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2012年8月31日东南网事版主要文章:
网络正能量:关爱农民工 网络搭鹊桥
网络正能量
“7·21”北京暴雨过后,崔永元请150多位救人的农民兄弟吃顿饭;七夕之夜,12名大学生为农民兄弟订房间搭鹊桥。关爱农民工的行动在网络上不断传递着温情……东南网视频连线“七夕农民工夫妻会”活动的发起者大学生王旭辉,与做客东南网演播厅的三位现场嘉宾一起交流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和需要善待他们的正能量——
关爱农民工 网络搭鹊桥
访谈现场(视频主持人:郑窈)
东南网-福建日报8月31日报道 本网记者 倪羽 颜财斌 实习生 王锦 林斐然
“广大的农民工朋友,你们好!我们是来自河南省会郑州的在校大学生。今年暑假,我们分别去了和我们专业相关的建筑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建筑工地一线,体验暑期打工生活,并和省会建设工地的农民工广泛接触,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现状……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遭遇的另类牛郎织女深表同情。经过我们12名在校大学生商量,准备将暑假实践赚到的工资全部捐出,共计1.8万元,于2012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七)预订郑州市某宾馆房间200间,为渴求亲情的200个农民工家庭建起一座爱心鹊桥,免费邀请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家庭在此团聚。”
这是河南郑州交通职业学院12名大学生在网上发布的“架起爱心鹊桥——七夕农民工夫妻会”倡议书 。爱心帖子贴出去后引发众多网友的热议和称赞,网络上关爱农民工兄弟的呼声高涨。农民工为城市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面对自己用汗水浇铸起来的城市,却并不是那么亲近。许多网友表示这个帖子唤醒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善待、关怀,具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第八期《网络正能量》邀请了四位嘉宾,一起关注这12名大学生点滴的善意折射出的人间温暖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本期嘉宾
王旭辉
王旭辉:河南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学生,“七夕农民工夫妻会”活动主要发起人之一。
彭超
彭超:福建省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中提出《关于对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城市认同应该多些关爱和理解的建议》。
林怡
林怡:福建省委党校文史部教授,文学博士。
倪章灵
倪章灵:网友代表,福建第一社区、东南空间资深网友,网名“风之流星”。
1.有些人跟家里老婆孩子可能一年两年都见不上一面
主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来举办这个活动?
王旭辉:我们12个人大部分都是学习交通工程和建筑工程相关专业的,暑假里去一些工地做社会实践。在工地上,看到工人们的生活条件,包括他们的一些精神状态,很艰辛。
第一是住宿环境,让我们感到非常震撼、吃惊。他们十几个人甚至二十几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里,都是简易工棚。第二,他们的工作危险性非常高,而且大多数都是包工头带出来的临时工,没有签正式合同,他们遇到工伤之类的问题没有人来给他们赔偿。他们一天到晚都在工作,非常非常累。
有些人跟家里老婆孩子可能一年两年都见不上一面。从工地实践回来之后,我就和云鹏(编者注:活动主要发起人之一)开始商量可以用我们的一点力量去帮助他们一点什么。
主持人:你们是怎么想到用这样的方式,在七夕这一天,定宾馆的房间来帮助他们夫妻相聚?
王旭辉:首先七夕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很多农民工跟家里人见不着面,并不是说他们不想见面,可能一来是没有这个时间,二来是不舍得花这个钱。然后我们就想,我来帮你出钱,帮你把家人接过来,在七夕这一天,一家人聚一聚见上一面。
主持人:你们发起这个活动之后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困难,除了赞许之外,是不是也有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呢?
王旭辉:挺多的。第一天下午4点钟左右我们在网络上发的帖,到第二天晚上我们睡觉的时候都没有一个工友来电话。首先这些工人很多不上网,再一个可能是他们即使在网上看到了也不是很相信。而有些网友们看到了之后,通过电话短信,直截了当地跟我们说了一些挺难听的话。
最终,报名的有八九十对,经过层层筛选,确定能来参加、且符合条件的有38对。最后直到活动当天晚上,我们离开之前,到场的一共有29对。
主持人:很多夫妻在还没天亮的时候就离开了,是吗?
王旭辉:有一个工地,他们的工期非常紧,本来晚上6点下班后,晚上7点半还要接着上班到晚上10点半。我们去联系负责人的时候,负责人表示既然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就给他们放一个晚上的假。但是第二天早上,他们又要回去加班了。
主持人:酒店方免费安排了务工者夫妻的吃住,你们之前承诺捐出的1.2万元中还没花费出去的,打算怎么处理呢?
王旭辉:我们目前商量的结果是准备成立爱心基金,把这些剩下的钱更多地用在公益事业上,更多地放在关心农民工这一方面。
2.可以帮一次、两次、十次,但是帮不了一辈子
主持人:网络平台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网友们对这件事都是什么态度?
倪章灵:传播速度很快,这让更多人来关注这件事情。网络上对这件事褒贬不一。正面是大家觉得这些大学生很有爱心,做了有意义的事情,体现了人文关怀。他们做的这件事情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面就是一些人有质疑,认为是不是在作秀?有些人觉得,这些钱用一天还不如用在其他人身上或者说其他方面,比如帮助贫困山区的儿童。还有人觉得这事不应该由大学生来做,应由政府部门来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样一种善举应该有。社会上这样的质疑太多,质疑爱心的人太多。应该有更多的人去做善事,让这种质疑不再存在,这才是社会文明发展更好的表现。
主持人:如何看待大学生做的这件事?
林怡:他们的这个行为对当代大学生起了一个正面的、向上的引导,他们有同情心、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反过来讲,农民工现在确实存在很多的困难。他们这个行为,一方面让我们对90后这一代大学生感到欣慰,另外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会倒过来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去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如何在制度保障层面上对农民工困境进行解决。
彭超:农民工的需求远不止这些。比如说,新生代的农民工中,有一些人也是受到过教育的,他们到城市以后,需要城市的认同感;还有,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对一些科普性知识的需求,还有业余时间娱乐方面的需求,甚至包括他们居住环境、卫生各方面的需求。作为政府还有社会团体,包括我们普通市民,我们都应该给他们一些关爱。
主持人: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件事情之后,要怎么样更好地来帮助农民工朋友呢?
王旭辉:我们在走访的时候,一个工人对我说:“你们可以帮我一次,帮我两次,帮我十次,但你们能帮我一辈子吗?”就是说他们更多的是希望从根本上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不是说今天帮一次,明天再帮一次,这样子解决不了实际性问题。
3.新生代农民工是跟改革开放同步成长起来的
主持人:新生代群体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
林怡:新生代农民工很多是“80后”、“90后”,他们是跟改革开放同步成长起来的。有一些很小就跟着父母亲,跟着上一辈的农民工来到城市里生活了,所以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看到的、感受到的,是现代化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的父母刚刚进城的时候,城市跟农村差不多,不像发展30年以后的差别那么大。所以,有些新生代农民工跟他们父辈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对于这种全新的现代化的变化,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但这跟他们的生活形成了反差。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成长,为城市付出了汗水,付出了劳动,城市的发展很快、很现代化。他们看着,感受着,可是与此相反的是,实际生活空间的狭小跟工作环境的艰苦不堪,这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有些农民工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他们会用互联网、会用微博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比他们父辈要了解得多。
主持人:新生代民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什么?
林怡:衣食住行是最重要的,还有就是医疗和教育。面对这么大的农民工群体,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政府要拿出具体的制度保障,最基本的生存尊严靠制度来保障。
彭超:新生代农民工马上就要面临或者已经产生问题:他们的下一代,他们的子女能不能就近入学。有些城市已经有提供给农民工子弟上学的学校,有些城市还没有。还有就是他们的医疗,是不是也享有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这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认同和尊重
主持人:有网友问,许多农民工很无奈,农村回不去了,城市又难以融入。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悲哀吗?
王旭辉:新一代农民工和我们年龄差不多,他们不太愿意去工地工作,即便在工地上工作的,他们一般都是跟着父辈一起出来。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在精神上的认同,给他们一种尊重吧!
倪章灵:我看了一篇报道,有个农民工提出了他的10个愿望。第一点,他们的工资要高;第二点,要有保障房;第三点,要有社会保障……我觉得这些就是新一代农民工希望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的心声。
林怡:许多农民工想回也回不去了,回去很多土地已经被卖掉了,房地产商已经将楼盘盖起来了。现在有些农村,农民也被赶到单元房去了。就算还有地,他们有的也不愿意回去了。这些人怎么办?他们总要结婚生子。这就需要政府要有制度性层面的保障,让他们能够长期地延续这一份家庭的情感。
彭超: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的要求可能是多元化的。 他们这那种忍辱负重的精神可能不如老一代。有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会像他们父辈一样在城市里打工之后还回到家乡,还有一些人是不回去的。这又牵涉到他们目前的工作条件、居住条件、生活条件。比如说,就业的企业有没有给他们买保险,和城市居民群体是不是一样?
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政府要给这些人提供同样的就业机会,还有就学、参军,或者医保、社保等等。另一个方面,我们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应该掌握更多的技能。你要留在城市,也要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或者拥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城市社会更能够接纳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