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传道,三尺讲台育英才 潘懋元先生15岁开始从教,至今已79年,执教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其中担任过小学校长、中学教务主任、大学教务处长、大学副校长。他倾其一生奉献给学生,为中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潘懋元先生曾深情地说:“我一生最为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潘懋元先生在教学一线经过长期的摸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 潘懋元先生在多年的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了一套适合研究生培养的“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法。 潘懋元先生完成一门课程通常需要完成系列环节:首先是总体组织课程,对本门课程作必要的准备和说明,包括修订讲义,拟定讨论话题,说明本门课程的目的、意义和争论之处,并为大家推荐必要的参考书。二是从本门课程中选取几个基础话题进行深入讲解。三是在经过一轮的课程教学后,大家从潘懋元先生提供的话题中选取某个话题进行一个月的自由学习、研究,潘懋元先生也会随时提供必要的咨询。四是每位博士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讲课和答辩,其他博士生展开讨论,每位博士生的报告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潘懋元先生会就每个学生的讲课内容和教学能力进行全面恰当的点评。潘懋元先生非常重视学生课程汇报和点评环节。一次,某位博士生汇报结束,潘懋元先生发现该同学的报告中同一个项目的数据反复出现三次,前后却不一致。于是该同学把三组数据重新核对,才发现自己的疏忽。潘懋元先生还有意先让在座的博士生们先找出这个问题,结果在场的十余名博士生无一发现此问题,大家对潘懋元先生的严谨仔细无不惊讶,充满钦佩。另外,潘懋元先生对每位博士生的报告都会进行现场录像,汇报结束后刻录光盘发到每个人手中,潘懋元先生要求每人换位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潘懋元先生认为,大家在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自己反复观看录像才能察觉、自我改进。 最后是批改作业和评定成绩。每学期结束,先生通常需要花费近3、4个月的时间完成课程作业的批改。以2013学年秋季学期为例,潘懋元先生同时为两个博士生班讲授《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课程,其中Ph.D班每人需提交5篇论文,共15名学生;Ed.D班需提交2篇论文,共10名学生。每篇论文以5000字为计,潘懋元先生完成该学期作业批改需阅读近50万字,而事实上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会超过5000字,有的甚至多达上万字。潘懋元先生在阅读论文时并非走马观花,而是对每篇论文逐一进行评阅,包括文章的总体思路、逻辑框架、研究方法、立论观点以及文字表达等各方面。此外,潘懋元先生还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点和潜力,对论文的精辟见解和创新点给予肯定,对论文中不足之处也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 潘懋元先生“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是对研究生培养的教与学的关系最好的诠释: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相互问难质疑。体现出中国传统书院中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乐教学生好学的学术氛围。“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获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主持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在引导学生成才的过程中,潘懋元先生除了重视学生课程学习外,还强调博士生的学术活动、论文写作和思想修养。在一定意义上,他认为对于博士生而言,学术活动比课程学习更重要。为此,他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让学生在其中深受熏陶。潘懋元先生积极鼓励学生在学术例会上做学术报告和参加学术讨论,还支持他们在校内开讲座。同时,与校外学术组织联系,让学生撰写有—定质量的论文去参加校外学术会议。学生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了学术思想,扩大了学术视野。潘懋元先生不仅要求博士生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还要使其成为未来学术带头人,要求具备组织、领导集体学术研究的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中,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入学,先生的第一次报告,总是要提及韩愈的《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他不断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鼓励学生在学术上展开讨论,允许学生与导师有不同的意见,提倡学术沟通,提倡学术平等。 一直以来,潘懋元先生和他的研究生们保持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设了一种课外学习制度——周末学术沙龙。每周六的晚上潘懋元先生家的学术沙龙成了研究生们的精神家园,没有课堂上的正襟危坐和刻板拘谨,大家畅所欲言,既谈学问中的人生,也谈人生中的学问,伴以满室茶香、咖啡香和各种点心,精神食粮与物质食粮双丰收,真正体现出了“自由讨论,平等对话,启迪思维,追求真理”的沙龙学术原则。在潘懋元先生的率先垂范下,其他教授也纷纷开设了学术沙龙,成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一种宝贵的学术传统。 |
相关阅读:
- [ 07-08]用爱完善孩子心灵 教书育人楷模感动福建师生
- [ 07-08]省领导会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报告团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