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滚动网报> 法制报道 > 正文

东南网事:隐形资助 护犊情深

2012-10-18 09:28:21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2.助学解决经济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帮助形成健康的人格

主持人:一些高校也出现一些“比惨”演讲、由“围观”同学票选特困生等不恰当的做法,您觉得这样的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怎么样的不好影响?

董雨:这种东西是非常可怕的,刚才福大同学说的这个我虽然很难完全地感同身受,但我还是可以体会得到的。我们做学生工作,接触这样的同学比较多一些,他说隐痛什么的,的确是这样,如果没有这种经历,你很难去体会。那么,要那些学生把自己的伤口暴晒在太阳下面你还要去撒盐,我觉得“比惨”这个东西就是这个效果。

张铃枣:如果要“比惨”,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教育的情况下形成一个人格的过程。

如果你是通过“比惨”这种方式来揭人家内心不愿意揭开的伤疤,其实对他一生人格的成长会造成很多的影响。如果一个人人格上是不健全的,即使他懂得再多的知识也是没用的。

夏德伟:从个人角度来说,我非常不能理解它的出发点在哪里。如果说是为了更透明,我觉得这个完全没有必要,他在舞台上面说的就是真的吗?很多贫困生都来自贫困家庭,他们有更强的责任心,也许他们在表达方面不太好,他说话不是太好,但是他做事、学习上的确是优于其他学生。

如果让我去选择,我会放弃这个贫困生资格,我会宁愿选择自己多读一本书,多花一份努力。因为每次说到家庭,每次都带着很深的一个伤痛,尤其是一些作为家庭遗孤的孩子。每次说到那段伤痛的历史甚至都难以启齿吧,他们不是说这是一种仇视,但是很伤痛。

主持人:对于当前高校的这个扶贫助学制度,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董雨:除了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第二个就是把单纯的助学升华。助学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基于对学生的全方位帮助和提高。刚才小夏同学说他在图书馆有一个勤工助学岗位,通过劳动获得一些报酬。我想像类似的这种形式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他不单是获得一些报酬,他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一定会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其他的老师、同学有很多交流。这个交流呢,使很多同学的心窗能够打开。他能够更加开放地接受很多问题、思考很多问题。他的个人心态也许能从比较后退、比较封闭变为更加阳光灿烂,更好领会生活带来的快乐的心态。快乐之后,他的学习、他的工作、他的生活会有个很好的飞跃。

我们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一方面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做人的问题。我想在这件事上所谓的“成才”、“成功”,这都是其次的,能够使他们很好地“成人”就可以。我们学校的同学结成了各种爱心社,他们做出了像程璇老师做出的这种“简单”公益活动。像我们有一个“勤工互助社”,通过这个社团,同学们找到了另一个自我,找到了很多和他们经历相似的兄弟姐妹,他们在一起不单单是做公益活动,还有很多交流活动,相互帮助,使孤立的一个人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团体。我们大学需要搭这个桥、铺这个路,使得这个平台成为同学们成长的很好的舞台。

程璇:我们有捐助人,这些钱全部来自民间,我们必须做到信息及时、反馈公开。那怎么公开呢?像关于孩子的隐私方面我们基本上不公开。还有我们入户走访,特别关注孩子心理健康这一块。基本上不在公开场合问孩子的情况,因为我们接触的这些孩子很多都是孤儿,还有一些是抱养的,也有的是单身家庭的孩子,还有一些父母是残疾的。在他们心里有这样那样的伤痛,很多,我们不在公开场合去揭开这个伤疤。

我们在做社会工作的时候,面对我们的救助对象,要怎么样正确地用我们的人文关怀去感动他们,让他们感到瞬间的幸福,一瞬间的感动,这很重要。

张铃枣:我是比较赞赏科大的做法。科大利用校园一卡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觉得这是很人性化的,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来保护我们大学生的尊严,让他们健康成长。这个其实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不要出现人格上的障碍。弄个很隆重的仪式,然后当面发钱,学生对“发钱”感恩戴德。这个看起来场面很热烈,做起来很轰动。但其实他们没有换位思考。

他们觉得我拿出了钱我就该这么做,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我觉得本身就是一种病态。我们的出资人、管理者真的要换位思考,把你自己当成是贫困生,如果是你的话,你身在此情此景,你内心会怎么想?如果是我的话,我真的宁愿不要钱,不要说我们爱面子,就连我们大人有些时候也爱面子,何况他们还是学生。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