的“黄金断裂带”正在变成“黄金投资带”。

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踏上了阔别八年的八闽大地。乘动车一路飞驰,亲眼目睹八闽大地发生的巨变,他为之兴奋、为之激动。在闽东考察时,他说:“当年,闽东人有三个梦想:一是撤地建市,我在任上时实现了;二是建设温福铁路,现在梦想成真;三是开发三都澳,如今也指日可待。”

对事关区域经济发展大局的“大路”,习近平倾注心血;对关乎一个山村未来的“小路”,他也颇为关注。

宁德市蕉城区西北部山区的霍童镇坑头村,是闽东著名的革命老区和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宁德县苏维埃就诞生于此,上世纪30年代叶飞同志曾在这里播撒过革命火种。长期以来,坑头村对外交通只有一条泥巴路,村民下一趟山就要花上五六个小时,上了年纪的老人连汽车都没有见过。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1999年国庆前夕,山高路远的坑头村终于实现了“五通”。村民们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通上了电话,还能看到电视。

当年11月5日,时任代省长习近平专程前往坑头村看望老区人民。“当时路是通了,但还是没硬化的砂石路。习省长他们坐中巴车,在崎岖的山路颠簸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村里。”时任村支书林甘容回忆说,“看了我们村发生的变化,习省长很高兴,他临走又叮嘱我们村干部:‘经济发展了,老区的建设也要跟上。好好努力,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加快发展,产业是支撑。习近平多次强调,老区要立足本地实际,选准发展路子。“致富之路就在脚下,完全依靠输血是不行的,要培植造血机能,研究靠山如何吃山、靠水如何吃水、近期发展是什么、远期发展是什么。”1999年6月在周宁县调研时,习近平说。

以“大陆阿里山”名扬天下的漳平市永福镇,就是发挥优势,做好茶和花卉文章,走上致富之路的。

1996年,来自台湾著名茶乡南投鹿谷乡的谢东庆,在大陆多个地方寻找适宜种茶之地,最终发现永福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酷似盛产优质高山茶的阿里山,于是大胆引种台湾高山茶,并创立台品茶叶公司。

“1997年1月20日,我们开始种下茶苗。7月24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永福调研,特地走了十几分钟的沙土路,到我们茶场看了看。因为当时我们刚开始起步,茶山道路都没有做好。”茶厂厂长李维福回忆说,“他鼓励我们利用当地良好的自然和生态条件,把茶产业做好。”

随后,习近平来到永福镇福理村“兰花大王”、小康示范户钟庆宗的家里。当时,钟庆宗种了6亩兰花、十多亩杜鹃花,还创立了拥有出口权的华闽国兰公司,注册资金达500万元,一年收入就有两三百万元,在省内外都较有名气。

“习近平同志到我家后院的一小块兰花圃察看了一番,仔细问了我的种植和销售情况。他鼓励我抓住机会,做大做强花卉产业。他还要求当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带动更多人致富。”钟庆宗回忆说,随后漳平市扶持他30万元政府贴息的支农周转金,让他扩大了种植和营销规模,带动了更多人从事兰花产业。

如今,66岁的钟庆宗已经“退出江湖”多年,在家含饴弄孙。不过,永福镇的花卉和茶产业却茁壮成长起来。目前,永福花卉种植面积达3.5万亩,其中,杜鹃花1.3万亩,年产量占全国70%以上,年产值2亿多元,永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杜鹃花之乡”。同时,谢东庆引种台湾高山茶获得成功后,台湾茶农纷至沓来。目前,永福茶园面积5.5万亩,年产值4亿多元。

同样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也在闽东高山小村——蕉城区霍童镇坑头村演绎着。

坑头村仅有800多人,过去由于山高路远,信息不灵,资源走不出大山,打开不了市场,村民人均年收入长期徘徊在一两千元。

不过,坑头说穷是穷,说富也富,富在资源和生态:海拔740米,无工业污染,拥有2万多亩林地,土壤富含矿物质,一些地方腐殖层厚达60厘米。

依托于此,在尝试种植反季节蔬菜、花卉,发现不适宜后,2004年,在宁德市、蕉城区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坑头村从省茶科所引种了茶叶新品种“金观音”。没想到,从此坑头旧貌换新颜。

“刚开始,没人敢种,我们村干部就带头集资种,共种了63.3亩。一亩的成本大概1800元,政府补助500元。两年后收益还不错,这样,村民纷纷跟进种。”现任村支书谢齐明介绍,2006年村里引进了立农公司落户村里加工茶叶,村民们也跟着学制茶技术。后来,村民自己也办起了7家茶叶加工厂,并成立了金源茶叶专业合作社,携手抱团发展。

目前,坑头村已发展1400多亩高山绿色无公害茶园,并注册了“支提香茗”等三个商标,茶叶除了供应本地,还远销北京、哈尔滨等地。“现在,茶叶已经是村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0300元。过去,村里穷,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现在,很多人都回来了,种茶制茶、搞销售,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致富了。”谢齐明说。

像永福镇、坑头村一样,我省很多老区也探索出契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农业产业。如平和的琯溪蜜柚、明溪的花卉、建瓯的锥栗等,既兴业又富民,给力老区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

除了具体产业,习近平在福建任职期间,还对一些事关老区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变革之举、打基础之举尤为关注。推动福建林改、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就是如此。

福建老区很多处于林区。在省长任上,习近平对武平县率先探索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并由此推动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过去,因为产权不清、机制不活、分配不合理,广大林农守着“金山银山”过着穷日子;如今,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山林成为富民的“绿色银行”。

我省南方部分地区长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习近平也牵挂在心。1999年到2001年,他先后两次专程到老区长汀视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他的推动下,长汀百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从2000年起列入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省财政每年扶持1000万元,使此项工作顺利推进。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又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推动了长汀及全省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新时期,省委和省政府弘扬老区精神,传承优良作风,提出了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针对23个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而这23个县都是老区县。这些务实举措,正在给力老区发展提速、老区百姓日子更红火。

“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如今,过上了幸福日子的福建老区人民,继续弘扬老区精神,按照“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要求,在加快老区发展的新征程上激情满怀,昂然奋进。

 

茶山叠翠,绿水悠悠,如今的坦洋村圆了致富梦

东南网10月31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周锡银/文 关铭荣/图)

关注理由 茶园满山野,茶香飘四海。如今的福安坦洋村,已经走上生态农业发展的轨道,茶园的大面积种植,不仅很好地保留了坦洋村的生态,更让坦洋村人走上了小康之路。截至2013年,坦洋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3200元,远高于福安市的平均水平。如今,坦洋村民不但留住了绿水青山,还拥有了金山银山。

坦洋村得以有今日的发展,离不开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大力推动。习近平在宁德任上,多次下到坦洋村,上山考察茶园,鼓励村民开荒种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不少老百姓希望,能够借助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契机,加快完善生态农业配套的法律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让生态农业的发展,持续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当时还是坦洋村会计的胡晨潮,指着照片中的自己,向记者讲述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到村里鼓励发展茶业的故事

记者体验 茶香四溢坦洋村,满山遍植“摇钱树”

从福安市区驱车30多分钟,就来到社口镇坦洋村。当地人说,看到村口美丽的真武桥,就意味着来到了坦洋村。这座近300年的古廊桥,见证了坦洋村茶叶贸易的繁华,也是当地一道别有韵味的茶文化景观。

要喝到真正的坦洋工夫,不妨到坦洋村走一趟。由于村里茶文化浓厚,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自产的茶叶,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能喝到一口地道的坦洋工夫。坦洋工夫在茶杯中,泛着金色的黄,缕缕茶香沁人心脾,轻轻抿上一口,让人瞬间神清气爽。

“如今的坦洋村,处处种着摇钱树。”坦洋村村委会主任胡晨潮告诉记者,现在的坦洋村,目光所及的山头,几乎都种上了茶树,茶叶是坦洋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而近些年,随着坦洋工夫的“声名鹊起”,这些茶树的经济价值也得到了提高,在很多村民看来,这些茶树就是摇钱树。

记者随着胡晨潮来到一处名为“人仔岗”的山坡,放眼望去,遍布山间丘陵的茶园尽收眼底,村旁一条清澈的清溪绕村而过,满眼的翠绿,令人良久驻足,整齐划一的如梯田般美妙的山间茶园,顺着丘陵地形蜿蜒出一条条美丽的曲线。

胡晨潮说,如今,坦洋村茶叶年产量达30万公斤,村民人均年收入已从1988年的850元,增加到2013年的13200多元,大大超过了福安市农民人均年收入水平。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站在坦洋村的茶园中,胡晨潮向记者回忆当时习近平在坦洋村考察的情景

回忆往事 习近平多次来坦洋村,鼓励发展生态农业

“习书记当年大力推动生态农业,才让坦洋村得以有今日的发展。”在胡晨潮看来,如今坦洋村的茶产业发展,离不开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的鼓励和推动。20多年前,胡晨潮还是坦洋村的会计,当时的茶园规模并没有这么大,茶产业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

“20多年前,整个坦洋村的茶叶种植面积只有500多亩。”胡晨潮说,1988年,习近平就任宁德地委书记没多久就来到坦洋村,要求坦洋村因地制宜,发展茶业经济,鼓励农民开垦荒山,那时候有村民思想老旧,大量的“祖宗山”和“祠堂山”都长年荒芜,习书记就鼓励村干部带头,开辟荒山,发展生态茶产业,带村民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为了解茶园状况,习书记上山考察。胡晨潮说,习书记沿着山路,爬上村后山一处名为“流池坪”的山头,“当时走得鞋子沾满泥巴”。胡晨潮说,考察完茶山后,习书记马不停蹄地回到村委会,召集村干部开会、研究。随后,在习书记的推动下,村里提出“谁种谁所有”,大力开拓荒山,种植茶树。

胡晨潮说,那次会议后的短短两年多,坦洋村的茶园规模迅速增至1000多亩,村里的茶产业也初具规模。“1989年那一年,单单村里的坦洋工夫茶叶公司,净利润就达41万元,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如今,村里的茶园面积又翻了几倍,达到3200多亩。

“习书记在宁德地委书记任内,先后到坦洋村不下3次。”当年担任坦洋村党支部书记的刘智勇说,1988年秋天的一天,一位衣着朴素的领导出现在了坦洋村,满脸和蔼,言语亲切,他就是习书记。刘智勇说,他准备了材料向习书记汇报,习书记说,不用念材料,我来问,你来答就好。随后的几次视察,习书记都要亲自对村况进行具体而详实的了解,并鼓励村干部、村民大力发展生态茶产业。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推动立法 让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在坦洋村大力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只是习近平在福建从政17年中,倡导保护农业生态和建立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

离开宁德后,习近平仍然大力推动农业生态保护立法。2002年,在习近平任福建省长期间,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推动了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农业生态保护的立法,让福建省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走上了法制的轨道,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而宁德的干部,也是一任接着一任,不遗余力地推动宁德市生态农业的发展。

时至今日,宁德市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茶产业已成为宁德市的支柱产业,也成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宁德市茶园面积达到96.8万亩,茶叶产量8.08万吨,全市茶园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近1/3,位居全国茶叶主产区前茅。

“声音”

加快完善生态农业法律体系

众所周知,发展生态农业,是推进乡村现代循环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体现。

“只有随着生态农业配套法律体系的越来越完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实现稳定、健康的发展。”福建许多高校学者指出,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建议加快建立一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可细化到种子管理、肥料管理、垃圾处理等生态农业管理办法。比如,德国的农业发展就有一套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一般农产品种植必须遵循7项法律法规,比如种子法和物种保护法、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植物保护法、垃圾处理法、水资源管理条例。

二○○一年十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到长汀县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河田世纪生态园为他捐种的香樟树培土浇水。

东南网10月3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阮锡桂 郑璜 张杰)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时值九月,秋高气爽。穿行在长汀县河田、策武、三洲等地,处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草木馥郁,绿意盎然。如果不是亲眼见证,很难相信,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大地,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距离有多远?

几代长汀人筚路蓝缕,用数十年的努力,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与百万亩荒山作战,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和福建生态省建设的一面旗帜。

“群众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人民所需要的,就是政府的使命。”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民生福祉、群众利益高度关注,倾注心力;对长汀水土保持工作格外重视,亲自倡导以持续之功,推进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省建设,使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习近平同志对福建的生态建设寄望殷殷。

到中央工作后,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节点上,习近平同志多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我省生态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开启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进则全胜”的新篇章。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表达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追寻着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走过的艰辛历程,本报记者记录下了发生在这片红土地上的动人故事,也记录下习近平同志对这片红土地和八闽山水的关注与牵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到长汀河田考察水土保持工作。

春风化雨

——习近平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格外倾注心力,开启了大规模治山治水的新篇章

长汀特别是重灾区河田的水土流失究竟起于何时,无法详考。不过从“柳村”成“河田”的地名变化或可追本溯源,长汀水土流失历史最少在200年以上。

河田,原名柳村。因水土大量流失,山崩河溃,河与田连成一片,形成“柳村不见柳,河比田更高”的景象,后人遂称之为河田。因河田属于红壤区,四周山岭尽为赤红色,像一簇簇燃烧着的火焰,故而又得名“火焰山”。这里夏天地表温度高达76摄氏度,可以烤熟鸡蛋,灼枯植物。

早在上世纪40年代,长汀就与陕西长安、甘肃天水被列为全国三大水土流失治理实验区。

1940年12月,中国最早的水土保持机构——“福建省研究院土壤保肥试验区”在长汀河田设立,当时的民国政府试图治理长汀水土流失,但收效甚微。

新中国成立后,历届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1949年12月成立“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水土保持试验区”开始到1983年,长汀县对水土流失进行了初步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其间,遭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初步治理的成果遭受了严重损失。

1985年的遥感数据表明,长汀县的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占全县面积的31.5%,不少地方依然“山光、水浊、田瘦、人穷”。

水土流失不治,百姓何来美好生活?

1983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考察长汀,写下了《水土保持三字经》。同年,省委和省政府把长汀列为治理水土流失的试点。

此后,历任福建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领导都亲临长汀,对水土保持工作作出具体指导。

从1985年至1999年,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35.55万亩,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

然而,长汀仍有100多万亩的水土流失区亟待治理,水保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政策支持与强力推动。

长汀水土治理能有今天的成效,离不开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与大力推动。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曾五次到长汀调研,并就水土流失治理提出要求,作出重要批示,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向纵深推进。

1998年元旦,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题词“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

1999年11月27日,是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划时代的日子。

这天上午11时许,一辆中巴驶向河田镇露湖村。车子刚停稳,一位身材魁梧、神采奕奕的中年男子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石灰岭上的项公亭。

他就是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他在龙岩考察棉花滩电站、梅坎铁路、漳龙高速公路等省重点项目过程中,专程安排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项公亭是河田人民在项南逝世后,为感念他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的不朽贡献而集资修建的。亭前,习近平久久伫立,看到亭子四周板栗成林,近处治理后的山头树木临冬不凋、绿意长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对长汀人民锲而不舍的治理精神深表赞许。

但是,当习近平看到远处连绵起伏、依旧红土裸露的山头时,神情转而变得十分凝重。时任长汀县委负责人向他介绍了过去十多年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并提出长汀是经济欠发达县,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这项任务,希望省里给予更大扶持。

习近平听后,语重心长地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在项南老书记的关怀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要锲而不舍、统筹规划,用8到10年时间,争取国家、省、市支持,完成国土整治,造福百姓。”他要求长汀县尽快起草一份详细材料,报送省政府。

当天,习近平还来到策武乡黄馆万亩果园,考察了长汀县直机关干部正在开垦的果园。他对县直机关干部带头种果治理水土流失的做法,感到满意。他说,鼓励机关干部种果治理水土流失,干部带劳带资搞开发,这条抓得准。没有等靠要,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干部示范带头,你要群众做的事,只有干部带好了头,起到了示范,群众才能相信你。

2000年1月8日,时任长汀县委书记饶作勋带着请示材料到省里向习近平汇报。还没见着省长,一位同志的话让他心里凉了半截:“这件事估计很难,因为省委和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还从来没有安排到县一级的先例。”

让饶作勋惊喜的是,习近平一接到《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治理报告》,当即批示:“同意将长汀县百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上报长汀县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县。为加大对老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可以考虑今明两年由省财政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治理长汀县水土流失。”

当年2月,“开展以长汀严重水土流失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被列为全省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确定每年由省级有关部门扶持1000万元资金。

长汀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大幕,就此拉开。

此后连续10年,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都列入省为民办实事项目。

对于长汀这片曾经洒满革命先烈鲜血的红土地,习近平一直牵挂在心。

2000年5月29日,习近平得知长汀正在建设生态园,专程托人送去1000元,捐种一棵香樟树。

2001年10月13日,习近平再次到长汀调研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来到河田世纪生态园,看到在园区一侧,2000年春他捐种的香樟树已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他十分高兴地为香樟树培土、浇水。

习近平认真听取了长汀县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建设世纪生态园的情况汇报。他对长汀县以栽种常青树为主,兼种花木;以绿化为主,兼建植物品种园;以科研为主,兼搞农业观光,打造国土教育“户外教室”、水土治理“大观园”的思路,十分赞同。他还来到世纪生态园后山的石壁下治理现场,察看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在听取长汀两年来水土流失治理的汇报后,他说:“水土保持是生态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方要重点治理,以点带面。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要锲而不舍地抓下去,认真总结经验,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龙岩市水土流失治理指挥部副总指挥、长汀县水土保持局原局长钟炳林是个老水土治理工作者。10多年过去了,回忆起习近平到长汀调研时的情景,一些细节仍历历在目。

钟炳林记得,2001年10月13日,在河田镇的一个山头上向习近平汇报工作时,他顺手从山坡上拔起一株野草递给习近平,说这种草在长汀叫鹧鸪草,生命力很强,生长在贫瘠的地方。习近平接过鹧鸪草,仔细端详了一番,笑着说:“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把长汀的水土流失治理好,让这种草‘只把春来报’吧!”

还有一个细节让钟炳林终生难忘。他说,当时他向习近平汇报了四五个跟水土流失治理有关的数据,习近平在调研讲话中就把这些数据一点不差地复述出来。“有些同事,这些数据我跟他们说了很多遍都没记住,而习省长听一遍就记住了,可见是非常用心的。”

几天后,10月19日,习近平对长汀水土保持工作再次作出批示:再干8年,解决长汀水土流失问题。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国家、省、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长汀县通过封山育林、改良植被、补贴烧煤、发展绿色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等措施,展开了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

第一个8年过去了,至2009年,长汀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万亩。

2010年,省委和省政府再次作出决定:继续实行扶持政策,再干一个8年,水土不治、山河不绿,决不收兵。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长汀县河田镇露湖村石壁下水土流失治理前后对比图。

沧海桑田

——长汀人牢记嘱托,以“滴水穿石”精神成就了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

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平坦宽阔的村道旁清溪潺湲,水车徐转,一排排带着明显客家建筑风格的农民别墅沐浴在煦暖的秋光里。

“山上没资源,人均八分田,砍柴卖草换油盐,养一头猪等过年。”回忆起过去的生活,南坑村党支部书记沈腾香不胜唏嘘。

这里曾经是水土流失重灾村。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村子周围还是光秃秃一片,除了几棵高不足1米的“老头松”,漫山遍野都是极度贫瘠的风化粗砂土。“不少村民最盼下雨,因为头天下大雨,第二天就可以去河里捞沙,捞22担装满一手扶拖拉机能卖3块钱。”村里的老人回忆道。

因为缺乏燃料,村里制定了严苛的村规民约:谁上山打枝砍柴被发现,就要杀家里最肥的一头猪,分给全村人吃。但还是有不少人趁着夜色偷偷去砍柴,拿回来不敢晾晒,只能藏到床底。

为解决群众烧柴问题,政府开始发放煤炭补贴,让大家改烧煤球,并号召大家大种大养,在山上开荒种果。

由于土地贫瘠,每种一棵树都要挖一立方米的穴,填六担好土,施六担农家肥、一公斤磷肥、一公斤复合肥。党员干部们带头,以“蚂蚁啃骨头”的韧劲坚持下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默默耕耘,硬是将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花果山,南坑也由以前的“难坑”变成了富坑,成为远近闻名的“闽西银杏第一村”和全国文明村。

南坑之变,正是长汀干部群众数十年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坚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的真实写照。

“守土有责,寸土必争”,这是历届长汀县委和县政府响亮的施政宣言。斧头收起来,锄头扛起来,长汀干部群众顽强奋战,愈战愈勇,生态保护、恢复与绿色产业开发并举,打响了一场治山治水奔富裕的持久战。

斧头收起来。2000年,时任长汀县长签发了《封山育林命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县仅有的两个县长令之一。县里建立了《关于护林失职追究制度》、《关于禁止砍伐天然林的通知》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的规章制度,并实行群众燃料补助制度,引导农民以煤代柴、以沼代柴、以电代柴,当地群众告别了延续数千年烧柴草做饭的历史。

结合“造福工程”,长汀县还实施了生态移民搬迁安置,以减轻水源地和生态脆弱地区环境承载压力,6万多人告别了困守大山的苦日子。

与此同时,锄头扛起来也如火如荼进行。长汀群众发扬“干革命走在前头,抓生产力争上游”的老区精神,在水土流失区发展果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产业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机结合,以生态恢复带动群众致富。赖木生、马雪梅、黄金养、刘静美、赖春沐等一大批“当代愚公”不断涌现,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让一片片过去“不闻虫声,不见鼠迹”的不毛之地重披新绿……

记者驱车来到策武镇策田村“种果大王”、全国劳模赖木生的果场。管理房内,一帧习近平同志与他的合影格外引人注目。说起这张照片的来历,赖木生十分激动:“当年如果不是习省长的鼓励,我就不会开发出这片果林了。”

赖木生是长汀县大同镇新民村人,1981年起就开始承包荒山种果树,到1994年已达150亩,果山的收入让他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1995年,赖木生在县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投资40万元在河田水土流失区种下500多亩板栗,带动村民发展了万亩板栗基地。

1999年11月27日,习近平到长汀考察水土保持工作时,参观了赖木生在河田镇长坑里的果场。看到满山的果树,“习省长非常高兴,让我和他在果树前来了张合影,还鼓励我要继续发展,扩大规模,带领别人一起致富,治理水土流失”。习近平的鼓励让赖木生干劲十足,当年底,他就从河田转战策武,在水土流失区承包了700亩荒山,种上了板栗、油柰、水蜜桃等。

如今,富裕起来的赖木生,联合省、市劳模,成立了赖木生工作室,义务为农民举办培训班,把果树种植经验和技术整理成小册子印发给村民。他说:“我要牢记习总书记的嘱咐,带动越来越多的乡亲参与到开荒种果和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去。”

“滴水穿石,人一我十”,长汀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做法与经验。

30年来,长汀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8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98.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59.8%提高到现在的79.4%,植被覆盖率由15%-35%提高到65%-91%,实现了“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历史性转变。

习近平为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倾注的心力,长汀人民始终感念于心。

2004年6月10日,长汀人民给已调往浙江工作的习近平捎去一篮杨梅,请老省长品尝,这杨梅正是产自昔日的水土流失区。他们在信里说道:“衷心感谢您把治理我县水土流失区的问题,作为当年福建省为民办实事的一大项目,倾力支持,终见成效。如今,该地区水清了,山绿了,果实挂满枝头,长汀人民经常惦念您。欢迎您今后有机会再到长汀老区来指导。”

习近平当天即回信:“欣悉你县几年来全力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感到由衷的高兴。1983年,按照项南书记的要求,长汀开始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治理,这几年继续加大了治理的力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如今长汀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以全面根治为目的,切实把这一工程抓紧抓实抓好,把长汀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山清水秀的生态县。”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进则全胜

——习近平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重要节点再作批示,“长汀经验”在全省推广提升

斗转星移,岁月荏苒。

当时间来到2011年12月10日,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迎来了新的机遇: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对《人民日报》有关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报道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央政策研究室牵头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长汀实地调研。

时隔一月之后,他就在中央调研组报送的《关于支持福建长汀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2012年3月,在京看望参加全国“两会”的福建代表团时,习近平再次殷切嘱咐:要认真总结推广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治理规划、掌握治理规律、创新治理举措,全面开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一任接着一任,锲而不舍地抓下去,真正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习近平同志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嘱咐,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福建推进生态省建设迈向新阶段吹响了新的冲锋号角。

省委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省里专门成立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担任组长,省领导、省直部门和协作单位、经济较发达县(市、区)挂钩帮扶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

省委书记尤权上任第三天,就专程到挂钩帮扶县长汀调研,认真了解水土流失治理的举措,实地察看水土流失治理的进展成效,要求打好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真正使荒山变绿、群众致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尤权六次到长汀,调研指导水土流失治理,用“长汀经验”推动全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省建设步伐。省长苏树林也多次深入长汀,指导水土保持工作。

在长汀,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让生态助力发展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长汀人认识到,经过多年治理,长汀的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了,生态变好了,但对百姓致富的带动还不够。在巩固以往治理成果的基础上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真正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应成为“进则全胜”的努力方向。

本着这样的思路,长汀县紧紧围绕发展主轴,加快汀江生态经济走廊规划建设,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五大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实施,长汀百姓正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中越来越多地受益。

“天下水皆东,唯汀独南。”“客家母亲河”汀江自龙门发源,奔流不息,流经的乡镇占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

傍晚时分,新桥镇新桥村曲凹哩汀江漂流现场,送别了喧嚣的游客,忙碌了一天的66岁老艄公张洪水坐在岸边新建的廊桥旁,悠闲地喝着茶。眼前,碧绿的汀江水缓缓淌过。

老张和汀江打了一辈子交道。“前些年,水运没了,守着汀江不让打鱼,只能种田。现在,每天撑着竹排在汀江上跑几趟,每个月就能收入2000多元。”一提起现在的日子,老张就感觉心情舒畅。今年7月漂流项目开业以来,他和其他5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新出路。“这汀江是真的让我们赚钱了。”

让绿色赶走贫困,绿色才永不褪色。在长汀,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生态工业等蓬勃发展,良好的生态正成为长汀经济发展的金山银山。

在全省,以推广“长汀经验”为着力点,水土流失治理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2012年起,每年向包括长汀在内的22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投入的水保专项资金成倍增长;

2013年,水土流失的治理重点在全国率先从县延伸至乡镇;

2014年,治理重点进一步延伸到建制村,一批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水土保持生态村犹如星星之火,在八闽大地呈燎原之势。

原计划“十二五”末期全省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00万亩的目标,今年即可全面实现。到明年底,全省水土流失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有望降到9%以下。

矢志不移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加大力度,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探索“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永续发展路径。

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较早推行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在财政资金使用上推行“以奖代补”,实行领导干部环保“一岗双责”制度……近年来,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举措在福建接连出台。

今年起,唯GDP的政绩考核办法正式成为历史。福建取消对34个限制开发区域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改为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评方式,政绩考核“指挥棒”越来越绿。

如今,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连续36年居全国第一,也是全国唯一水、大气、生态环境指标均为优的省份,“清新福建”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山海画廊,人间福地,闽山闽水正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徜徉在汀州的山水长廊间,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描写秋景的佳句不由涌上心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曾经饱受水土流失之害,经过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长汀人,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着更加刻骨铭心的理解与感悟。

回望来时路,从千里赤地到绿满汀江,长汀人民的水土流失治理之路,其实质就是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的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积极倡导、全力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只是习近平关注生态文明的一个方面。由长汀而及全省,习近平对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对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良好生态造福子孙后代,他有着前瞻的思考与务实的作为。早在2000年,时任省长习近平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2002年,福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省试点省份……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保护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建设生态文明永远在路上。

今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高目标,增添了新动力。

9月15日,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召开,强调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狠抓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认真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福建的生态文明建设正站在新的起点上。

 

“宁德廉政12条”的内容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1989年3月29日,宁德地委、行署出台《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主要包括12条:

一、在职期间不准以任何名义占地营建私房。二、不准个人介绍基建工程。三、不准贪污受贿和索贿。

四、不准违反招工、招干、招生、毕业生分配、征兵、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和人事调动的有关规定,私自安插子女、亲友,谋求特殊照顾。

五、不准在干部的提升、晋级和调配选拔上,违反组织原则和人事干部工作程序。

六、公务往来不收礼,不向基层单位索要各种产品、礼品,索购紧俏商品。

七、下基层不准大吃大喝。要严格要求按接待标准办伙食,按规定缴纳伙食费。

八、不准公车私用。如特殊情况私事要用车,要向车辆管理单位缴纳用车费。

九、不准利用职便以任何名义参与经商办企业。

十、不准弄虚作假骗取荣誉或奖励。

十一、要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带头抵制各种不正之风;不准为违法乱纪的人和犯罪分子说情袒护、徇私枉法。

十二、教育管理好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一个多月后,1989年5月15日,《关于党政机关廉政建设的若干补充规定》出台,共5条:

一、不准购买新的进口豪华汽车;

二、不准修建超标准的办公楼、宿舍;

三、领导下乡要轻车简从,不要到当地边界迎接上级领导;

四、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除有关人员外,不要层层增加陪同人员;

五、今后领导干部生病,各部门、单位不要用公款赠送慰问品;不以各种理由,用公款向领导赠送礼品。如有违者,财务部门不予报销,领导干部要把物品退还有关部门、单位或上交。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不久,2012年12月初,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包括改进调查研究、厉行勤俭节约等。

宁德的干部说,中央八项规定与宁德廉政12条,体现了习总书记对反腐倡廉、改进作风的一贯坚持。

自身不正,何以正人?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1985年6月,习近平从河北正定调任厦门,第一站先到福州。当时负责接机、后来调往厦门工作的苏永卯回忆说:“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停留期间,在住宿、伙食等方面没有提过任何要求,唯一算照顾的是,上了些北方口味的馒头、面条。后来他到厦门去报到,组织上本来安排派车送,但他没有答应,而是自己搭便车去。”

1987年,习近平与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在厦门结婚,只在宾馆办了一桌酒席,答谢同事好友。“晚饭后,我们4个人到他家里坐坐,到了才发现,包括他们俩平时刷牙的2个杯子在内只有4个杯子,最后只好再洗2个碗当茶杯。家里没什么准备,彭丽媛临时花5块钱到街上买了一些糖果分给大家吃。”曾与习近平共事的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金水回忆。

无论在什么岗位,地位如何变化,习近平艰苦朴素的本色不改。

“习书记到宁德上任,不仅办公室是用原来老书记的,而且公务车和司机也都是老书记留下来的。不像一些领导干部,新官上任,办公室和车都要换新的。”时任宁德地委常委、统战部长姚智梅回忆。

正人先正己。习近平带头践行,下乡吃食堂,交伙食费。时任宁德电视新闻宣传站副站长、现任宁德电视台台长邢常葆曾多次跟随习近平下乡采访,20多年过去,他对一个细节仍记忆犹新。“有一次,到蕉城区虎贝乡调研,在乡政府食堂用餐,习近平同志交代秘书餐后要交1.5元的伙食费,但那位乡长不要。吃完饭后回到车上,习近平问秘书伙食费交了没有,秘书回答没有,被说了一顿。他赶紧跑回去交伙食费,拿收条。”

习近平:铁腕清房 2014-10-30 08:33

遏制歪风,立说立行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主政宁德期间,习近平即提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靠什么来得民心呢?靠的就是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条真理。”“廉政建设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起这种历史使命,我们就会失去民心。”

上世纪80年代末,宁德地区部分干部违规营建私房现象突出,“全区处级和科级干部建私房的分别占同级干部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违纪违法建私房,侵占了良田耕地,占有了当时国家专用“三材”(钢材、木材、水泥)指标;一些人建了私房还占住公房,甚至买地卖地、建房卖房,搞“地倒”、“房倒”,从中牟取暴利。

对此,宁德地委态度毫不含糊:全面清查!清房工作开始后,遇到了各种阻力和困难。有人劝说地委领导:全区建房干部多,相当部分是科处级干部,人际关系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大,有风险,还是暂时不抓为好。

面对非议,习近平不为所动:“我就不信,各级党委下定决心,放手发动群众,会有办不成的事!”“在地委工作会上,习近平同志严厉批评了部分干部存在的畏难情绪,并表明坚定态度:这里有一个谁得罪谁的问题,‘我们是得罪几千名干部,还是得罪几百万群众?’”时任宁德地委副书记钟雷兴回忆。

遏制歪风,立说立行。截至1990年底,全地区共清退公房1982户,清退面积88411平方米。对退出的公房,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公开办事章程、公开办事结果,加强群众监督),再合理分配。全地区共查结违法违纪占地建房干部3782人,其中处级99人,科级476人,给予经济处罚3446人,收回补罚款198.03万元。

对于地委行署的做法,群众真心“点赞”:“这次查处干部占地盖房,既打‘苍蝇’,也打‘老虎’,惩治腐败是真干了!”宁德市机关普通干部龚清鉴,工作21年,因没分到公房,前后搬家9次。1989年底,他分到一套三房一厅的公房,全家祖孙三代8口欢天喜地。他说:“这回退房、分房,‘两公开一监督’,铁丁丁的。要不,像我这平民百姓,哪能分到这般好的房子。”

“马上就办”成为打造效能政府的突破口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习近平极力倡导“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首批14个经济开发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福州的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软硬件条件均比较落后,加上到90年代初,福州开发区与所在的马尾区尚未合并,管理体制不顺,部门工作效率不高,招商引资成效不彰。

有感于此,在1991年2月23日省委、省政府在福州开发区召开的现场办公会上,习近平提出,“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会后,有关部门将这12个字竖立在104国道马尾隧道口。如今,行车而过,这12个历久弥新的大字依然鲜红醒目。

雷厉风行,马上就办。得益于良好投资环境,福州开发区接连引进中华映管、中铝瑞闽等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迅猛。到1993年上半年底,福州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数在全国14个首批开发区中已位居第五。

旋即,“马上就办”成为福州打造效能政府、加强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习近平还推动编辑出版《福州办事指南》和《福州市民办事指南》,方便了外商投资经商和市民生活出行,提高了办事效能。“马上就办”还推广到福建全省,理念升华,内涵丰富。

以滴水穿石韧劲真抓实干求突破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习近平一贯强调真抓实干。他认为,不抓落实,再美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

在闽东工作时,面对全地区上下摆脱贫困、发展致富的渴盼,习近平推崇并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的完美人格”,“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至死不渝的精神”。

“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他写道。

1992年元旦,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福州晚报》上再次发表《滴水穿石的启示》,作为新年寄语。他指出:“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福州,也来提倡‘滴水穿石’的精神,是大有裨益的。”

缘此,习近平对彰显“滴水穿石”精神、真正埋头苦干实干的奋斗者格外关注,不失时机为其鼓劲。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绿了荒山白了头”的造林大户黄振芳,就是其中一位。凭着敢于创新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短短三年内,黄振芳和家人造林1207亩,为全县之冠。1989年,他被评为宁德唯一一位全省造林大户。

这也引起了习近平的关注。在《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他提到:“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1989年1月3日,习近平特地到黄振芳家的山上林场调研。

一个多月后的2月23日上午,黄振芳和其他7位农民代表一起,被请到宁德地区行署会议室,坐上主席台,为地直机关副科长以上干部作改革十年的形势报告。“山鸡飞上凤凰台”,农民给干部作形势报告,一时在宁德传为佳话,《福建日报》头版也特地报道了这一新鲜事。

批示: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抓林改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对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变革方面的创新之举,习近平尤为关注。对武平县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并由此推动福建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福建是我国重要林业大省,然而长期以来,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产权归属不清、主体经营错位、机制不灵活、分配不合理等体制机制问题,让农民根本没有耕山育林的积极性。破解困局,唯有明晰集体林权,改革山林产权。

破天荒的改革从闽西小县武平率先开始。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第一个“吃螃蟹”。2001年6月开始,针对“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谁分”这个最棘手的问题,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捷文村提出了“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思路,把所有集体山林按照“耕者有其山”的原则落实到户。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当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领到了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他说:“有了林权证,就像吃了定心丸。我们对山林有了自主权,才会真正用心去管理,这样也才能从山林里得到更多收入。”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不久武平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林权改革。

2002年6月21日,习近平在武平调研时充分肯定了该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

福建由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全国林改的标杆。林改也被认为是继土地家庭承包之后,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

率先提出发展海洋经济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主政福州期间,习近平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和趋势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建设“海上福州”发展战略。他说:“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

1994年5月26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在平潭县召开建设“海上福州”研讨会。会上,习近平系统地阐述了对发展海洋经济的深刻认识: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育经济新生长点的重要途径。

“当时,在发展经济上各地还只提陆域国土,很少有人提海洋国土,要提也仅仅指海上养殖和捕捞。所以习书记提出要发展海洋经济,大家都有疑虑:陆上都还没有发展好,怎么顾得了海上呢?”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的时任平潭县委书记刘嘉静向记者回忆。

1994年6月12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由此,福州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最早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

藉天时地利人和,“海上福州”风起帆张,收获满满。2013年,福州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1840.28亿元,远洋捕捞、海产养殖等多项指标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如今,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各个经济体及我国各个沿海省市比拼经济、赶超跨越的共识。2012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2012年10月,《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福建发展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

把握大势谋划长远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甘做铺垫工作,甘抓未成之事。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既注重立足当前,又注重着眼未来,为地方经济发展制订长远规划。

1985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特区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随后,厦门市委确定,由时任厦门市副市长习近平牵头,研究制订《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任厦门市计委副主任郑金沐回忆,当时厦门市组织了国内100多位专家教授,进行了21个专题研究,历时一年半,这一发展战略才得以制定完成。

这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编制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著名经济学家马洪当时评价:“这个发展战略,对厦门经济特区制定长远规划、近期实施策略,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制定区域性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002年6月,时任省长习近平在厦门调研时提出了“提升本岛、跨岛发展”战略,并要求坚持“四个结合”: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转型和经济转型相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如今,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厦门不断推进,使得厦门发展有效突破了空间限制,为特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政绩观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注重走群众路线,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988年6月26日,习近平到任宁德地委书记。当时,闽东经济总量在全省排行老末,发展条件也不好,交通闭塞,成了“黄金海岸的断裂带”。

对于新上任的书记,大家充满期待。一些干部群众希望,他能凭借自身丰富的人脉资源和在经济特区及中央机关任职的经历资历,新官上任烧它“三把火”,迅速改变宁德落后面貌。

习近平却没有急着烧“三把火”,而是带领地委行署一班人,深入全区9个县以及毗邻的浙南,开展为期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初步确立了闽东的发展思路。

习近平提出,当时闽东的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区情、区力根本不具备跨越式发展、大规模开发条件,不能一味地谋求超常规发展,而应当把解决吃饭穿衣住房为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为下一步实现跨越发展打基础、创条件、蓄能量。

1988年9月,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习近平写下来宁德工作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此后,经过调研和思考,他先后撰写了《提倡经济大合唱》、《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文章,进一步理清了闽东经济发展思路。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闽东发展路径,既实事求是,使闽东人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又凝聚人心,振奋了士气,使闽东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这都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鲜活样本和示范。”时任宁德地委副书记钟雷兴表示。

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着力寻求解决民生问题最佳路径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在福建工作期间,只要事关群众利益、百姓福祉,无论大事小事,习近平都记挂在心,尽力解决。同时,他更注重以前瞻的目光,谋划发展方略,寻求解决民生问题的最佳路径和长远之策。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省山区仍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住在以茅草为顶、泥土为地的茅草房里。早在闽东工作时期,习近平就开始探索畲民下山、连家船民上岸的移民搬迁工程。

1987年9月11日,宁德蕉城区九都镇九仙村遭遇了百年罕见的泥石流灾害。位于山上的小畲村一夜之间被乱石、碎瓦覆盖,31人遇难。专家勘测后建议:这里的土层结构不稳定,最好举村搬迁。

建村没钱,财政拨出10万元;建村没地,临近的汉族云气村划出公路边的16亩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关心下,当年重新选址的九仙新村就建起了3座新居,安置受灾村民7户19人。

1989年春节和1990年1月3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两度深入九仙村,走访慰问受灾群众。第一次座谈会就在村民钟郑英的新房里举行。那场灾难中,她失去了10位亲人。钟郑英听不懂普通话,习书记握着她的手,让她感到亲切和温暖。村干部转达了习书记的意思,希望她坚强,好好养育两个孩子。习近平了解到她一家四口一年才收10担粮,不够吃,就吩咐乡干部给予解决。第二天,5担粮食就送到了她家里。

上世纪90年代,九仙村畲民下山列入“造福工程”,陆续又有大量村民从山上搬入九仙新村,发展新型农业产业,过上了更好的日子。钟郑英住上了村里最好的房子,孩子也已结婚生子,当年的伤痛,在新生活中得到抚慰。

在省委副书记任上,习近平倾力推动实施“造福工程”,十多年接力,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的此项民心工程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全省有6000多个自然村,101万人整体搬迁。尤其是千千万万的偏远山区群众、“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连家船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省长亲自过问打工族反映的问题”

东南网10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

1999年11月30日,时任代省长习近平收到一封署名为“一位普通的外来务工青年”的来信,信中反映在榕务工者面临的子女上学这个普遍难题,希望政府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福州的经济建设中去。

习近平立即批示“应对打工族的生活更加关心,创造更有利于他们发挥积极性的环境”,将来信批转给福州市政府,他还给来信的务工青年苏仁寿回了信。

福州市政府接到批示后,两次召集有关部门,就外来工子女就学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制定出《福州市外来务工从业人员子女就学暂行办法》,2000年1月开始实施。长期困扰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上学难问题,终于在福州得到圆满解决。

自己的一封信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让苏仁寿激动不已:“省长亲自过问打工族反映的问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疾苦,真心为人民办事的精神。”

2013年,福建全省共接收86.1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87.8%就读于公办学校。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