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欠妥、家庭教育缺失、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构成诸多诱因
“‘隐性辍学’现象确实存在,我们有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安溪县虎邱镇金榜中学任老师说。
任老师告诉记者,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少,有的教师须一人身兼三个年级的授课。而一些学生厌学情绪强烈,有的甚至想出去打工。为了不让这些孩子辍学,老师还要经常家访,“我们既当老师又当‘保姆’,即使这样,如果家长和学生不配合,效果也很有限”。
“每年县里都会统计各所学校的升学率,排名越靠后,学校的压力越大。在人力物力有限,又要保升学率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有选择性地‘抓优促差’。”一位农村中学校长道出苦衷。
据调查,学校和老师的忽视,加剧了成绩较差学生的厌学情绪。此外,导致“隐性辍学”现象还有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庭教育缺失。比如,父母外出打工家庭的孩子,往往是由老人照顾,而老人往往会“带”不会“教”,孩子们不知学习的意义何在。宁德市民族中学校长郑一平说:“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考不好就打骂,使得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
二是家境贫困。“我曾经教过一名学生,特别有音乐天赋,可主要科目成绩较差。如果在城市,有能力的父母会送这样的孩子进艺校,但很可惜,这个孩子家里比较贫困。”方梨红是闽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曾在省内多所山区中学支教。她告诉记者,有些孩子是“特长生”,由于家里条件所限“逐梦无门”,在学校因学习成绩差又充满挫败感,于是得过且过。另外,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心理早熟,不忍心一直“拖累”父母,一心只想着能提早出去打工。
三是难以抵挡“外面的诱惑”。“初中生这个年龄段易受外来影响,但辨别能力不足。受社会拜金之风影响,孩子们觉得学习很枯燥,赚钱更有吸引力。”志愿者“木马”说。此外,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也导致一些农村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不如让其早赚钱,这让孩子们更没有学习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