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南山史前遗址全景
东南网2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史前的闽台两地祖先,在长相上有何相似之处?新石器时期的闽北人以怎样方式居住?古代冶城到底在哪里?
2月19日,福建博物院举办了2013年度考古工作汇报会,对明溪南山史前遗址发掘、邵光高速沿线考古发掘、闽江下游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闽清南木墩遗址考古发掘、福州屏山遗址考古发掘等多个考古项目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汇报。众多疑团也在汇报中一一揭秘。
三明明溪南山史前遗址:
触到了台湾史前人类的起源
从明溪城关往东南不远,有一座南山,这里风景秀丽,一条河流缓缓流过。但这座看似平静的小山,却蕴含着许多奥秘。
“这里可命名为一个新的考古学文化——南山文化!”福建博物院研究员范雪春说。
从2012年开始,福建博物院与社科院考古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南山遗址进行两次正式考古发掘,布下18个探方,挖了300平方米,在山顶,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个福建最早的蓄水池。“这两个蓄水池的修建方式与结构完全一致,都属新石器时代,是福建目前发现最早的蓄水池。池的结构很巧妙,水池中在低洼处还
往下挖有一个洞,像个水井,我们判断,水充足的时候就在蓄水池取水,水少的时候在井里取水。”范雪春介绍,发现的遗存分商周时期与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地层因近代耕种扰动严重,遗迹以灰坑、柱洞为主,新石器时代遗迹较为丰富,发现有墓葬、蓄水池、灰坑、窑址等。
与此同时,山脚的4号洞也在发掘之中。在考古人员看来,4号洞文化堆积较厚,文化遗物密集,历史信息非常丰富。“4号洞内新石器文化层发现大量磨光黑陶陶片,是南山遗物的一大特色,这种磨光黑陶在福建其他遗址仅零星发现,特别是发现数件磨光黑陶外侧疑似存在红色涂料,未水洗,待后期实验室中采样分析。还发现有彩绘陶片。”范雪春说。
这些考古发现,告诉我们怎样的历史呢?考古人员对4号洞的文化堆积进行了筛选、水洗,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碳化稻谷及小型哺乳动物、鱼类、鸟类骨骼,这很可能是古人的食物。“结合蓄水池遗迹的发现,以及大量柱洞,我们怀疑,当时明溪盆地有一定规模的人群聚居在这里。”范雪春说。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在4号洞内发掘出土了5座保存有人骨的墓葬,这是除闽侯昙石山遗址外,福建迄今发现的最丰富的史前体质人类学材料。在对这些出土人骨进行初
步观察后,考古人员发现,其中4号墓中发现的成年男子,与台湾发现的“亮岛人”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我们通过对比发现,这个成年男子的眉头、眼眶、鼻孔等处,与‘亮岛人’都非常相像。这样相似的例子在之前的考古中很少发现,这个发现为史前闽台关系的研究、台湾史前人类的起源,以及为国际学术界所关注的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重大学术热点问题提供了关键材料。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古DNA、同位素、残留物、牙结石分析,为上述研究提供坚实基础,相信会大大提高我国在闽台史前文化关系以及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等重大课题研究上的话语权。”范雪春说。
邵光高速沿线考古:
揭秘新石器时期闽人居住方式
邵光高速起于邵武下沙镇,经光泽县通向闽赣交界处。从2012年12月开始至2013年7月,考古人员对高速沿线进行了历时8个月考古发掘,共发掘15处遗址和墓葬,时代包括新石器末期至商周时期和宋元时期两个大的阶段。此次考古,发现了完整的史前房址群遗迹。
这些房址群是在高速沿线的馒头山遗址发现的。馒头山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共发现12座房址,每座房址由大小不同的柱子洞围合,房址的形状有圆形和方形,面积大小不等,房子中间还有疑似烧火的灶。其中方形的房址是我省首次发现。
值得关注的是,这12座房址以第9号房址为中心环绕分布,9号房址面积明显比其他大。“我们推测,这些房址可能作为一个聚落使用,9号是供家长居住,也可能是作为小聚落的公共使用空间。这对我们探讨史前社会的氏族家庭内部社会组织结构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此次考古的领队陈明忠副研究员介绍,这12座房址也是福建目前发现的共存数量最多、最完整的史前建筑群遗迹。
与馒头山遗址相邻的茶山遗址属于青铜时期早期,其中也发现了圆形房址以及灰坑、火塘等,但总体上聚落建筑布局与馒头山有别。“馒头山和茶山遗址发现的建筑遗迹都保存完整,数量多且均呈密集的群组分布,它们在时代上相延续,反映出的聚落形式各异且相互补充,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科研价值。”陈明忠说。
除此之外,在与它们相邻的下排山遗址中,考古人员发掘出大量的墓葬,说明这是聚落的墓葬区。这些墓葬和房址、灰坑、似灶遗迹、陶窑等,共同构成完整的史前人类生活区。
西汉长乐万岁瓦当
六朝兽面瓦当
唐代莲瓣纹瓦当
宋代莲瓣纹瓦当
(福州市考古队供图)
屏山考古:
摸到了冶城的脉搏
屏山地铁工地考古,是我省去年文博界备受关注的事件。从2013年8月5日至2014年1月25日,我省的考古工作者对屏山遗址连续发掘174天,这174天的考古发现,此次参与考古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副组长徐光冀将其形容为“摸到了冶城的脉搏”。
“这次考古发现的地层时代从汉代一直延续至明清,福州历史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得到了很好体现,信息之丰富,简直就是一本书。”省考古所研究员陈兆善介绍,这次考古的范围外宽全长有175米,地层共分6大层17小层。最厚5.7米,最薄只有0.1米,比福建以往发掘的遗址地层都更丰富。
屏山遗址发掘的遗物也非常丰富。陈兆善说:“这次考古出土主要有建筑材料、生活用器具和少量的其他遗物。光器物就有1000件左右,建筑材料就装了2000多袋。”
考古现场,工作人员还发现了多达241处的遗迹,包括水井、河道、沟、灰坑、房屋基址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汉代的水塘和水井、南朝时期的台基和水沟、唐代的壕沟以及宋代的河道。
“从这些遗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冶山路西侧区域是一个濒临水边的凹处,其南北两侧向西突出。冶山和屏山之间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古河道存在,同时感觉河道可能有一些南北摆动。河道正是屏山与冶山的分水岭。”陈兆善说,这对汉代冶城和唐五代宫城核心区域的指证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从遗物和遗迹可以看出,汉代的历史遗存主要偏向于中北三分之二范围,唐代以后的遗存覆盖了整个区域。唐代以后这里人类活动变得不断密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