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演绎—制茶工序表演 吴心正 摄 东南网7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辉 金文莲) 核心提示:6月22日,大运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其实,一条可与古代丝绸之路媲美的重要国际商道也日益引人瞩目,它就是17至19世纪由武夷山至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万里茶道。这条曾经的国际贸易通道,不仅带动了沿途200多个城市的发展,更承载了因茶而起、因茶而兴、因茶而融的友谊。 前不久,省文物局与武夷山市政府邀请万里茶道沿线的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8省区文物专家,聚集武夷山,就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调研和座谈。同时,将于11月中旬在武夷山市举办的第三届万里茶道中蒙俄市长峰会也在筹备之中。万里茶道酝酿申遗,正处于现在进行时。 一个线性文化遗产的新价值 申报文化遗产,一个重要环节是对申报对象文化价值的挖掘和整理。 文化线路遗产是近年来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提出的新概念。“文化线路的概念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申报文化遗产有着重要启示。万里茶道作为一个文化线路遗产,与大运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性质是相似的。”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总规划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共享遗产委员会专家委员丁援对万里茶道的线性文化价值深有感触。 中国古代有几条商贸通道,各有特色。汉唐丝绸之路,行走的是茫茫的戈壁沙漠;云贵高原的茶马古道,铺设的是纵横交错的荒原沟壑;以东海沿海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行走的是一望无际的辽阔海洋。 万里茶道,则是群山、水路、高原和戈壁沙漠的全面体验与呈现。一支支扁担、一艘艘竹筏木船、一部部独轮板车、一匹匹骡马、一串串驼队,是商旅在万里茶道上不停变换的运输工具,也让这条万里茶道成为最具震撼力的旅程。 “万里茶道的历史是中国农业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武汉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办公室主任唐惠虎进一步阐释道,“万里茶道为中俄两国在茶叶生产、栽培、运输、储存、交易以及金融服务、外事、侨民居住等领域内,提供了一种已经消失的茶文化传输历史的特殊见证,是对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农业文明遗址。” 文化价值研究挖掘之外,还有更多的建言献策。 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说,万里茶道文化遗产涉及面非常广,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建议各省半年内拿出万里茶道上的文化遗产节点城市和遗产名单,认定并分类。 武夷学院教授刘勤晋更关注文化内涵的研究。他建议组织学者、专家等进行万里茶道课题研究,收集物证、整理资料。同时,政府应对这些历史遗产及时保护。 王风竹建议八省区联合委托由国家文物局推荐的顶级规划团队,编定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文本,适时联合出台保护措施,为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依据;参照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模式,共商中、蒙、俄三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事宜。 作为一项实质性的推进举措,今年3月,茶芽新绽之季,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导发起的万里茶道协作体在京成立,目的是依托万里茶道文化遗产,整合多方资源、促进沿线城市间文化、旅游、商贸交流与合作,为这条历史上的世纪动脉增光添彩。 “万里茶道的精神核心是和平、友好、开放和包容,在中华民族正迎来伟大复兴、国家倾力扶持文化产业、全面构建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万里茶道的显在功能和巨大价值需要一个更高更大的平台去发挥和实现。”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万里茶道协作体执行主席郭杰说。
因晋商贩茶而兴的下梅村邹氏家祠 吴心正 摄 一个茶路起点的因应之策 曾经创造国际商业传奇的万里茶道,虽然沉寂了一个世纪,但它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所折射出的人类文明之光,依旧璀璨。作为万里茶道的起点城市,武夷山市正借助万里茶道酝酿申遗,加快走向世界重现辉煌的步伐。 以茶和旅游为主要产业的武夷山市,将于11月中旬迎来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这是一个历史机遇。 武夷山市长徐春晖说,武夷山市将以茶为媒,串联茶道沿线中蒙俄三国200多个城市和地区,共同推动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响万里茶道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城市。 据武夷山市文体新局局长林建江介绍,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武夷山市已对与万里茶道有关的文物古迹进行了初步摸底。组织人员沿茶道寻访,通过征集、复制等多种方式收集历史遗存。目前,已发现三条古水路、三大古码头、三条古驿道为万里茶道运载商贸物资的重要通道和物证。如在下梅村,至今还留存着能够见证万里茶道起点的30多栋清代建筑、水路当溪、景隆号古码头等历史遗存。“这些留存在武夷山各个角落的历史遗存,就是历史与现今对话的证明。”武夷山市万里茶路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史研究员邹全荣说。 清代的下梅村是武夷山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夏日炎炎,下梅村正在为中蒙俄市长峰会而忙碌着。 下梅村村口,一座大石碑伫立,上刻“晋商万里茶路起点”八个大字。以下梅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为载体的一批万里茶道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包括修复下梅现有镇国庙、邹氏家祠、大夫第等历史人文遗存、实物遗址;根据晋商清代在下梅设立的茶库、茶坊,在水路梅溪开辟茶埠等历史场景,以及建设“中蒙俄万里茶道起点”纪念碑雕塑和民间斗茶广场,重修当年运茶的景隆号码头,建设与万里茶道主题相关的展览馆等。 据悉,今年中蒙俄市长峰会期间,拟举办万里茶道(武夷山)城市标志雕塑揭幕仪式、万里茶道城市文化旅游风貌展示、万里茶道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会、万里茶道沿线城市高峰论坛、万里茶道国际联盟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等活动,以期打响万里茶道品牌。 武夷茶已开始接续历史上的繁荣。茶业是武夷山市重要的富民产业,涉茶人员达6万余人,去年茶业总产值超15亿元,仅天心村茶农户均收入就超过50万元。 一条日渐成型的茶旅之路 武夷山拥有良好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遗存,是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但武夷学院旅游系教授周作明仍对这个城市抱有一些遗憾:“武夷山市以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城市为发展目标,但是多年来没有找到一个具体的发展路径和撬动发展的契机与支点。” 一种文化现象可直接导致一种旅游资源的生成,而旅游资源又可带动茶文化的发展。三者的结合点,就是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的“道”包括道路、文化两个含义。万里茶道不仅仅是中西方商贸的一条通道,更是一条中西方文化与文明的交流通道。 周作明建议,争取将武夷山作为中蒙俄市长峰会永久性会址,吸引中蒙俄城市市长和茶商茶客万人云集,带动武夷山与中蒙俄万里茶道城市的茶业贸易、茶休闲养生和茶文化的交流。 武夷山市以茶旅为主,在全力打造万里茶道品牌的同时,茶旅依托这个品牌如何发展得更好? 2013年,占地7.8万平方米的中华武夷茶博园开园,同时建成第一个数字化的茶文化旅游体验中心,集中展示武夷茶的历史、传说和制作工艺。现场的武夷茶魂、岩茶史话、大红袍广场、茶艺展示中心等,吸引着国内外游人前来充分领略武夷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诱人的岩骨花香。 京福高铁福州至武夷山段预计年底或明年初开通,客源有望出现井喷式增长。武夷山市计划重点打造3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根据景区不同季节所呈现的自然、人文条件,开辟茶文化专线旅游,推出“森林人家”寻茶之旅,组织游客到武夷山著名茶叶生产基地进行绿色漫游,参加采茶、制茶活动,与村民一道唱茶歌、跳茶舞,体验茶人之乐,还将在武夷山度假区、茶博园、大红袍、星村镇等主要旅游线路设茶艺馆、茶文化展示厅、名茶展销点。 “茶文化游正逐渐成为武夷山旅游的新亮点。”武夷山市旅游局局长王文谦说。 文化造势的政府作为 □金文莲 刘辉 文化品牌所带来的效益不可估量。一个地方、一个国家,一个文化品牌的打造,离不开政府的作为。 丝绸之路就是在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个国家政府的联合申报和努力下,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申遗成功,将惠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30亿人口,这一文化品牌的空间和影响力可想而知。 中华文化所承载的历史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教化价值,越来越被认可。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每一个地方都有那个时代、那个区域的文化,而将这些文化转化为当下的生产力,百姓的努力很重要,各级政府的推动更重要。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文化底蕴厚重,文化遗产众多,有朱子理学文化、茶文化、闽越文化、船棺文化、宗教文化等,但至今打出品牌的只有茶文化。 在茶文化的推广上,武夷山市走出了自己的路径。以“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的茶旅整合营销,由政府牵头为主导,企业参与,将茶和旅游一同向外推介。短短的几年内,大红袍风靡全国,武夷山成为全国唯一的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被评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武夷山市又推出了“印象大红袍”,使茶文化品牌有了更高的含金量。武夷山的茶农因此受益颇丰,茶叶被当地农民誉为“能生钱的树叶”。 记者曾多次随当地政府外出营销,推广茶文化品牌,印象最深的是北京马连道茶城负责人的一席话——“政府出面给人信任感,品牌的含金量更高,更容易打开市场”。 万里茶道这条商贸道路,是晋商崛起的重要支撑。在全国各沿线城市试图炒热这条国际黄金商道的今天,武夷山作为万里茶道起点城市,政府主动作为,积极对接,承办第三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目的就是打响万里茶道这个文化品牌,从而在各沿线城市的造势中不缺位,实现文化传承、经济合作、共赢发展。 现下,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武夷山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城市,酝酿万里茶道联合申遗,政府可借势提升城市的开放度,推动武夷山走向世界,推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从而达到开辟一条国际观光旅游线路、赢得一批友好交流合作城市的目的。同时,打通武夷茶走出国门的新通道,促进茶农增收。 如果武夷山在此轮的造势中缺位,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品牌,还有可能成为茶道线上的一个盲点。鉴于此,武夷山市政府对这一文化品牌的造势,显得必要而迫切。 我们期待着这一文化品牌的造势,能为武夷山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
相关阅读:
- [ 05-19]海上丝绸之路市长(高峰)论坛举行 福州等为“海丝之路”申遗
- [ 05-14]福州系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 已入申遗预备名单
- [ 05-14]我省拟打造闽台宗祠文化工程 学者建议将福建祠堂打包申遗
- [ 05-09]中国九城市“海丝”申遗 福州显千年国际商港地位
- [ 04-30]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申遗成功 努力10多年
- [ 11-11]闽浙七县共商加快木拱廊桥申遗
- [ 06-21]“侨批档案”成功申遗 闽实现世界遗产“大满贯”
- [ 06-07]漳州头盔工艺望“申遗” 一顶头盔仅售250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