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 东南网9月5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 文/图)9月4日,省卫健委举办“时令节气与健康福建”系列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专家介绍了白露时节健康养生。专家提醒,白露时节养生宜注重“养气润燥、防寒保暖护阳”。 福建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一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钱新春介绍,福建白露民俗独具特色。例如福州人喜食龙眼配米酒,暗合“秋补宜平”的中医原则;闽南地区则有“白露吃三样”习俗——梨子润燥、芋头健脾、莲子安神。漳州民间流传“白露身不露,赤膊当猪猡”的俚语,生动诠释了“白露勿露身”的防寒要旨。莆田“白露丸”以芝麻、糯米制成,可降低秋燥引发的皮肤瘙痒症发病率。闽北的“白露茶”含茶多酚较夏茶高22%,搭配闽北特产锥栗同食,可实现“茶性泄热,栗实厚肠”的平衡。畲族药浴黄荆叶、艾草等煮沸沐浴,经福建中医药大学实验证实,能提升呼吸道免疫球蛋白A(IgA)抗体。 他建议,白露节气调养饮食方面可实用四神汤(芡实、山药、莲子、茯苓),契合“闽人湿重”体质。运动建议方面,晨练孙思邈六字诀养生法:“春嘘、夏呵、长夏呼、秋呬、冬吹、三焦嘻。”当中的“呬(嘶)”字功,保护肺气;也可晨起拍打足三里,配合“八段锦”调理脾胃。药膳推广方面,可用“白露养生包”:含福建太子参、宁夏枸杞、云南茯苓等道地药材,体现“南北药食同源”理念。此外,白露时节要警惕“白露病”:昼夜温差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福建沿海地区需防“秋台风”与“秋燥”叠加,建议常备“玉竹麦冬饮”;闽北山区则要防“寒露风”提前,可艾灸关元穴温阳。 白露时节一日三餐怎么安排才养脾胃 福建中医药大学修园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教授蔡晶建议,在白露时节,通过科学的饮食调养,对维护老年朋友的健康至关重要。 早餐(辰时,7-9点,胃经当令):参考传统早餐吃粥,最好吃热食。建议:辰时气血流注胃经,此刻一碗热粥最能唤醒温暖脾胃,培补中气。南瓜小米粥(甘温养胃)、山药糯米粥(健脾固肾)皆是上选。 午餐(午时,11-13点,心经当令):营养要充足。建议:午餐可适当丰盛,但仍需以温热、熟软为主。多吃根茎类蔬菜,如胡萝卜、土豆。炖煮的鸡肉、牛肉可适量食用,以“五畜为益”。 晚餐(酉时,17-19点,肾经当令):清淡易消化。建议:此时阳气收敛,脾胃功能减弱,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且务必减量,吃七分饱,以减轻脾胃夜间负担。 食疗方推荐姜枣茶和四神汤。姜枣茶:生姜“散寒,温中,止呕”,红枣“安中,养脾气,平胃气”,二者相合,正是驱寒暖胃的经典搭配。四神汤(莲子、芡实、山药、茯苓):此为健脾祛湿、厚实肠胃的千古名方,药性平和,宜于长服。 另外,老年人在运动调养方面,应把握“量力而行,适时适度”的原则。白露后气温适宜,是锻炼的好时机,但需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散步是最安全的选择,每日坚持30分钟左右,在空气清新的公园、河边慢行,有助于促进循环、放松身心。太极拳动作舒缓柔和,讲究形神兼备,经常练习可改善平衡能力,增强肢体柔韧性。八段锦作为传统导引功法,动作简单有效,有助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最好安排在上午9-10点或下午3-4点,避开早晚低温时段。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发热、略有汗出为宜,切忌大汗淋漓,以免感受风寒或耗伤阳气。如运动中感到胸闷、头晕等不适,应立即休息。运动前应充分热身,活动关节,避免损伤。运动后注意保暖,及时擦干汗水,适当饮用温水补充体液。 白露过后如何养护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症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骨伤一科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昌宁介绍,“白露身不露,寒从脚下起”。白露后昼夜温差大,寒冷刺激导致血管收缩,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可能加速钙流失。建议重点保护颈椎、腰膝和脚踝,穿长袜、护膝,避免赤脚受凉,热敷关节温度控制在40-45℃,每次15分钟。 中医认为“肺金生肾水”。白色食物如山药、百合、莲子润肺生津,搭配补钙食材(如山药排骨汤)可促进骨密度维持。燕麦与牛奶同煮或豆腐与海带搭配,能提升钙利用率。 此外还要多日照与维生素D补充。白露后日照减少,易导致维生素D不足。建议每天晒太阳10-15分钟,或食用鲑鱼、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特殊人群白露时节需注意。中老年人:重点防跌倒,白露后地面易结露湿滑,鞋底需防滑,居家减少地面杂物。久坐族:每1小时起身做“踮脚尖+扩胸”动作,刺激足底和脊柱气血运行。素食者:通过黑芝麻粉+紫菜汤补充钙和镁,必要时补充维生素B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