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时评 | 以改革创新持续推动“两山”转化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5-08-15

8月的福建,入目皆是山水之碧。林深处、涛声里,藏着一个个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故事。

看三明市沙县区,一张小小的林业碳票让“空气能卖钱”,林下种植的铁皮石斛、金线莲、多花黄精、红菇,让森林变“粮库”。看福清兴化湾、平潭长江澳,湛蓝海面上一座座白色“大风车”迎风转动,清洁“绿电”输送到千家万户。看厦门市筼筜湖,水清岸绿,鱼跃白鹭飞,当年的臭水湖蜕变为今日市民、游客流连忘返的城市会客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亲自指导福建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协同发展之路。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调研,创造性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亲自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蓝图。多年来,福建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接续努力,持之以恒守护闽山闽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稳中有进、保持全国前列,生态农业、林下经济、海上粮仓、文旅康养等生态效益型经济蓬勃发展,“两山”转化路径越拓越宽。

从探索形成“林权到户、规模经营、金融赋能”集体林权改革模式,到在全国率先出台陆海统筹、适用全省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技术指南,再到率先建立覆盖全省主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回顾20余年奋进历程,不难发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福建过去的成果离不开改革创新,未来也要靠改革创新。

纵深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多年来,福建各地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取得累累硕果。南平市创新“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漳州市首创生态环境技术调查官制度,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容错空间,推动资金、技术、人才下沉,让基层首创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持续迸发。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引领,促进跨区域协作,将各地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司法、绿色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创新经验不断推广、持续深化。

完善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市场是创新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我省已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排污权交易“四大体系”,市场活跃度全国居前,服务企业参与全国碳交易。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生态产品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市场交易机制,推动资源环境要素畅通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多元化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主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强化科技赋能。科技是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强劲动能。长汀县无人机高效完成河道巡查、林业巡护等任务,宁德三都澳海域推行绿色养殖技术实现“点海成金”,彰显了科技推进绿色发展的魅力。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提升生态修复技术,改善节能降碳减污技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因地制宜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探索应用无人机、AR/VR等技术推动“茶旅”“竹旅”“渔旅”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两山”转化效能。(马丹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