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走进“海丝”遗留的风景:“蚝宅”处处见 簪花个个艳

2014-05-13 09:13  刘姝君、孟昭丽、郭亚强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华网福州5月12日电(记者刘姝君、孟昭丽、郭亚强)沿着青石板路,走进福建泉州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两边错落分布着古老的蚝壳厝,几位头戴鲜艳簪花、穿着对襟大衣的阿婆聚在一起利落地剥着海蛎;不远处的集市上,几位卖海鲜的阿婆在和顾客讨价还价;十几位妇女登上渔船,即将出海去就近的滩涂挖牡蛎……

蟳埔,背靠鹧鸪山,南临东海湾,“出则为海,退则为江”,历史上就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古老渔村。宋元时期,这里曾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远洋航船载着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运往世界各地。

来到蟳埔社区,处处可见的蚝壳厝、戴着美丽簪花头饰的蟳埔女……依然诉说着当年的历史。

“这些海蛎壳并非产自本地。”蟳埔社区老人会会长黄荣辉说,宋元时期,远洋航船载着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运往世界各地,返程时担心货物太轻遇浪容易颠覆,船员便捡来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等当地丢弃的海蛎壳来压船。

“村民将卸下的海蛎壳捡回家,当做建筑材料,既不怕渗水,又不怕虫蛀,冬暖夏凉,所以就有‘千年砖,万年蚝’的俗语。”黄荣辉说。

在蟳埔社区,“蚝宅”处处可见,这是一种用海蛎壳搭建的房子,俗称蚝壳厝。白色的海蛎壳墙体,下配以花岗岩,再砌上红砖墙,红白相间,鲜艳夺目。

蟳埔女是社区的另一道风景。簪花是中国古代妇女装饰的遗风,将发髻高高盘起,插上几株茉莉花、含笑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如同“流动的头上花园”,在这里,这种传统的“流行风尚”依旧被保持,而这些戴花的女子也被称为蟳埔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海吃海,以海为田,男的出海捕捞,女的则在近海滩涂上养殖海蛎。蟳埔女以其独特的“簪花围”形象,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其头饰艺术带有鲜明的海洋文化气息。

蟳埔女的生活离不开鲜花,每天都有花贩担着一娄一筐的鲜花和花环来贩卖,红白喜事时,各家主人还会向亲友邻里赠送鲜花,鲜花不仅是装饰,也是一种象征,越是重大的节日,鲜花戴得越多。

今年81岁的谢春雨是一位地道的蟳埔女,十一二岁时,她便将秀发盘起,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穿上一支“骨髻”,再用鲜花的花苞串成花环,圈戴在脑后,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俗称“簪花围”。

谢阿婆一家以养殖海蛎为生,过去,每天阿婆都会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将海蛎去壳,第二天天蒙蒙亮就要挑着一担担的鱼虾、牡蛎去集市贩卖。如今,阿婆依然每天早起在院子里挑海蛎,每天都会有小贩来家门口收购。

“在泉州,没有蟳埔女的市场算不上一个真正的市场。”黄荣辉说,蟳埔女精于心算,诚信经营,个个都是经商高手。

如今蟳埔港再不复曾经“潮涨声中万国商”的盛景,古渔村周围盖起了新村,年轻人大部分转行开海鲜店,路边大型广告牌提醒游客这里是“民俗风情园”。

但蟳埔女依旧优美地站在海天之间,从“簪花围”到裤脚的每一个绣花,还有她们裸足踩过的滩涂和礁石,都注定要成为永远的风景。(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