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6月3日讯(本网记者 张立庆)“喜娘文化实在好啊,喝彩押韵是个宝啊!”“侯官文化有喜娘啊、喜娘非遗要弘扬啊!”6月3日上午,位于闽侯上街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又一批新学员在与会领导的殷切期盼中和师姐的祝福声中迈向专业喜娘的职业生涯。当天上午,由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举办的第15期学员培训拉开帷幕。 喜娘为开班仪式喝彩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省非遗喜娘习俗代表性传承人、福州市喜娘协会会长陈夏玉(右一)致辞 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培训是在省级非遗喜娘习俗迈向3.0时代新背景下举办的一次全新培训。福州市喜娘协会陈香兰向记者介绍,此次培训内容按照即将由人社部门颁布实施的“执礼师”标准进行培训。“执礼过程中我们喜娘的动作规范、唱词如何更有时代气息,又能移风易俗等等,我们都将产生一个新的标准和规范!” 培训现场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供图 “中国喜娘看福州,福州喜娘看闽侯”,福州喜娘文化源远流长,而闽侯则是福州喜娘的发源地,至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后,闽侯人将喜娘文化发扬光大。2015年“喜娘习俗”成功入选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初,“喜娘习俗”被福建省政府收录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闽侯县也已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喜娘文化之乡”。 闽侯上街金牌喜娘陈氏三姐妹(大姐陈夏玉、二姐陈秀珍、三妹陈秀兰)是福州喜娘的代表人物,她们去除了相对低俗的内容,融入了新婚俗、新文化、新观念、新形式。特别是在各级政府的搭台下,为了致力于喜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陈氏三姐妹牵头成立了福州喜娘协会和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积极举办喜娘培训班、喜娘行业技能大赛、喜娘习俗展演等系列活动,有力的传播了喜娘习俗文化。 现场为上一届学员颁发结业证书东南网记者张立庆摄 据悉,如今在福州,从事喜娘职业的人员达到近3000人,其中来自闽侯的喜娘占了近一半。当前,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甚至是00后年轻女子开始加入“喜娘大军”,为喜娘行业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福建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福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刘泓(中)讲话 在新的时代,如何让优秀的民俗文化更高质量发展,出席现场活动的福建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福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刘泓表示,“喜娘习俗”的文化传承应该迈向3.0时代,它的发展应该与时俱进,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起来,并建立起职业标准和规范,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提升大家的幸福感!他特别提到,“喜娘习俗”作为福建“福文化”“侯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促进文化自信,推动文旅经济融合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福州市闽侯县文化馆馆长林琳表示,此次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第15期培训班的开班,意味着“喜娘习俗”申报国家级非遗计划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她相信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喜娘习俗”非遗文化一定会得到很好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会走得越来越远! 福州市喜娘协会荣誉会长陈苏、江夏学院教授程慧琴等专家学者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传统文化礼教的复兴,福州喜娘文化已成为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习俗礼仪。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喜娘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培训,喜娘走向全国各地,有的还走出国门,为十邑同乡操办传统婚礼,交流喜娘文化,说明喜娘文化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们一致认为,“喜娘习俗”申请国家级非遗将更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普及、传承传统文化,让“喜娘习俗”非遗历久弥新、源远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