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5日讯(本网记者 冯川叶)9月5日,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胸外一、三科与福州大学合作共建的“胸外科人工智能研究开发中心”正式揭牌并投入临床运行。 该中心依托福建协和医院胸外科长期临床积累与福州大学科研力量,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胸外科诊疗中的深度应用,致力于打造医工融合创新平台,推动智慧医疗发展,提升临床服务质量和科研转化能力。中心的成立,不仅标志着该医院胸外科在智慧医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更将为胸部疾病患者带来更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推动AI与临床深度融合的创新探索。 AI融入四大平台 解锁诊疗新体验 中心针对胸外科临床实际需求,构建了集病案资料集成分析、诊疗决策辅助、术前医学影像三维重建与手术规划、智能术前谈话方案设计于一体的多模态智能信息系统。系统融合大语言模型与医学影像分割网络等先进算法,可自动识别病灶并进行病理分类、分级,快速生成包含病灶、动脉、静脉、气道、肺段等结构的精准三维重建模型,为医生提供直观、立体的手术规划“导航图”,显著提升术前评估的准确性与效率。 中心自主研发的AI系统深度融合大语言模型与医学影像分割网络,已建成四大核心平台: AI多学科会诊工作站:整合病史、影像、检验等多源数据,实现病历智能分析与诊疗建议生成,辅助专家制定个体化方案。 医学影像三维重建系统:基于亚毫米级病灶分割技术,构建患者专属三维立体模型,精准识别病灶类型,并定位病灶与血管、肺段解剖关系。 智能报告生成平台: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生成结构化手术记录与病理分析报告。 远程医患交互终端:支持术前风险模拟演示与术后康复指导,实现医患决策同频。 目前,该系统已成功为6400余例肺癌患者提供术前规划与手术导航支持,重建精度达亚毫米级别,为临床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系统还具备多端协同功能,支持远程会诊、数据共享与多中心协作,有助于实现高危患者预警、专家资源匹配,提升基层医院分诊能力与区域医疗协同效率。 临床转化惠及人民健康 据协和医院胸外一科、三科主任郑斌介绍,当前系统涵盖人工智能MDT工作站、AI三维重建站、AI三维重建报告站、AI医患交互及远程会诊站四大平台。为确保AI建议的临床可靠性,医院组织多学科专家对AI生成的诊疗方案进行审核与补充,形成“AI辅助+专家把关”的闭环机制,持续优化系统功能,提升多学科会诊的质量与效率。 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黄立勤表示,该系统的研发基于多年医工合作基础,自2019年起,团队与协和医院紧密协作,针对临床痛点自主研发智能影像三维重建技术。此次中心的成立,是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当前技术在多中心、多模态场景下的泛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协和医院院长、胸外科专家陈椿教授指出,胸外科人工智能研究开发中心的成立,标志着该院在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未来,中心将致力于研发胸部疾病智能诊断系统,提升早期诊断率;开发预后预测模型,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康复方案;构建胸外科专科数据库,助力临床科研创新;推进远程医疗协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同时培养兼具临床与人工智能素养的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科技创新服务患者的目标。 陈椿教授强调,中心将坚持“临床需求驱动、技术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与高校的协同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融入肺部疾病“防、筛、诊、治、康”全链条,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健康。 协和医院胸外一科、三科主任郑斌进行中心成立背景和未来发展目标的介绍(协和医院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