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来源:东南网 | 作者:萧镇平 | 时间:2025-08-15

东南网8月15日报道(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萧镇平 通讯员 刘钦赐)

闽西南漳州智车e谷项目完工 郑文典 摄

芗城区南江滨鸟瞰 郑文典 摄

芗城区作为漳州市中心城区,辖2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近年来,芗城区坚持“以城促乡、城乡融合”发展理念,聚力“产业有赚头、景点有看头、就业有奔头”的“三头并进”策略,持续缩小城乡差距。2024年,芗城区城镇化率达93.14%,较2023年提升1.77个百分点。

在日前召开的芗城区委九届九次全会上,芗城区委书记石振棋提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争当先锋,探索共同富裕的芗城实践,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注入磅礴力量,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目前,芗城区正进一步发挥优势,通过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充分激发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品质,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幅城乡共富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深耕“土特产”

激活乡村新动能

盛夏七月,芗城区浦南镇园坑村的果蔗园里,金黄的甘蔗挺拔茂密,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蔗香。

园坑村距漳州市中心仅6公里,是一个拥有1200多人口的中等规模村庄。10年前,当地村民率先试种黄皮果蔗获得成功,带动周边村民纷纷加入“黄金果蔗”种植行列。芗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志福介绍,目前全区“黄金果蔗”种植面积近1000亩,主要分布在园坑、溪园、东坑等村。产品不仅远销浙江、上海等地,还依托漳州古城旅游热度,打通了从田间到现榨果汁店的供应链。作为网红饮品“片仔癀草甘蔗汁”的原料,节假日期间,一家商户日均消耗甘蔗可达上千斤。

这是芗城区做优“土特产”文章的生动缩影。作为漳州主城区,芗城区仍保留天宝镇、浦南镇等农业镇。为促进农民增收,当地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拓展“产”的链条,推动农业提质升级。

在浦南镇后林村,芗城区种养加一体化农业产业园主导蛋鸡产业由金龙鱼母公司投资5亿元的益海晨科蛋鸡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已建设完成。项目将建成蛋鸡存栏270万羽蛋鸡产业园,年可提供6万吨鸡蛋,并配套蛋品加工库,有效缓解闽南地区鸡蛋供应短缺问题。项目建成后,产业园年产值预计达5亿元。同时,依托本地食品加工企业,打造从鸡蛋销售到蛋品深加工的全产业链。

漳州作为“中国食用菌之乡”,芗城区致力发展标准化、智能化、设施化食用菌特色种植,建设“移动智慧菇房”,实现一间24平方米菇房年产秀珍菇3.6万斤,带动农户每年增收7万元。天宝镇“移动智慧菇房”案例获评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并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食用菌)创建名单。此外,天宝香蕉通过“农户+合作社+企业+科技”模式实现品牌化发展,天宝镇2024年种植面积达1.6万亩,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我们正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做强食用菌、香蕉、果蔗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石振棋表示。

文旅赋能

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

芗城作为漳州千年古城的核心区,拥有53公顷的漳州古城,完整保留了唐宋城池的“枕三台、襟两河”自然格局和“九街十三巷”的街巷脉络。2014年启动保护修缮工程后,古城焕发新生,成为宜业宜居宜游的文化地标。

城西的西湖生态园以生态修复为本,成为市民休闲的热门去处;市区正在建设的“中国女排娘家”基地,未来将成为体育旅游新地标……

“这些项目是对城市肌理的重塑与新生。”芗城区文体旅游局局长刘秀敏介绍,当地正借势古城文旅热度,推进浦南镇乡村振兴综合项目和文化旅游区国家4A级景区提升工程,打造两条精品线路:“和乐蕉海”线串联闽南婚庆习俗馆等景点;“诗画浦南”线整合陈元光文化园、松洲书院等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实现“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

通过举办浦南荔枝文化嘉年华、南山鲈鱼烹饪大赛等活动,当地吸引大批游客,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和民宿爆满。

此外,芗城区发挥台胞祖籍地优势,以天宝玉尊宫为平台开展两岸信俗交流,增进两岸文化认同。

“我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石振棋说,我们举办文旅招商推介会2场,累计签约文旅项目29个,总投资额13.22亿元;今年“五一”期间,漳州古城累计接待游客116.75万人次,同比增长84.67%,打造文化嘉年华活动,吸引游客超15万人次。

产城融合

打造宜居宜业新高地

近日,在芗城金峰开发区内,漳州发展汽车集团与智车e谷签约仪式隆重举行。作为漳州首个跻身福建十强的开发区,金峰开发区规划面积66平方公里,连续3年进入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单,2024年位列榜单第50位,已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冶金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

近年来,芗城区以“产城人”融合为目标,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建成产业社区:总投资27.6亿元的科宝金属冷轧硅钢项目可带动近千人就业;金源广场夜市成为产业工人夜间休闲热点;通过集团化办学、扩建医疗机构、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金峰开发区的许多产业工人,几年前还是浦南镇的农民。如今,他们不仅在企业有了稳定工作,还住进了开发区的保障性住房。“上班就在家门口,孩子上学也方便,这种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些产业工人的经历,正是芗城推进“产城人”融合的缩影。

“产业社区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载体。”金峰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毅琳表示,当地正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让新市民“留得下、过得好”。

从古城到乡村,从田间到车间,芗城区的共同富裕实践处处可见。“要讲好产城融合的芗城故事,增强群众获得感和认同感,要让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石振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