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由来于此。根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掌管“邦国之志”的小史和“四方之志”的外史。 风貌之缘,礼制之根,承志留痕;文化之脉,历史之源,蒙志延醇。 遁入方志的天地,我们可以追索中华文化的灵与魂,但取其精髓,在溯源之上续脉,不是更高妙的秉志么? 今起,本报《经济观察》栏目与您携手开启探寻之旅,在八闽方志中拾遗,从千古流变中寻觅不变的发展真谛,挖掘嬗变的发展生机。 东南网11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吴柳滔 通讯员 李典利)湛卢,是广大武侠小说、电脑游戏爱好者熟知的名剑。早在古代,松溪湛卢宝剑就已名扬天下。为何这么多年来,松溪县拥有湛卢山和“湛卢宝剑”品牌,相关产业却没有做大?近日,记者前往松溪县对此进行了探访。 再世 据汉代袁康《越绝书》记载,春秋时,越王允常请天下第一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自己铸剑。欧冶子奉命,带着妻子朱俊和女儿莫邪、女婿干将,来到了海拔1230米的松溪湛卢山,辟地设炉。他用了3年时间,铸就了5柄名剑——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湛卢是五剑之首,被后世公认为“天下第一剑”。明朝冯梦龙所编的《东周列国志》写道:“湛卢乃五金之英,太阳之精,出之有神,服之有威。” 湛卢先后被越王、吴王、楚王、秦王等拥有,被视为权威瑞兆的象征,是一把“仁德之剑”。后辗转流传,最终下落不明。与湛卢一起失落的还有它的铸造技艺。 据《松溪县志》记载,湛卢山位于城南十公里茶平乡境内,广袤数十里,重峦叠嶂,有湛云峰、玉女峰、剑峰峙立……“古书记载,春秋时,欧冶子奉越王允常之命,到山中冶炼湛卢宝剑,因此而得名”。 1985年初,美籍华人、武术家黎达冲,从书中看到有关湛卢的记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致函中国轻工业进出口公司福建分公司,询问能否买到湛卢宝剑。这封海外来信转到了松溪县松源镇经联社,经联社找到下属的铁器社,试图复原湛卢宝剑铸造技术。 铁器社的铁匠当中,有一人名叫杨振条,浙江永康人,出生于铁匠世家,祖上曾为清代官府铸造刀剑。1978年,他因家乡修建水库,移民到松溪县定居。杨振条接到任务后,终日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渐渐对湛卢痴迷起来。 1985年11月19日,经过不懈努力,传说中的湛卢宝剑竟然在杨振条手中复原了。他铸造的湛卢宝剑,斩铁如泥,风吹发断。1986年6月14日,《福建日报》以“当年欧冶子铸剑地,如今湛卢再问世”为题报道了杨振条复原湛卢宝剑的消息。随后,《人民日报》、《文汇报》、美国《侨报》等20多家报刊转载了这一消息,新华社、中新社跟进采访报道。 1986年8月,湛卢宝剑被送到北京参加展销会,被抢购一空。1987年秋,广交会上,荷兰一客商当场订货180把。此后,海内外客商纷纷来函订购,湛卢宝剑成为当时松溪县工业的拳头产品。 转战 1992年,杨振条退居二线,将创办的湛卢宝剑厂及湛卢宝剑铸造技艺一并传给了徒弟兼女婿范志华。 范志华苦心经营,把湛卢宝剑这个地方品牌,推向更高更远。1992年,湛卢宝剑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2011年5月和2011年10月,湛卢宝剑三件作品“青铜百福百寿剑”“22寸花纹钢汉剑”“28寸紫檀木汉剑”均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2011年12月,湛卢宝剑铸造技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3月,“湛卢五行剑”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奖。 湛卢宝剑虽然名扬天下,但它的品牌价值一度未受到重视。 1987年,松溪县松源镇经联社注册了“湛卢宝剑”商标,很快又拿出来拍卖,杨振条以2万元将其买下。2009年,“湛卢宝剑”被认定为福建省著名商标。如今,“湛卢宝剑”商标经估算,价值高达上千万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湛卢宝剑的复原,松溪县涌现出十多家宝剑厂。蹭着湛卢的名气,松溪的宝剑厂们短暂辉煌了一阵,但如今仅剩3家。一家是路边铁匠铺,以制作农具、菜刀、柴刀为主,有几把镇馆宝剑;一家注册了“青釭”(传说是曹操的佩剑名)商标;另一家就是湛卢宝剑厂。 去年获得“湛卢宝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的范志华对记者说,湛卢宝剑曾作为地方特色公务礼品,政府采购占了厂里销量的大部分。随着形势的变化,湛卢宝剑的销量遭遇断崖式下跌。 转机出现在2014年。中央电视台某栏目慕名来到松溪,给湛卢宝剑拍摄了一期节目。节目播出后,全国各地许多宝剑爱好者专程来到松溪,购买湛卢宝剑。 范志华趁势对产品策略进行了调整。以前作为公务礼品,价格偏低,每把宝剑售价几百元至一两千元。现在,湛卢宝剑的销售以个人收藏为主,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比如,一把“花纹钢银艺清剑”售价高达4.8万元。 “跟五年前相比,现在的销量减少了,但营业额增加了不少。”范志华说。如今,湛卢宝剑已经拥有了一批忠实粉丝。陕西汉中有位客户,家中收藏的湛卢宝剑多达上百把,比范志华厂里的展品还要多。有的爱好者,每当范志华更新技术、款式,制作出新款湛卢宝剑,都要购买收藏。现在,范志华保持着每季度开发一款新产品的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