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宁化县作出发展客家小吃的部署。截至今年5月底,在省内、江西、浙江、广东等地,小吃店开业1771家,年均产值5.1亿元 客家小吃的“宁化路” 东南网6月26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亮 通讯员 刘才恒) 时下,走进客家祖地宁化,随处可见客家小吃的门店,兜汤、烧卖的香味不时钻入鼻中。 客家小吃,源自中原一带汉族先民饮食习俗,有1000多年历史。如今,在宁化,已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富民产业。 据宁化客家小吃办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除本省外,客家小吃已发展至江西、浙江、广东等周边省城;小吃店开业1771家,其中县外有1150多家,年均产值5.1亿元。 “客家热”带动小吃产业 宁化是客家祖地,也是人口和农业大县。 从1995年开始,该县已举办了19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万人次的海内外客属乡亲回乡祭祖。 如何利用客家祖地和人口大县优势?2012年2月,宁化县委、县政府作出发展客家小吃的部署,并成立小吃办。 小吃办成立后,头件事就是抓免费培训,在三明工贸学校建立宁化客家小吃培训基地。从创业指导、服务礼仪、小吃制作等方面对创业人员进行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学员获得由国家人社部门颁发的中式烹饪初级证书。截至今年5月底,共培训85期,培训学员4807人。县里计划从2012年开始至2016年,组织培训1万人。 与此同时,开展品牌认定,提升品牌知名度。去年9月,宁化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宁化客家小吃集体商标。为解决创业人员的资金问题,宁化县小吃办、人社局、县财政局等单位联合县信用联社对有贷款需求的创业人员提供5万-8万元的两年贴息贷款。 宁化还打出组合拳,提升客家小吃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参加中华精品小吃展销活动;在第九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上设立展位;邀请央视《远方的家》栏目组拍摄客家小吃节目;举行客家小吃品尝会等。 “客家美食的兴起,本质上还是客家文化的辐射力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三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客家联谊会副秘书长廖允武告诉记者,客家美食是让大家了解客家文化的一个好窗口。 今年10月,宁化将举办第七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我们将利用这一契机,举办客家小吃节,向海峡两岸客家人推介客家小吃。”县小吃办常务副主任刘亮松说。 5年争取发展1万家店 今年6月,宁化县客家小吃办收到中国烹饪协会关于烧卖、米包子等15个宁化客家小吃“中华名小吃”认定证书。这是宁化客家小吃拿到的又一张烫金名片。 如今,客家小吃在本省、江西、浙江、广东等地多了起来。 来自宁化泉上镇的危启明去年在苏州开了两家客家小吃店,主要经营烧卖、兜汤、勺子粉等小吃。“客家小吃好吃不贵,现在生意还不错,每家店一年挣十来万元不成问题。” 今年,危启明还将小吃店开到四川绵阳市。5月底,新店开张。 走出去的同时,县里在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城打造客家小吃一条街。县里出台贷款扶持、财政扶持、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如对符合劳动密集型企业规定的,由县人社局给予提供额度不超过200万元、时间不超过2年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扶持贴息贷款等。 目前已入驻客家美食文化城的华客源美食店负责人马必敬,是宁化客家小吃第68期培训班学员。今年4月底,他的客家小吃店开张,总面积有500多平方米,月营业额达10万多元。 用5年,从抓好普通店开始,争取在10个以上的城市发展1万家店,再用5年左右发展到3万家店,从业人数达6万人以上,这是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定的目标。 刘亮松介绍,下一步县里将成立原料配送中心,使在外地做出的客家小吃同样具有“宁化味”。此外,县里还计划在福州、厦门等小吃业主从业人员多的地方,建设培训的分点,让更多想从事客家小吃的人员得到培训。 (栏目主持:陈尹荔) |
相关阅读:
- [ 05-26]第七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10月举办
- [ 05-02]客家通网开通特产地图
- [ 12-16]2014年福建省将建设10个项目 保护客家生态文化
- [ 11-08]打造永不落幕的林博会
- [ 11-07]林博会:客家小吃展示红红火火
- [ 09-13]清流东坑村:久远的客家文化长廊
- [ 06-29]宁化“客家牌”打出生产力
- [ 06-27]客家“婆婆纳”:搓麻绳的旧工具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