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艘完工的传统龙舟从闽侯县南通镇方庄村发往全国各地及海外。 东南网5月29日讯(通讯员 王惠勇 文/图)5月29日,在福州闽侯“龙舟世家”方忠雄龙舟厂,“方庄龙舟制造技艺(闽侯县)”第四代传承人方剑伟在给雕刻好的龙头上色。在这个因互联网传播而声名鹊起的龙舟故里,端午氛围正随着叮咚的斧凿声逐渐升温。 闽侯县南通镇方庄村以独树一帜的方式书写着传统技艺的当代篇章,将七百年传承的造船智慧注入时代脉搏,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中构建起非遗活态传承的模式。 作为福州龙舟制造技艺的地理坐标,方庄村每年出产200多条龙舟,其制造技艺可追溯至元代福船修造演变而来。一艘龙舟的加工工艺精细考究,工序有:做龙骨、钉底板,做船扼、装鱼梁、坐板等;组装完好之后,继而抛光、胶缝,油漆、画花,最后安上雕刻好的龙头。方庄人传承数百年的福州市非遗项目,在当代被保护传承的同时,注入了多维创新基因:竞技龙舟通过流体力学改良提升竞速性能,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体育的完美适配;内河游览龙舟与微缩模型等产品的开发,让非遗技艺突破节庆时空限制;忙碌的生产车间化身文化展陈空间,制造工具与龙舟构件讲述着匠造美学原理。这种创造性转化既保持着龙舟龙骨结构、榫卯工艺等核心基因,又通过文创开发、研学体验等路径构建起立体传播矩阵。 当龙舟模型成为案头清供,当研学手册解码技艺密码,传统不再是被供奉的标本,而是可触可感的活态存在。方庄人这种将非遗植入现代生活场景的智慧,既维系着闽江流域的集体文化记忆,又为传统工艺开辟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鲜活范本。 “方庄龙舟制造技艺(闽侯县)”第四代传承人方剑伟在给雕刻好的龙头上色。 福州市非遗“方庄龙舟制造技艺(闽侯县)”传承人方绍晃在检查创新的文旅产品。 方绍晃(左)在给方剑伟(右)指导传授传统龙舟制作技艺。 准备造龙舟的木料。 木工师傅在推刨加工龙舟。 木工师傅用凿子凿出孔槽。 工人师傅在给龙舟船身打磨。 画师在给上好底漆的龙舟船身描花“化妆”。 工人师傅在给龙舟接缝处上腻子——上胶补缝。 师傅对虎头牌进行修光。 师傅对虎头牌进行修光。 龙舟制作匠人在赶制龙舟。 木工师傅在龙骨上固定横梁。 工人师傅在搬运出厂的龙舟。 方剑伟使用墨斗在木料上打样。 端午节临近,闽侯县南通镇方庄村龙舟制造厂的生产线上几条龙舟正在赶工。 木工师傅在龙骨上进行钻孔定位操作。 木工师傅在龙骨上进行钻孔定位操作。 漆工师傅正在给龙舟船身上漆。 鼓楼区鼓东街道开元社区组织学生到具有700年历史的全国最大“龙舟村”——闽侯方庄村参观,帮助学生理解自身文化的特色与价值。 莆田市仙游龙舟协会组团到“龙舟世家”方忠雄龙舟厂参观龙舟制造,并现场订购2艘龙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