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连城培田:一个村庄的血脉传承

2014-07-02 09:10:54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幽深小巷

东南网7月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林智岚 林丽明 通讯员 黄水林 文/图)

连城培田,一个有着800年历史的古村落,这个有着“客家建筑瑰宝”美誉的小村庄近年来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声名鹊起。

三面环山,一条清溪,玉带般蜿蜒环绕村庄而过。千米古街两侧保存着30余幢“九厅十八井”形式的高堂华屋、21座宗祠、6个书院、5个庵庙、2座圣赐跨街牌坊,组成了约7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被誉为“客家庄园”、“民间故宫”。

漫步千米古街,安逸闲适的乡村让浮躁的内心沉静下来。

拂去蒙尘 熠熠生辉

70岁的吴美熙老人,曾是培田村的小学校长,被誉为“一部活的百科全书”。

培田声名远扬,是从1987年吴美熙为南山书院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始的。时至今日,培田村已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十大最美村镇等国家级品牌。

村头入口处有一座进士牌坊,上书“恩荣”,这是清朝光绪皇帝赐给他身边的蓝翎四品护卫吴拔祯。村尾还有一座是为富商吴昌同所立的牌坊。这两座牌坊,在文革中曾被推倒。2000年7月,吴美熙开始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寻找牌坊的残片。水沟、猪舍、涵洞……当他听村民说起,水电站下水道的盖板是用牌坊拆下来的石条,便一个人爬进了漆黑的下水道。下水道窄小,底部都是淤泥,吴美熙把麻布袋铺在身下,身体呈大字形仰躺,嘴里叼着手电筒,腾出双手一寸一寸地摸着盖板,一摸到刻有文字的,立即做记号。村里村外,吴美熙找到了两座牌坊70%的主体。但是最重要的诰封石板一直没有下落。后来,一位村妇找到他,说自家灶前的石块上有刻字,吴美熙喜出望外,马上前往察看,果然这正是他寻觅了许久的宝贝。当年10月,两座牌坊在原处重新矗立起来。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珍贵的文物。”吴美熙对脚下的土地饱含深情。

吴美熙、吴来星等29位老人,自发成立“培田古村落保护开发研究会”。他们不计报酬,不辞辛苦,为古民居的保护四处奔走。这个藏在深山、尘封多年的小山村拂去了蒙尘,熠熠生辉地出现在世人面前,老人们也赢得了村民们的敬重。“培田能有今天,老人们是大功臣。”培田村支书吴清熙说。

挂满箩筐的古民居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

走进村中,一座座风格各异的古民居展现在眼前。高高的灰褐色风火墙,飞檐翘角的威严门楼,或是花鸟虫鱼,或是历史故事,或是工笔写意的木刻窗雕,寄寓理想追求、向往美好生活的石联壁画,深深庭院,幽幽小巷,畦畦稻田,古井老房……一切都是那么古朴安详,那么清新俊逸。

每一幢古民居,都是艺术的结晶;每一幢古民居,都有一个悠远的故事,诉说着培田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村内建筑,如大夫第、进士第、都阃府、官厅、衍庆堂等,多为九厅十八井的格局。古屋厅堂内高大宽阔,纵主横次,厅厢配套、主体附房分离,采光通风排水卫生设施科学,墙体以砖木相互结构,利于防震防潮。

“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田”,“门外有山堪架笔,庭中无处不堆书”……一方方楹联匾额、一处处华美雕饰,无不洋溢着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

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一直以来是培田的传统。据族谱记载,培田第一所学堂叫“石头丘草堂”,创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明代兵部尚书裴应章曾为草堂题联:“距汀城郭岁百里,入孔门墙第一家。”清中期以后,南山书院替代石头丘草堂成为家族书院。当时培田吴氏先人“到处延访名师,教诲诸子画”,一时蔚成风气。书院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创办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止,共140年,据统计,由此步入仕途的国学生、贡生、秀才、举人、武进士等有120多人。

如今,培田书画之风犹存。每天,74岁的吴瑞生都要去古街上的农民书画社写字画画,书画社有12位成员,最大的已有90岁。

客家民居九厅十八井代表——继述堂

复兴传统 活态传承

为更好地保护培田古村落,宣和乡先后委托陕西古建筑研究所等单位编制保护总体规划和大夫第等7处重点建筑保护维修设计方案,按照“修旧如旧、修古如古”的要求,对古建筑开展抢救性保护。而在古村河源溪对岸建起了新村,一栋栋整齐的小洋房,与古民居相得益彰。

2011年,培田成立客家社区大学,这是由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等单位联合当地政府共同举办的公益组织。社区大学面向村民开设生产生活技能、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社团组织训练等课程,不用交学费,没有固定教室,志愿者负责教学,有时还请来专家或专业教师上课,运作资金主要来自社会捐助。

社区大学先从丰富妇女的文艺生活着手,从河南请来有“中原鼓王”之称的衡生喜老师,带出了二十多人的妇女腰鼓队。34岁的吴振秀刚刚从古戏台参加表演腰鼓归来。她告诉记者,2011年3月8日,腰鼓队首次在衍庆堂亮相,来看表演的村民挤得满满的。“现在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打打腰鼓,跳跳广场舞,日子过得很开心。”

从前年开始,在社区大学的倡导下,培田恢复举办传统独具特色的春耕节。在喜庆与欢乐的气氛中,村民和游客一起参与参加犁田、插秧、抓鱼等农事比赛,体验传统的生态农耕方式,重拾对土地和自然的尊重。

“应该重视传统古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村民的生活、节日民俗、民间信仰等,保留着原生态的韵味,只有留住一个‘活着’的村庄,才能真正带动乡土文化的复兴。”连城文体广新局局长朱金生说。

落日余晖下的村庄,显得宁静而从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诗句所描述的乡村田园生活的安逸闲适,弥漫在培田小山村中。

“如果要读懂培田的文化内涵,那就不能走马观花,而是安心住下,静心走访,细细品味。”宣和乡党委书记邱毅说,“静客慢游,是培田未来旅游发展方向。”

南山书院

走出乡愁,复兴乡土文明

□林丽明

“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乡愁,成为这个时代的“集体情感”。而作为中国十大最美村镇的培田,似乎成了一个化解乡愁的神话。

培田的价值,不仅在其至今仍保留完好的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还在其先祖“饥能壮志寒能壮气志气不凡定多安泰,耕可养身读可养心身心无恙自获康宁”的耕读文化中。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丽眼中,这个建筑风貌保存良好的山村不但是一座活的农耕文明的宝库,更印证着中国民间教育曾有过的辉煌。当年,这里既有以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为核心的传统仕子教育,也衍生出以培训生产技能、生活礼仪为任务的乡土教育,两者相互交汇、融通,构成了明清时期培田独特的人文图景,也带给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深远的启示。

培田历史上有过十八个书院、私塾和学堂。最繁荣的时候,有“三家一店铺,一人一丈街,十户一书院”的辉煌。这里不仅有传承儒家文化的南山书院,也有传习农耕技术的“锄经别墅”,还有进行女子教育、“可谈风月”的“容膝居”,甚至还有专事收养遗弃女童的“拯婴社”。

“容膝居”与“锄经别墅”等民办学校的存在令人想到,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流教育”之外,明清时期的中国乡村还存在着另一种更为生动活泼的乡土教育。

令人担忧的是,由于年轻人纷纷外出,生源不断减少。2010年,村里的培田小学只有3个年级,共25个学生,4位老师,面临着被撤并、关闭的命运。

“一所所乡村学校相继关闭,随之被切断的是一个个村庄的历史传统与人文血脉。一旦失去了与村落建筑相依存的独特的人文生态,将只剩下一个没有灵魂与血肉的躯壳,成为供人‘到此一游’的古董。”有感于严峻现实,王丽在媒体上大声疾呼。

出于对乡村文化教育的热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与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等机构一道,将培田村作为一个教育基地,共同进行以学校为载体、传承中国千年农耕文明的“抢救遗产”的探索。

2013年5月,连城县教育局决定从2013年9月开始恢复培田小学为完小。8月,培田村民成立培田村教育促进会,开展了报名动员、学校环境整理等工作。8月31日,学校招生报名,招到小学生76名,幼儿班学生40名,全校学生从23名跃升到1 16名。12月,培田小学通过省达标学校验收。2014年2月,培田小学校委会和校董会成立,并开设了乡土音乐课程和手工课程。

在“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客家社区大学负责人邱建生等倡议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社区大学志愿者为孩子们开展夏令营活动、恢复传统春耕节、开办老人公益食堂等,为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走在千米古街上,当袅袅炊烟升起,回家的孩童一路追逐嬉戏,绽放的笑脸在夕阳下格外动人,我们仿佛看到古村美好而生动的未来;月下的荷塘,朦胧婉约,闪烁的萤火虫不时在眼前飞舞。此情此景,让人沉醉:“诗意地栖居”,也不过如此了吧。

曾两度到培田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认为,对于幸存的培田古村,人们的担忧一是被过度商业化的旅游所改造,二是如何构建农村内在的文明生长机制。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动,从乡恋、乡愁走向乡建。

复兴乡土文明,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之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