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教育 > 正文

家长和学校煞费苦心 拯救孩子被手机绑架的童年

2014-05-22 09:04:2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对于自制能力尚弱的孩子,越来越智能化的手机宛如“电子海洛因”。为了让孩子摆脱手机依赖症,家长和学校都煞费苦心,或围追堵截、严防死守,或趋利避害、循循善诱,共同——

拯救被手机绑架的童年

东南网5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李向娟)

欲罢不能的“电子海洛因”

每天课间铃声一响,何同学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迅速从口袋里掏出iPhone5S手机,迫不及待地玩起“天天酷跑”游戏。他的指尖在触屏上不停地来回滑动,全神贯注,目不转睛,“我要超过郝同学,看他还能那么炫”。不一会儿,身边便围拢起七八个“观战”的孩子。何同学今年上小学五年级,很痴迷手机游戏,每个月仅用于手机游戏充值的花销都要一两百元。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福州市几所小学,发现像何同学这样“钟情”于智能手机的孩子还真不少。尽管不少学校已有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禁止携带手机,但校园里还是经常能够见到智能手机的身影。课间休息时,愿意在操场上跑跑跳跳的孩子较少;与此相反,不少孩子会偷偷拿出手机,上QQ、看微信、玩游戏,时不时地浏览一下百度贴吧和QQ空间。“有的孩子甚至忍不住偷偷在课堂上上QQ、看微信。”不少老师忧心忡忡,这已经严重影响到课堂的教学秩序和孩子的听课效率。

说起孩子对智能手机的痴迷程度,家长林先生很是苦恼:“上学放学途中、公交车上、蹲马桶、吃饭时……甚至一边做作业一边玩手机,成绩下滑得厉害!”

家长郭先生也发现,还在读小学的女儿对智能手机的迷恋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时常会在半夜里悄悄爬起来,听流行歌曲、刷微信,有时还看起电视剧《宫锁连城》。

“我儿子好像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自从给他买了智能手机,原本活泼外向的他完全变了,整天机不离身,不爱说话,也懒得搭理人。”家长叶女士更是焦虑。

“智能手机犹如一台便携电脑,我们成年人都很迷恋它,更别提自制能力较弱的孩子了!孩子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伤害视力、记忆力,最可怕的是有时也看些不良内容。”提及智能手机的负面影响,家长们、老师们个个苦水一箩筐。因此,如何管束患有手机依赖症的00后,自然成了家庭教育、学校管理无法回避的新挑战。

严防死守不如合理疏导

“我不想拿孩子的健康当筹码。”陈先生属于强硬派家长,他决定严防死守——先把儿子的专用手机从智能机换成了普通机,还规定在家中玩智能手机每次不能超过10分钟,“睡前必须关机,并上交给父母”。

家长李女士的治理手段“温柔”些,她给孩子定了一套智能手机使用家规:不能带到学校,不用智能手机说谎或愚弄、欺骗他人,远离暴力、色情内容,公共场合调成静音……

“智能手机是把双刃剑,家长只要能控制好孩子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和用途,就能趋利避害。”在省直机关工作的家长郭先生表示。郭先生时常陪上小学的女儿用手机上网,教她如何查资料,解决学习难题,“偶尔也玩点游戏,借机与孩子增进亲子沟通”。

“智能手机的出现改变了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方式,与其层层围追堵截,不如合理疏导。”从事移动通信工作的家长陈先生给儿子的智能手机安装了一款特殊软件,“这样可以屏蔽移动网吧上的不良信息,防止孩子接触黄赌毒”。

采访中,记者发现,眼下各个学校对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态度不一,管理手段也迥异。

厦门双十中学校园里装有IC卡电话和固定电话,因此一律禁止学生再携带手机入校,一经发现,便给予没收,直至学生毕业时才能物归原主。泉州一中校园则屏蔽了手机的上网信号,使智能手机几近“功夫全废”。福州市钱塘小学部分班级尝试采取五分制,组织孩子成立专题学习小组,学习自我约束、互相监督,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智能手机。

其实,不管采取哪种管束手段,最重要的是要符合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性格特点。对于年幼的孩子,严防死守可能会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可能会适得其反,加重其叛逆的心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观点值得一读:“要减少手机上网的不良影响,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国外一般采取的是生活教育方式,即让家长陪着孩子一起使用手机上网,引导孩子正确、合理使用手机,教育孩子如何分辨不良信息。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孩子自然可以形成健康上网的习惯。”

让社会各方都来想方设法,把孩子从智能手机屏幕前解救出来。孩子只有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美好与生趣,才不会终日沉湎于智能手机的虚拟世界。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