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大地以“绿”为笔绘新篇——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

来源:​东南网 | 作者: | 时间:2025-08-15

东南网8月15日报道(“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记者 钱嘉禾)

盛夏时节,从巍巍群山到浩瀚海洋,祖国东南绿水逶迤、青山相向,一幅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相辅相成的大美画卷铺展眼前。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福建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如同一颗种子深植在中国大地上,让生态文明理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生态兴则文明兴。“两山”理念鲜明提出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眼下,八闽大地正以“绿”为笔绘新篇,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武夷断裂带雄姿(黄海 摄)

逐绿而行——

接续奋斗二十余载

龙岩长汀的午后,汀江碧水南流,林间草木葱茏,一碧千里,山头上,农场内,果子挂满枝头。

“以前山上又热又秃,经过水土流失治理,我的家乡再也不是‘火焰山’了!”望着漫山苍翠,土生土长的村民陈老伯自豪地说,“如今的长汀成了真正‘花果山’。”

谁能想到,长汀曾经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历经二十余载的治理,长汀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已经下降到30万亩左右,水土保持率超93%,森林覆盖率接近80%。

这些年,当地探索了“草灌先行”模式,对山地土壤进行改良;采用“草牧沼果循环种养”等治理方式,既种生态林,又造经济林,建设杨梅、脐橙、柚子等特色产业基地,引导农民科学发展林下经济,使得荒山渐渐披绿。

2021年,长汀县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23年年底,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长汀县完成:当地两家矿企以180万元价格,购买罗地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碳汇10万吨。

长汀霞湖村草木葱茏(蔡瑞云 摄)

观一域,知全局。回首来路,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和持续创新的力量。

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就前瞻性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构想。2002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3年率先启动九龙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2010年率先实行环保“一岗双责”;2014年率先对34个县(市)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率先全面实施“河长制”……

2014年,福建省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一年,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蓝图绘就。

2016年,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肩负改革重任,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路子、贡献经验。

截至2021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方案》部署的6大领域26项重点任务和38项重大改革成果全面完成,福建基本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9项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向全国复制推广,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福建智慧。

此外,建立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接连在福建落地;厦门、三明获评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三明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气候投融资试点……

宁德霞浦海岸一片苍翠(吴忠辉 摄)

山海有回声,岁月见真章。从全国率先建设生态省,到创建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青山绿水间,福建交出高分“答卷”: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并持续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6年居全国首位。

点绿成金——

“幸福账单”更丰厚

如何搞“活”一片产业,带富一方百姓?彼时,不少人把生态和发展视之为一道非此即彼、不能兼容的选择题;而今,福建却写出别样的破题答卷:既要“生态美”,又要“百姓富”。

1997年4月,习近平同志来到福建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调研。眼前是清澈的金溪,对岸山上是大片原始林。见此情景,他语重心长:“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

青山绿水中的常口村(董观生 摄)

雨后初霁的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山川翠绿,浮云悠悠。

“回想20多年前,这里没有一幢新房子,没有宽敞的水泥路,也没有几盏能亮的路灯。”常口村党支部书记邓万富介绍说,这些年,常口村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村庄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着力打造生态保护型村庄。

从“三无村”到“明星村”,从“盼温饱”到“求生态”,如今的常口村不仅发挥生态优势引入绿色产业、文旅产业,还直接卖起空气来——

2021年5月,全国首张林业碳票在常口村诞生,编号“0000001”的票据上,3197亩生态公益林第一次有了“身价”:经测算,首批签发生态公益林碳减排量为12723吨,被收储的二氧化碳当量价值达14万余元。好空气换来了“真金白银”,碳票变成了钞票,当年被视作“累赘”的绿水青山,如今每年都为村民带来分红,成为名副其实“金山银山”。

村民手握第一张林业碳票,露出灿烂笑容

观一村,知一县;“小”村庄,“大”省情。眼下,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成为福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更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福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20多年前,福建首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河。这场“从山下转向山上”的改革,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

武平县万安镇捷文村是全国林改策源地,也是全国第一本新版林权证的诞生地,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来到万安镇捷文村,只见一簇簇菌朵厚实饱满,一缕缕菌香沁人心脾,村民洋溢着灵芝丰收的喜悦。

一个好产业,让致富增收之路越走越宽。今年,万安镇扩种紫灵芝超1000亩,全镇紫灵芝种植面积将达9000余亩,年产量将突破150吨,全产业链年产值超6000万元。

武平县村民洋溢着灵芝丰收的喜悦(武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近年来,为提升灵芝产业效益,武平县积极推广“浮式清洁栽培”“高密度栽培”等种植新模式,并依托福建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加强技术培训、完善产业链条、打造区域品牌,推动灵芝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借“林”发力,让绿地生“金”。目前,武平全县已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58个,参与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农约3.6万户,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161万亩,2024年林下经济总产值达47.14亿元。“武平灵芝”品牌价值已达18.25亿元。

时至今日,产业向绿、生态向美实现双向奔赴,小小“土特产”迸发大能量,村民的“幸福账单”也越发丰厚。数据显示,福建以约占全国1.3%的土地、3%的人口、3%的能耗创造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绿色产业竞争力不断跃升,绿色也成为福建高质量发展的动人底色。

因绿而美——

人与青山两不负

天净如洗,碧波荡漾,白鹭翩翩掠过厦门筼筜湖面,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昔日,这里是望而生畏的“臭水湖”。“过去污水横流,垃圾遍布,鱼虾绝迹。”筼筜湖“市民湖长”陈亚进回忆,当地人曾谈“湖”色变,避而远之。

数十年光阴流转,厦门先后开展五期筼筜湖综合整治,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曾经的“臭水湖”,眼下成了白鹭翱翔、繁花似锦的生态湖、幸福湖。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厦门最大的发展优势和宝贵财富。”如今,陈亚进每天都来巡湖,风雨无阻,“有时候我站在亲水平台眺望,夕阳下金黄色的湖面波光粼粼,岸边传来阵阵欢声笑语,那样的画面很美。”

厦门筼筜湖航拍 (吴伟 摄)

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厦门城市治水、生态建设蹚出了路子。目光跃过筼筜湖,这抹绿意,已悄然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人与青山两不负的精彩故事在福建不断上演——

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游人如织,山间九曲溪蜿蜒流转,水清如镜,鱼儿穿梭其间,皆若空游无所依。数据显示,目前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覆盖率超95%;野生高等植物种类超三千种;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九曲溪流域水质常年保持Ⅰ类。

在中国最大的城市内湾——厦门同安湾畔,“环东浪漫线”晴空万里、海天一色,黄鳍鲷、白海豚等生态“老朋友”自由驰骋,马拉松赛道、艺术海岸广场等一系列设施沿岸建起,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

清清木兰溪,游人与碧水、荔林共同构成了“十里风光带”的和谐画卷,昔日水患之河已成为造福人民的生态河、发展河。

福州市民在流花溪公园惬意享受假期 (林双伟摄)

每逢假期,福州市民则在“水上福道”乘船感受水韵榕城的生态之乐。这些年,福州持续实施水系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内河成为文明河、经济河、旅游河。

此外,作为富竹之地的三明永安,小到厨房里的竹制砧板,大到建筑内的竹制外墙,“以竹代塑”的生动实践随处可见;垃圾分类“厦门模式”备受关注,福州、龙岩列入“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国家试点城市,通过政府采购政策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

……

从山顶到海洋,八闽大地的广袤山乡间,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繁华都市中,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建设不断推进,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低碳生活渐成时尚。

8月初,福建发布《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强省格局更加优化,美丽福建目标基本实现。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眼下,八闽大地“含绿量”不断攀升,葱郁的森林、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成为一个个流动的生态产品。福建牢记嘱托,不断书写“两山”理念生动实践的崭新篇章,向绿、向美、向未来,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