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建经济 > 正文

宁德赤溪农民,老田头中尝到新甜头

2014-06-27 09:16:57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收获。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农民在现代农业的冲击下,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观念得到根本转变,收入稳步增长——

赤溪农民,老田头中尝到新甜头

千亩农业示范园大棚内,附近的村民变身产业工人,正在种植铁皮石斛。

东南网6月2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见闻 程枝文 王国萍 通讯员 颜凑 李加进文/图)

阅读提示:传统种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也常遇市场风险,农业收入时好时坏,很不稳定。近年来,宁德蕉城区赤溪镇广大农民在现代农业的冲击下,小农观念得到根本转变。他们玩起入股、合作经营,学起现代种植技术,收入稳步增长。

2008年夏,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大片农田里的甘蔗长势喜人,再有一个月就要成熟了,慕名而来的经销商看过后,个个喜上眉梢,毫不犹豫地下了定金。可是一个月后,当这些经销商再次到来时,他们宁愿放弃数额不低的定金,也没有买下一根甘蔗,上千亩的甘蔗烂在地里。

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原来,种植户拿到定金后,贪图小便宜舍不得投入成本,没有再管理田间的甘蔗,等到成熟时,甘蔗又瘪又小,完全不如往年的品质。

赤溪镇地处蕉城区东北部,距市区55公里,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耕地面积达2.6万亩,非常适合农业发展。一直以来,赤溪甘蔗以个头大、水分足、品质优而远近闻名,很抢手,价格好。这次甘蔗的大量滞销,说明群众没有市场观念,贪小便宜的思想较严重,就要到手的买卖落空了。

2012年,蕉城区委、区政府决定在赤溪发展现代农业,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赤溪的现代农业发展喜人。规划建设面积5000亩的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已完成1100亩。省市县三级财政投入2300多万元,建设水利、路网、绿化、电力、气象等基础配套设施。示范园引进企业15家。入园的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只需要承担标准化大棚的建设成本,并且该费用先由政府前期垫付,5年内免息还清即可。

在现代农业的冲击下,小农观念得到根本转变。蕉城区赤溪镇村民玩起入股、合作经营,学起现代种植技术,收入稳步增长,过上了宽裕幸福的日子。

县农业局技术人员正在为种植户传授种植技术。

乡镇干部跑遍田间地头,走村入户,甚至睡在群众家里做群众思想工作。土地流转难得到根本转变

在赤溪,许多农产品靠自然赋予的优质条件获得好品质,但也像甘蔗一样给群众带来的好处并不大。主要原因是农民小农意识作祟,缺乏科学种植,没有市场观念,对农业生产和销售顺其自然,靠天吃饭。于是,长期以来,赤溪农业的发展优势没有凸显,农民的收入时好时坏,日子过得也不安稳。不少人纷纷外出务工,寻求新的致富机会。“因为青壮年大部分在外面打拼,赤溪镇从事耕作的村民还达不到总人口的30%,将近一半的土地被荒废。”赤溪镇党委书记黄海峰说,“大量优良的土地资源就这样被浪费了。”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集中连片的土地。由于旧观念没有被破除,不少农民宁愿土地抛荒,也不愿意把土地流转。他们的顾虑一是担心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万一有变数,会成为失地农民;二是将来在城里万一无事可做,而回乡又无地可种;三是土地流转后,生活成本会上升。

“土地流转涉及千家万户,群众刚开始不理解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做思想工作。”在赤溪镇土地流转过程中,副镇长杨光辉的感触很深,“为打消群众的疑虑,我们成立了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组,以片区为单位,负责土地分户测量、入户宣传,并对成功流转的土地发放土地确权书。”

“土地流转那几个月,我们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群众去劳作了,我们就跑到田间地头;白天找不到人,晚上就蹲在对方家门口等;经常和群众聊到夜间10点以后。两个月下来,我的体重掉了十几斤。不过看到付出有了收获,辛苦也是值得的。”杨光辉说。

去年初,示范园一期项目土地流转进入关键时期,由于有一户村民的半亩地始终不肯流转,以至于影响到整个项目进程。“这位村民还躲了起来,电话也不接。实在没有办法,我就托人传话,每天一下班就跑到对方家门口等。3天后对方终于出现了。我跟他讲现代农业的好处,一直谈到夜间一点多,后来干脆睡他家里。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我睁着‘熊猫眼’继续努力,最后对方终于同意流转了。”杨光辉说。

同时,赤溪还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让农民有了自主选择权。一是土地使用权等面积置换,针对少数村民有自给自足的要求,在园区内划出一部分土地分给打算继续耕作的农民;二是统一出租,由政府对成功流转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后,统一对外招商,让农民收取租金;三是股份合作制,即由农民入股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统一向政府流转土地的方式,进行农业规模化发展。

62岁的阳谷村村民傅明森,过去不同意流转自家的2亩地,但在乡镇干部轮番做思想工作后,勉强同意。“村里很多农民外出务工,大伙没时间种地,成片的土地抛荒在那里,看了让人心疼。我虽然不舍得把土地流转出去,但在集体利益面前,我不能这么自私。”傅明森说。

不过,让傅明森真正想通的是在土地流转后所收到的好处。过去从事传统种植,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亩地从来没有闲过,上半年种水稻,下半年种西瓜,但一年下来扒拉不出几个钱。土地流转后,他和几位村民联合从示范园中流转了一块36亩的土地,开始培育红豆杉苗木。他说:“碰到任何问题,都能免费寻求专家的技术支持,预计今年个人纯收入可达3万元,这是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

种植户的丝瓜长得又长又大。

没入合作社的农民看到合作社社员收入增加,还以为他们是受村干部的特殊照顾。后来,他们知道,这是社员们生产和经营理念转变得来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各类合作社

40岁李新团,从小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多年。2006年回村后,因为带动不少村民种植甘蔗致富,还当了两届村干部。2008年那场甘蔗滞销后,他和几个村民一起,成立了甘蔗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以土地或者资金入股,共同发展现代农业,所有收支公开透明,年底按股份分红。

合作社成员统一买肥料、农药,统一种植、管理,统一包装、销售。因为管理得当,甘蔗的品质很好,当年就创立了合作社的甘蔗品牌,不但销路打开了,价格也跟着提了上去。

“其他村民看到我们的收入比他们高许多,特别不解,私底下还说是靠村干部的特殊关照。”李新团告诉记者,后来接触多了,村民才慢慢真正了解合作社的好处,现在合作社的成员已经达到160多名。

伴随土地流转,合作社的发展条件更好了。合作社朝着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家合作经营,各项管理越来越规范,成员的收入也更加稳定了。因此,合作社得到较快的发展,目前,镇上出现了8家合作社,且吸引力增强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各类合作社,用服务去赢得市场。

赤溪镇宁顺花生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江通光告诉记者,2009年,他的合作社成立时只有20名成员,现在已达102名。他说,2012年,他听说镇里要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他和合作社成员不但第一时间把自家的土地流转了,还积极去做亲戚朋友的思想工作。“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我们合作社成功地在示范园区流转到120亩土地。一年下来,同样的土地面积,花生的产量比往年提高10%,而生产成本只有原来的80%。”

昔日的抛荒地,成了农业示范园。农民掌握了新技术,他们会让南瓜藤“结”出黄瓜来

6月18日,赤溪镇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记者来到黄瓜种植大棚,棚内温度比外面高出10摄氏度,刚进去,记者手心就出了汗。

与普通黄瓜藤不同,这里的瓜藤足有一人高,叶子如同成年人的手掌。“长的虽然是黄瓜,而瓜藤却是根系更加发达的南瓜藤,这就是嫁接技术。”赤溪镇人大主席团主席陈斌告诉记者,过去村民种的黄瓜产量不高,且容易生病。自从去年采用了嫁接种植技术后,起了变化。“平均1亩土地就能收获了五六千公斤黄瓜,扣除采摘、运输成本,利润是原来的1.5倍。”

如今,赤溪农民学技术的氛围越来越浓。他们成立了农民田间学校,与省科技厅、省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等建立技术合作关系。这些科研院校的专家不定期地下来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我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园区就能找到工作,收入还不低呢。”在一个蔬菜大棚里,赤溪镇禅地村村民黄永春高兴地对记者说,他今年50岁,为供养两个孩子上学,过去一直在安徽等地当泥水工,经常是在烈日下,扛一两百斤的重物,有时累得一连几天吃不下饭。“现在年纪大了,我干不了重活,去年听说农业示范园缺人,就回来当了园区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一天下来有130元收入,吃住都在自己家,去年一年就存下3万多元。”黄永春说。

不少农民转身就变成产业工人。他们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土地租金和工资的双重收入。采访中,尝到甜头的田头农民,纷纷表示支持高优农业示范园,并希望二期、三期项目也能陆续跟进,让他们致富的步伐迈得更快些。

苦瓜、甘蓝、玉米、西红柿……在连片的土地上开花结果,绿油油地延伸到山边,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长满茅草的抛荒农田?

记者点评

转变观念,发展现代农业

过去,很多村民宁可土地荒着,也不愿意流转出来;对农业合作社也是持着怀疑、观望态度,甚至由于缺乏市场意识,让上千亩的甘蔗白白烂在了地上。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

“守着肥沃的土地,过着贫穷的生活。”这是赤溪群众对自己过往生活的概括。村民们说,他们世代生长于此,他们和父辈们也并非不勤劳,却仅能自给自足,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周边一些乡镇。尽管这里许多农产品很有名,却没有改变他们的命运。

如今,积聚的优势发挥出来,许多群众尝到了甜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观念转变了。村民们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政府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让农民直接感受现代农业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从而,农民自动摒弃了小农意识,不再听天由命。

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首先要用先进的观念武装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