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强化城镇化发展产业支撑 强化产业吸纳城镇就业和容纳城镇人口的重要经济基础作用,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加快城市群、产业群、港口群“三群”联动,增强城镇创新能力,培育发展符合本地资源禀赋条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就业容量大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加快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福州、厦门、泉州中心城区加快“退二进三”步伐,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转变,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对研发机构、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尽快形成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中等城市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退城入园”步伐,培育发展高新产业,着力增强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附加值高和就业容量大的制造业等都市型工业,有效推动人才、技术和资本向城镇流动。发挥服务业就业容纳器功能,积极争取国内外大型企业来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扩大规模、提升水平,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强城镇经济活力。 第二节 推进港城产城互动发展 统筹城市、港口、产业发展,加快临港经济发展和临港新城建设,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与人口集聚的有机统一。 ——推动港口和城市协调发展。推进福州新区、厦门岛外新城、漳州厦门港南岸新城、泉州环湾新城和莆田、宁德滨海新城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服务港区和临港大工业区的临港新城,配套完善商务、商贸、人居、休闲、旅游等服务功能,繁荣港区经济、促进港城联动发展。加快发展临港经济,依托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六大湾区临港工业区,提升发展石化、冶金、船舶、汽车、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纺织鞋服、建材等产业集群(基地),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龙头培育、链条延伸、集聚发展,打造若干产值超百亿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产值超千亿的优势产业集群或基地。 ——推动产业布局与城镇空间协调互动。充分考虑产业与城区之间互动关系,推进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要求,合理配置产业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把各类园区纳入城镇统一规划,精心谋划和组织各类园区开发建设,促进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生态建设有机衔接,逐步发展成为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新区。提升县域重点开发区功能,加强小城镇建设与园区布局的统筹,合理布局建设产业发展基地,促进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引导人口向城镇集聚。逐步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为主、外围以城市郊区农业为主,构建“三二一”产业合理分布的新格局。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着力推进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健全农技综合服务体系,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完善农业种粮补贴制度。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鼓励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公司,支持发展“土地托管”合作社。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大宗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和交通便利地区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以城市便民菜市场(菜店)、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存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扩大农批对接、农超对接范围,培育新型流通业态。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 第四节 提升城镇创新能力 发挥城镇创新载体作用,依托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优势,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推进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创新支撑体系。营造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氛围,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发挥6·18虚拟研究院推动项目、技术、资本、人才与产业有效对接的平台作用。建设创新基地,集聚创新人才,培育创新集群,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发展创新公共平台和风险投资机构,推进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普通高等学校要加快培养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要通过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多种形式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发挥当地职业院校资源优势,加强学历教育及各类职业培训,提升城镇从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岗位适应性和技术技能水平。 第五节 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 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强和完善就业服务,形成鼓励和支持创业新机制,促进社会就业。 ——建立健全扶持创业机制。充分利用城市规模经济产生的专业化分工效应,放宽政府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创业活力。运用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着力促进社会就业。加强劳动就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合理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鼓励其到中小城市、城镇基层一线创业就业。 |
相关阅读:
- [ 06-17]除福州市区厦门平潭外 福建将放开城镇落户限制
- [ 06-16]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明确六大任务
- [ 06-11]南安城镇化探索产城互动模式
- [ 05-04]邵武成为第5个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
- [ 04-30]“以人为本”的泉州城镇化
- [ 04-16]晋江成为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试点
- [ 04-16]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晋江将如何领跑
- [ 03-04]福建: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镇保护调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