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重点交通和镇村路口设立了防控疫情党员先锋岗。 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南靖县书洋镇志愿服务队到枫林村示范口罩的正确戴法。福建日报记者林辉 通讯员 谢威 赖林青 摄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于个体而言,这是一场打破平静生活的挑战;于国家而言,这是一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 上接发挥制度效能的使命,下承保护人民的初心。如何打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同样淬炼着福建的应对能力与治理实践。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尽管疫情防控仍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但让人欣喜的消息也不断传来:自26日24时起,我省新冠肺炎疫情中风险区由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执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省级二级响应,低风险区由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执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省级三级响应;复工复产战场上,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85%,重大项目施工现场恢复繁忙景象,大量外贸企业开始排期出货…… 高位推动 辩证应对精准施策 疫情当前,能否做到全省上下闻令而动、高效运转,是检验治理能力水平的“关键题”。 福建省委及时成立省委书记于伟国、省长唐登杰担任组长的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密切跟踪研判防疫新形势,及时调整防疫思路,做到因势而谋,以变应变。 一系列“战时状态”下的非常举措接连出台: 己亥年除夕夜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重点人群管理强化11个“一律”,确保各项防控要求真正落实到每个社区(村)、每个家庭、每个人;节后企业单位陆续返岗复工的新阶段,严守入闽、社区和村、单位、家庭和个人等“四道关口”,落实好最后一公里;针对疫情形势出现的积极变化,再次强调要做到“十个不放松”,进一步对做好“外防输入”工作提出“十二个加强”…… 实施差异化防控,方能突出重点,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 按照新冠肺炎病例迄今发生数量、涉及本地感染的聚集性疫情状况和地理传播风险等情况,全省88个县、市、区(含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不同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疫情防控策略。 此后,在以县域为单元基础上,分区分级防控措施精准落实到乡镇、街道。 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非常时期更是如此。 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省人大常委会以在线方式表决通过了《关于依法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为打赢这场战“疫”提供法治保障。 数天后,同样是省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在全国率先立法,对滥食野生动物陋习说“不”。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朱四海博士认为,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应对、精准施策,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创造了条件。 光泽县党员志愿者将蔬菜运到城内小区的爱心蔬菜平价自助销售点。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通讯员 武少龙 摄 闽清县党员志愿者帮助当地橘农剪枝、分类、装果。 福建日报 吴旭涛 摄 严防严控 织紧织密防控网络 疫情如利刃,白衣为战袍。疫情发生以来,逆行的远不只是“白衣战士”,从城市到乡村,都有无数人在日夜坚守、忘我付出。 “早上7点多,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疫情防控工作。连续十几天,我的步数都在1.2万以上,在微信运动里总是排在前三位。前几天,给小区两户居家留观的人员放了专门的垃圾桶,早上先去看看他们有没有垃圾需要倾倒,再帮他们买点菜吧。小区里也要再巡查一遍,看看有没有不听话,出来走动的村民。上午10:40,微信运动显示已经7761步了。”这段自述,来自晋江磁灶镇延泽社区居委会委员张彩蓉。 非常时期,你宅家“长青苔”,许许多多张彩蓉一样的基层干部却奋战在岗位上。他们不能停,也停不下来。 疫情防控的成效,取决于科学防治的力度,也取决于全民参与的广度。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防控工作,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我省基层社会治理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活力来自社会化。在这场全民战“疫”中,全省基层治安巡防队员和网格员既是信息员、宣传员,又是服务员、战斗员,按照“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要求,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严防严控中,筑牢了抵御疫情的铜墙铁壁。还有200多家社会工作机构、1500余名社工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活力来自精细化。福州马尾区新港社区全体工作人员采用网格细分化“百户固定法”,成立居民户宣传摸排小组,两两一组,包片入户。同时运用实时汇总法,绘制日常工作图,网格化再细分以各个小区为一个小网格,守好社口、院口、楼梯口、家门口“四道口”。“还缺什么生活用品吗?”“还需要什么药品?”社区工作人员还为辖区返工居家隔离人员提供上门配送服务,有群众小孩需要高考复习资料,他们也帮忙买了送去。 活力来自智能化。2月14日,“八闽健康码”正式上线。闽政通APP的省内外实名认证用户点击登录该服务后,无需填报任何信息,系统即可自动进行后台数据核查比对,自动生成绿色、橙色两种不同颜色的“八闽健康码”,在交通卡口、小区(村)通行以及企业复工申请等场景中,均可应用。“网上办”“掌上办”不见面服务,也成各地的社保、医保、税务、政务服务大厅“标配”。 科学部署 “两场战役”一起打 21日,搭载来自江西南昌、抚州等地400余名务工人员的列车抵达厦门火车站,这是首趟前往闽南地区的定制复工高铁专列。“从进站到停车,一路上志愿者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有回家的感觉。”台资企业宸鸿科技技术员小邹,是这趟列车的乘客。 厦门企业员工七成以上来自外地。他们到厦门后,需要居家自我(医学)观察,不少企业却无法提供居家自我(医学)观察用房。 为此,厦门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动员了十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闲置房源,作为复工人员临时居住场所。翔安区还推出“蓝领驿站”,统筹辖区现有酒店、存量厂区宿舍、外来人口公寓等房源,为企业提供近1万人的健康管理用房。 包车、包机、包高铁专列,针对外省务工人员“点对点”的一站式服务,正在沿海多地上演,助力复工复产加速。 这是一场病毒阻击战,也是一场涉及多方面的总体战。 如何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需要科学部署、精准施策。 早在2月5日,福建就出台24条措施,瞄准企业信贷、成本、稳岗等方面需求,真金白银予以帮扶。此后,再次专门出台了7个方面21条硬核措施,帮扶企业应对困难,全力畅通人流物流商流。 以政策的确定性应对疫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凸显了社会治理的体贴与温度。 2月中旬,《企业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导则》《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导则》等陆续发布,企业有序科学安全地复工复产有了操作指南。 与此同时,福建严格依法科学有序防控,强调“各地各部门不得只顾自身不顾大局,采取的措施不能对周边地区造成影响;不得‘一刀切’、简单化放大招,工作要具体细致精准”等“七个不得”。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戴永务教授认为,此番福建为推动复工复产出台的举措,其中多条不仅是“应急之举”,还是长远之策,推动福建服务效能提升,优化营商环境。他认为,随着复工复产稳步推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也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创造更优的条件。 感言 在实践中淬炼治理能力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这场战“疫”,是社会力量的总动员,见证精准施策的有序、有力、有效。 从1月27日起,我们一次次为逆行勇士送行。12批次1393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高效集结的背后,是他们“为有疾苦救苍生”的医者仁心,也包含了从人员物资、后勤保障到交通运输等各个环节高效率的组织协调。 这场战“疫”,同样带给我们思考。变压力为动力,统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需要有更多的思虑、更周密的安排。如何着力在分区分级精准施策上下功夫,不断巩固成果、扩大战果;如何既做到科学防疫,又使经济社会秩序得到快速恢复,是一道道需要破解的课题。 战“疫”面前,谁也不是旁观者,哪个环节,都需要精细化的社会治理,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升治理能力,要在实践中淬炼,各地各部门“一难一策、一事一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保姆式”帮扶,努力打通复工复产的操作链,出好招、出新招,值得赞许。同样,日常生活中外卖快递的“无接触配送”、小区的封闭管理,甚至电梯口出现的纸巾,这些都能成为精细化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故事 “暖宝宝”,社工忙碌在社区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园园 通讯员 林静) “我现在很难受,睡不着,手脚冰凉冒冷汗。我平时体弱多病,很担心疫情期间身体又出状况,怎么办?”日前,厦门市湖里区开心社工服务中心社工林宝金接到一名社区老人的求助电话。耐心倾听老人心声后,小林仔细确认了老人有家人照顾,目前无就医需求,家里也不缺口罩,于是运用专业心理学知识指导老人进行自我放松。在老人情绪平稳后,他告诉老人:“请放心,如果遇到生活实际困难,我们还会帮您联系社区志愿者为您提供爱心服务。”接下来几天,老人每天都能接到社工的“暖心来电”。听到老人声音变得有力,情绪也放松很多,社工们这才放心。 心理援助、宣传引导、资源链接、入户摸排……疫情期间,在全省很多街道社区,都有一群忙碌的年轻身影,被社区居民亲切称为“暖宝宝”,他们有个共同身份——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工们积极投入疫情防控,运用专业技能,发挥“助人自助”理念,将关怀延续到更多角落。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流动加快,社区治理呈现出需求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等特征,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作用,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大势所趋。 据悉,在这场全民战“疫”中,全省200多家社会工作机构、1500余名社工积极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协助社区科学有序开展疫情防控服务工作。目前全省已开通150余条“疫情防控社会工作援助热线”,安排专业社工和心理咨询师通过线上服务的方式为社区居民、特殊困难群体和隔离群众提供个案咨询、心理减压、精神慰藉和转介等服务。 “小口罩”,福建制造有担当 东南网2月2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 2月17日起,福州五城区居民登录“e福州”,经线上预约、定时摇号、朴朴下单、无接触配送,就能买到10只普惠口罩。截至23日,8万福州市民幸运“中签”。 疫情来袭,口罩作为重要防疫物资牵动人心,对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亦是不小的考验。作为我省最早试行口罩“摇号”的城市,厦门两易方案——线下定点购买,引发民众排队;线上预约,造成“网络拥堵”。最终在1月31日调整为“网上登记、公证摇号、结果公开、现场购买。”“厦门经验”很快被福州、泉州、南平等地借鉴,并针对各自实际完善“规则”。 比起解决“口罩有序销售”的小难题,提高口罩产能更彰显福建制造的担当。从少有口罩企业,到2月底,全省口罩生产企业数迅速增加到39家、日产能超过700万只。一个月来,在政府部门牵头下,福建企业或复工扩产,或大胆转产,可以说是开启了一场由“口罩”带动的产业链大协同。 在莆田,原本生产纸尿布的乐澄生活第一时间改装产线,实现转产。尽管成品口罩的三个配件——罩面、鼻梁条和耳带,企业都能生产,但将它们“组装”成口罩,却是问题。在有关部门协调下,莆田鞋企双驰实业的工人们承担起“组装”角色。 可效率还是太慢!“罩面每分钟可产300片,人工耳带黏合效率只有30片每分钟!”作为旋转模切组件生产企业,三明普诺维机械有限公司停掉原有产线,转产可将口罩一次成型的模组。 如今,这一模组已用在了福清爹地宝贝改造后的口罩生产线上,一分钟的产量900只!至3月初,企业6条生产线正式投产,预计口罩日产量可达420万只。目前,这家企业的口罩经检验合格即将上市。 在省工信部门协调下,普诺维已解决转产伊始的缺工问题,目前收到各地转产企业的300套模具订单,12台机组马力全开,24小时不停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