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荣光》评论 ③ | 林莹:浴血寻路,荣光归处

来源: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 | 作者: | 时间:2025-07-25

浴血寻路,荣光归处

——电视剧《浴血荣光》观后感

林莹(福建江夏学院副研究员)

时间的每一声洪钟都终将成为历史,但每一段历史都终将会有一脉悠远的回响。在光影间那宏阔叙事和沉雄回声里,总有一些作品就像星辰大海里的诗章,一次次地打动着我们。40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浴血荣光》,正以其宏大的叙事、细腻的刻画,将1927年至1935年这段中国共产党最为艰难却又无比辉煌的历史,逐一呈现在观众眼前,成为7月的荧幕亮点。

甫一开场,镜头掠过1927年5月那铅云密布的长沙城,一张张年轻却坚毅的面庞,满天的传单。年轻的徐笃本与父亲徐特立无声对视,父亲终于大喊“跑啊”。随后屠杀的枪声响起,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只剩下沉默的父亲,雨水犹如鲜血不断滴落。《浴血荣光》开篇即用这动人心魄又意味深长的场景,将我们拽入那段“踏刃而行”的岁月——自南昌起义那划破夜空的枪声,至遵义会议再次点燃希望之火,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低谷迷茫之中,以血肉铺就了通往光明的信仰之路。这部作品不仅是对那段革命历史的全景式回溯,更是对信仰力量的一次深情凝望。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与人民共同谱写了一段不朽传奇。

党的荣光:在血火淬炼中从稚嫩走向成熟

从剧名《浴血荣光》就能感受到强烈的意象对比——“浴血”的惨烈与“荣光”的辉煌。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犹如稚嫩却满怀热血的青年,有理想激荡胸中,却也难免在现实的复杂中步履蹒跚。剧中一幕令人扼腕:南昌起义箭在弦上时,张国焘赶来,传达来自共产国际的指示,“争取张发奎,不能贸然行动”,与周恩来等诸人争执不休,以至于险些错失良机。

正如剧中的彭湃所言:“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领导,大事要自己说了算。”正是在这血的教训浸透的土地上,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如暗夜中的星光,开始闪耀出属于中国大地的独特光芒。毛泽东俯身和安源的工人一起打制镰刀,在油灯下细致研究暴动旗帜的图案,在泥泞的土路上与赤卫队员并肩而行……他心中那幅依靠农民、扎根乡村的蓝图,在实践与思考中逐渐清晰可触。当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后,迎着初升的朝阳,说出那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时,那不仅是战略的宣言,更是一个政党在血火中锻造出独立自主灵魂的深刻觉醒。

剧中最打动我的,是剧中人性与党性的交织光辉,是那些知识分子、旧式军人,甚至地主阶层,在信仰驱动下成为钢铁战士的过程。朱德说:“共产党人是为了穷苦人打天下的党。”贺龙还不是党员时,收到周恩来赠送的一本小册子,珍惜得连吃饭时也要翻出来研读。徐特立说,自己已由李维汉介绍入党,是“五十岁的新党员”;他沉痛地说:“仅仅依靠教育救国是不够的,我年纪是大了些,但是同样可以挡住敌人的枪子。”长汀蛟洋的大地主傅柏翠,把自家土地全部分给农民,支援农民枪炮药品,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入党……这一个又一个身影,正是一个伟大政党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断成长、不断壮大的缩影。我们的党,在血火淬炼中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对远方指令的亦步亦趋,到立足本土、掌握自身命运,这艰难转身中凝聚着血的代价与智慧的结晶。遵义会议会场里,激烈的争论最终拨正了航向。这不仅是军事指挥权的转移,更是一个伟大的党在生死存亡之际,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完成的一次伟大蜕变。

人民军队的荣光:在战火纷飞中由青涩迈向胜利

一块块撕裂的红布,变成起义队伍佩戴的红领巾。初创时的人民军队,是一支装备简陋却怀抱信仰的“青涩”队伍。南昌城头的枪声点燃了武装反抗的烽火,但前路依旧布满荆棘。剧中真实还原了早期部队中残留的一些旧军队的坏习气——起义部队才到了临川县,蔡廷锴就带着队伍跑了;“有人进了县城去吃酒赌博了”,“还有几个人把地主的姨太太往山上带”……不同建制官兵之间的隔阂、散漫的纪律、面对强敌时的茫然,这一切,都在残酷的战斗中暴露无遗。

“三湾改编”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军队肌体上的沉疴。“支部建在连上”不是简单的组织调整,而是将党的灵魂深深植入军队的每一根血脉,一种崭新的、名为“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悄然诞生。古田会议的决议则进一步为这支新生的军队注入了坚不可摧的魂魄——党指挥枪,这铁一般的纪律,从此成为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基石。从反围剿的浴血突围,到湘江战役的悲壮牺牲,从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到遵义会议后的焕然一新,每一次战斗都是对这支军队的生死考验与精神重塑。当红军战士在娄山关的漫天硝烟中,以血肉之躯迎着敌人的炮火发起冲锋,那前仆后继的身影,正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一崇高信念最悲壮、最光辉的具象。正是这种由信仰熔铸的军魂,支撑着这支队伍在绝境中一次次奋起,最终由青涩走向成熟,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福建的荣光:红土地的深情与不朽牺牲

以最深沉的牺牲熔铸山河,以最炽热的赤诚点亮星火,以最坚韧的脊梁托举黎明。永不褪色的荣光,是生命对信仰最壮烈的抒情,是历史对忠诚最永恒的镌刻。《浴血荣光》的主创人员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镜头长久地对准了闽西大地——这片为革命倾尽所有的赤诚热土。剧中,福建人民的牺牲被浓墨重彩地描绘。赖勇与阮林武两兄弟的头颅被挂在城墙上;武平城关镇东门桥,被打断双腿的共产党员林心尧在牺牲前的最后一刻,依然大声向群众揭发反动派的罪行;医院在转移途中,衣衫破旧却眼神明亮的农民们簇拥着共产党员的火把……

有国,有田,有家,有书。长汀的地下交通站林家裁缝铺老板夫妻的四个孩子的名字,蕴含着福建人最朴素的观念:有田种有书读,耕读传家,有国才有小家,家国天下。剧中老板夫妻送儿子去部队的场景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兄弟默默跪地拜别父母,母亲含着泪却强忍着不哭出声的无言。儿子们走后,老夫妻在微弱的油灯下赶制给媳妇的衣服……福建老区人民以最质朴、最深沉的方式,托举着革命的摇篮。然而,这份支持与奉献的代价却是惨烈的牺牲。以红军第34师为例,该师是由闽西客家子弟为主组成的部队,在湘江战役中担任全军总后卫,以6000余兵力阻击数十倍敌军,掩护红军主力突围,大部分都牺牲了!仅存200余人。师长陈树湘率余部突围时重伤被俘,断肠就义,所属官兵最终几乎全员阵亡,最后仅剩第100团团长韩伟等3人因跳崖被救幸存。这惨烈悲壮一幕,只是福建人民巨大牺牲的一个缩影。长征出发前,福建子弟兵近三万人踏上征途;待到红旗漫卷的陕北时,到达者已不足两千。福建人民送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骨肉子弟,也是这片红土地献给中国革命最赤诚的不朽奉献!

七月份热映的《浴血荣光》,引发福建观众的广泛共鸣,绝非偶然。它不仅是一部壮阔的革命史诗,更是一曲深沉的精神颂歌。荧幕内外,历史与现实,在“浴血”与“荣光”的交织处共鸣。它让我们看到,党的成熟并非坦途,而是鲜血浸润后的思想涅槃。人民军队的胜利绝非偶然,是军魂在硝烟中反复淬炼的必然。共和国的根基,深深扎在无数老区人民沉默而伟大的奉献之上。真正的荣光,并非闪耀的终点,而是穿越至暗深渊时,那源于信仰、永不熄灭的灵魂之光。

当我们透过这部电视剧,回望那段“踏刃而行”的岁月,回望那些在迷茫与黑暗中依然执着举着火把前行的身影,回望那些沉默而伟大的人民群众,历史的荣光穿透烟云,照耀着我们正在前行的道路。我们不仅要铭记过往先辈的悲壮与辉煌,更要从中汲取永恒的勇气、不竭的力量和坚定的信念,在任何时代的迷雾中,更勇毅地“踏刃而行”,实现祖国的最终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