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事:梦鸽与福州有剪不断的情缘
2012-09-03 09:47:4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诚悦 林诚悦 |
分享到:
|
《福建日报》2012年9月3日东南网事版主要文章: 梦鸽:与福州有剪不断的情缘 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梦鸽做客东南网,与网友分享如梦如歌的音乐心路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3日讯(本网记者 赖炜娜 陈嘉亮)近日,总政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梦鸽来到福州。梦鸽这次的到来有着三重身份,自然也就带来了三种心情。作为一名军人,她带着军民鱼水情深的恩情来了;作为一位外乡人,她带着对福州20年的感情来了;作为一名歌唱家,她带着对经典老歌一辈子的真情来了。在做客东南网演播厅两个小时的访谈中,梦鸽敞开心扉与网友们分享了她如梦如歌的音乐心得。 “寻梦鼓岭”缘分的期许 “这声声呼唤穿越了多少春秋。任岁月沧桑总有那深情眼眸。望穿的是时间,望不穿是乡愁,听宜夏别墅里琴声永不休……”一曲悠扬的民歌从梦鸽的嘴里清唱出,没有伴奏,没有和声,但是歌声早已把在场的每个听者感动。梦鸽告诉我们这首《寻梦鼓岭》就是福建本土词曲作家创作的。 在梦鸽的心里,福州是有福之州、温泉之州、热情美丽之州。儿时的梦鸽特别爱唱歌,什么歌都唱,于是一首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闽江行》让她幼小的心灵里充满了对福州的向往。1989年一次下部队慰问演出的机会,梦鸽第一次走进福州,这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城市注定了与她有着剪不断的情缘。二十年后福州的鼓岭因承载一段异国情缘的美丽故事走进人们的心里,也走进了梦鸽的心里。 梦鸽表示通过《寻梦鼓岭》这首歌,丰满了她的文艺生活的道路。她对《寻梦鼓岭》的理解不仅是一首歌,也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情怀。她说《寻梦鼓岭》充分体现了异国人民对友谊的珍视,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缘。她特别希望美中友好的这种情怀要长长久久永远延续下去。 经典歌曲的魅力之所在 在梦鸽的眼里,经典歌曲的旋律是音乐家们对生活体验的心灵感受,歌曲中有每个时代的写照,它与人们的生活很贴近。 “青春如梦,岁月如歌”是乔羽老先生曾经送给梦鸽的鼓励,带着这份恩情梦鸽创作了自己的“如梦如歌”系列,这个系列至今为止已经收藏了60多首经典老歌。当我们问起梦鸽为什么选择这些经典老歌来演绎时,她是这么说的:“因为这些经典歌曲伴随着我们的青春岁月,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年轻的时候走过来,这些歌声有可能成为我们一生中最最难忘的那段历史,因为这些歌声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梦想、追求和成功。” 这些不同历史的经典歌曲,就是让更多人追寻它的魅力所在。因为是一名军人,在梦鸽的经典老歌中有很多体现军民鱼水情深的旋律。在梦鸽的心中演唱这些歌曲是永远不老的旋律,是扎根于心灵深处的情感。梦鸽认为,这些歌曲的意义在于生活中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从艺术的角度讲,它应该得到传承和发扬,“因为经典老歌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梦鸽说,她作为歌者,最大的希望就是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为大家演唱《映山红》、《边疆泉水清又纯》、《怀念战友》等歌曲,与大家一起分享经典老歌的魅力,更希望青年朋友能一起唱,一同分享经典老歌蕴含的人生财富。 梦鸽眼里的歌手选秀 曾经参加过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的梦鸽认为,选秀节目是一个让大家尽情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年轻的、喜爱唱歌的朋友们能够通过这个舞台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梦鸽说,她是通过这些大赛打拼出来的。她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青歌赛,虽然没有拿第一名,但是那个舞台成就了她,成就了她的艺术梦想,因此她很感恩这样一个舞台,也很珍惜这样一个舞台。 近几年来梦鸽也成为一些选秀节目的评委,作为前辈她想告诉热爱唱歌的年轻人,参加选秀活动要放平心态,从容地展示自己,更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名与利。参加选秀和竞技不拿一等奖并不是坏事情,因为这样更促进自己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至于成功,在梦鸽看来,能走上舞台成就自己的心愿,能够快乐地做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 节目的最后,梦鸽这么总结自己的艺术道路:“我能作为一个歌者就很幸福了。我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有更多的平台实现自己的愿望,现在回过头来看,发现自己这么多年来为自己的事业而奔波是值得的。其实,只要淡定和从容地去做任何事情,虽然走得慢一点,但有收获就好。” 欢迎登录tv.fjsen.com观看东南网视频节目《梦鸽:经典老歌是生命的延续》。 学雷锋·志愿者在行动 尤溪家长教育手拉手俱乐部: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家长和孩子一起做游戏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3日讯(本网记者 李琰之)“子不教父之过”,但家长们系统地学习过教子知识吗?具备了把孩子教育成才的素质和技能吗?家长们要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尤溪有个“家长教育手拉手俱乐部”,给家长一个成长的平台,让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真诚付出 家长俱乐部不断发展 2008年,尤溪县法院副院长刘友水和教师陈仁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细珠3位志愿者共同成立了“家长教育手拉手俱乐部”。 谈起成立俱乐部的初衷,陈细珠说:“从事多年教学工作中发现孩子的问题根源在家长,仅仅从孩子改变还不够,要让家长正确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俱乐部成立初期举步维艰,群众都不了解家长教育,还以为是有偿培训,没什么人愿意来。虽然有动员身边的朋友,但活动开始只有三五位家长。让创办者没想到的是,家长教育深受朋友的欢迎,一传十、十传百,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最多的一次居然来了近60人。 如今,俱乐部办的每场活动都座无虚席,也无人中途退场。散场后,很多家长都不愿走,还围着志愿者老师,向志愿者咨询具体的教子问题,经常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结束。 有一次开展快乐大家庭游戏活动,正好下暴雨,志愿者们都以为不会有人来了,想不到家长们都带着孩子们准时参加,一个不落。家长们说,这种游戏活动,孩子喜欢、家长也喜欢,不能落下每一次的机会。 多种形式 帮助家长孩子共成长 陈仁德和志愿者们不仅在县城开展活动,还不断把家长教育向乡村辐射,他们利用周末和假期,走村串户,免费为乡村中小学的家长们上课,并经常走行到偏僻的村子对孩子和家长进行个别辅导。由于讲座通俗易懂,有时候也讲些本地方言,所列举的有的还是本地的故事,所以乡村家长,甚至是留守儿童的祖父母都听得进去,并且很乐意去听课。 现在已经工作的小明,就曾是俱乐部帮助的对象。小明从小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到外打工维持家计,小明基本上由祖父母养大。2009年,小明在县城里盗窃,构成犯罪,被判了管制。在管制期间,小明行为仍不受祖父母的约束,也没有悔改的迹象。原来小明认为他没有了母爱,父亲也不爱他,心里很恨父亲。 当年10月,俱乐部开展节前帮教活动时,小明的父亲赶来参加,在“我的五样”游戏中,经过痛苦的选择,小明选择了父亲,父亲选择了儿子,感受到了他的父亲深深地爱着他,父子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活动以后,小明彻底改过,而且父子关系也变得十分融洽。 陈仁德说:“一个孩子出问题,给家庭、社会、国家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从事家长教育志愿者工作,倘若能帮助或挽救一个或更多的孩子、家庭,我想我们的付出是很有意义的。” 俱乐部开展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每年在县城举办一期“合格家长培训班”,帮助家长学习感悟权威民主型的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理念;特邀教师和辅导师利用晚上、双休日在全县9个乡镇开办“家长教育讲坛”巡回讲座;每半月开展一次“快乐大家庭”活动,让被判缓刑、管制的孩子及其家长们受到心灵的震撼,改善亲子之间的关系;针对特殊未成年人群体建立家教指导档案,进行个案研究和跟踪指导。 播撒热情 搭建互助的平台 “别人都赚钱,你们还贴钱做傻事。”在开展活动时也遇到过困难,一些家长对他们开展这些活动不屑一顾。 虽然有困难和不理解,但是刘友水仍然坚持。他说:“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能够找到家长教育这样的一条途径,感到很高兴。我希望能够把更多社会的各种力量集聚起来,共同开展家长教育志愿活动。” 如今,俱乐部的志愿者已经有64人,其中不少是参加活动的家长。小翔的家长谢英就是其中之一,参加志愿活动两年,小谢说:“从活动中受益,也感受到助人自助的快乐。” 四年来,俱乐部共举办家长教育系列讲座48期,听众达2.2万人次,开展亲子游戏、心理拓展活动28场,开展心理辅导2700人次,“送课上门”17场,举办家长培训班2期,参与失足少年心理矫治12人次,婚姻案件调解21件。 家长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尤溪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从2009年的59件下降到2011年的29件,婚姻家庭赡养案件从2009年的196件下降到2011年的123件。 观点PK台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是公益还是闹剧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3日讯(本网记者 陈薪宇)8月28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通过官方微博首次就去年以来在微博上兴起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发声。该局表示,自这一网民自发行动开展以来,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建议“发起人一定要谨慎从事,不能让爱心廉价支付,更不能让无辜者心灵受伤。社会需要爱心,同样也需要尊重”。这条微博发出后,立即引来网友大量转发,也将“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推上舆论争议的风口浪尖。 撒花:无论结果 围观也是力量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于建嵘教授倡议并发起的,随后在微博上形成热潮。各地网友纷纷将乞讨儿童照片上传至微博,成为这一行动的支持者。 不少支持该行动的网友们认为,该活动是民间力量参与公益行动的一个典型,不能否定其促进社会各界重视儿童安全的意义和作用。正如网友“忘川”所说,“网友在行动中表现出的热情可嘉,虽然伴随着很多争议,也还有许多仍需改进的地方,但不能因没有结果就对行动全盘否定”。 “虽然公安部公布被拍的基本没有被拐儿童,但是不能说网络关注的力量毫无作用。”网友“性情中人”说出了这一行动支持者的心声,“围观也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这一行动让许多人有提防和举报人贩子的意识,留意到身边的乞讨儿童。这么多人积极主动地关注乞讨儿童,用实际行动参与社会公众议题,相对以往,已经是种进步了。” 还有网友指出,不少人将“乞讨儿童”和“被拐卖儿童”混淆,因而产生行动没有成效的误解,呼吁大家也应关注解救乞讨儿童。“拐卖儿童主要是被非法收养,少部分被组织乞讨。因此,大多数被拐儿童实际上并不会去乞讨。这样一来,指望通过‘随手拍’来发现进而解救他们的愿望难免落空。但不能因此不关注乞讨儿童,如果他们被亲生父母逼迫乞讨,难道就不该被解救吗?也许通过网友的一次随手拍,一次转发,这个孩子能过上更好的童年。”网友“红叶秋风”评论道。 拍砖:公益热情应有理性坚守 “我们是‘宁可错杀一千’,还是绝不冤枉一个无辜者呢”、“带儿童出来乞讨的父母是不是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呢”、“这种‘随手拍’的方式会不会侵犯他人隐私权”……“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行动之初就伴随着不少质疑。不少网友认为,对诸如“被拐儿童”、“乞讨儿童”这类原因复杂、牵涉面广的社会问题,单凭简单的“随手”之劳和主观的热情善意不能解决,稍不注意还可能适得其反。 网友“八分斋”就留言说:“救助是一件严格、严谨、严肃的事,信息时代如此大张旗鼓,被拍到的孩子非但不会安全,反而更加不幸。拍摄那些并非被拐儿童的照片在网络上广泛转发,的确也是一种侵权,这事不能赶时髦。” 也有网友认为解救“被拐儿童”的行动过度夸大了网络功能,并不太切合实际。“希望通过‘随手一拍,便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一厢情愿。真正能改变问题的主体是现实世界以及支撑它的制度和规则、秩序本身。”网友“潇潇秋雨”说道。 就如何更好地解救乞讨儿童,不少网友也纷纷呼吁公益行动从热情回归理性。网友“乏味鸡汤”就建议立法禁止儿童行乞,“凡是儿童行乞,有关部门可加以关照。建立全国失踪儿童数据库,运用人脸识别系统,完善信息帮助寻人。遇到乞讨儿童,大家不要随意报警,经公安机关确认再发布照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避免‘拐卖儿童嫌疑人’诸类语言表述等。只有依法合法,公益的热情才能真正帮助这些儿童”。 东南网推出专题关注社会信息化
东南网-福建日报9月3日讯(本网记者 蔡意)近日,东南网推出《推动社会信息化,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惠民应用》专题,集中展示移动“无线城市”建设和物联网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果。 专题整合新闻资讯,突出主题宣传,设有TD自主创新、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企业社会责任及移动改变生活等栏目。其中,“TD自主创新”报道TD规模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和成效;“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报道垃圾短信整治、客户信息安全保护等举措;“移动改变生活”聚焦中国移动“无线城市”和“三网惠三农”等。
|
相关阅读:
- [ 08-28]东南网事:网友热评《网络正能量》:让“正能量”更有力量
- [ 08-20]东南网事:新“24孝”出炉 我们还是孝子吗
- [ 08-13]东南网事:网友建议象山隧道取消借道加快改造
- [ 08-09]东南网事:公益助学 网聚力量
- [ 08-06]东南网事:这些惠民便民举措 百姓叫好
- [ 07-30]东南网事:打击网络犯罪 网安在行动
- [ 07-23]东南网事 水上救生大队:为了少损失一条生命
- [ 07-17]东南网事:烈日炎炎,环卫工人何处觅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