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贤伟 王永珍)
今年恰逢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三十周年。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三十年,国家级经开区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历史进程。去年,全国210个国家级经开区吸引外资占全国的20%,贡献的GDP占全国的1/8。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外开放的“顶梁柱”,当之无愧。
三十而立,在改革全面深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国家级经开区如何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同质竞争向差异发展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路者和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排头兵?
就此,2014国际投资论坛以“开放、创新、共赢——全球经济园区发展之路”为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项目、基础配套、营商环境
如何权重
对于国家级经开区,项目、基础配套、营商环境如何权重?专家一致认为,取决于开发区发展的不同阶段。
“招商引资是所有开发区的不变主题,是立身之本。但在开发区设立之初,‘投资者是上帝、项目是生命线’的观点,确实是根深蒂固的。”广州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陈晓华说。
可是现在,还能仍旧不管质量、不顾效益,随便引进吗?
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许红星认为,开发区要提高引资选资的质量和水平,建立高端、高质、高新的产业结构,瞄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引进真正的大项目、好项目。
“开发区的项目引进,绝不能被投资额‘捆绑’。”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杨知评说,新引进的项目,在符合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同时,还应仔细剖析,考察其是否只在开发区进行制造环节的投资,还是同步引进企业总部、研发设计等环节。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胡英杰选择了基础配套作为开发区设立之初的关键要素。
“在世界各国,完善的基础配套都是打造产业园区投资环境的基石。”德勤全球董事会执行董事洪嘉禧说,“以规划为先导,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设功能完备的产业园区。”
专家们认为,营商环境在开发区步入平稳发展期、快速转型期后,更显重要。
营商环境有哪些?高效的政府服务、充足的人才资源、开放公平的市场、优质的产业集群、完善的产业配套……都是。但在专家们眼中,良好创新环境的营造,才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作为政府,眼下更应该鼓励和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转型。
专家们表示,三大要素各有侧重,互相配合,开发区绿色低碳、创新驱动、集约节约地发展生态,就能够引领未来。
全球视野 加快转变
“国家级经开区一直以‘与国际接轨,打造国际一流的投资环境’为目标,因此与海外成熟产业园区相比,在投资环境建设中具有很多共性。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同样存在着一些差异。”洪嘉禧说,“投资环境建设的差异性,正是中国可以学习、借鉴并赶超的。”
洪嘉禧提供了两点参考。首先,投资主体多元化能够促进园区的快速发展。国外开发区和国内开发区在政府投资、市场投资的介入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园区投资往往以市场为主导。而在中国,国家级经开区大多采用了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投资方式,近年来才逐渐有一部分市场主体参与园区的建设投资。
其次,管理模式多样化提高了园区投资环境的效率。海外产业园区的管理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的“新竹模式”,以大学科研市场力量为主导的“硅谷模式”,还有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索非亚安蒂波里斯模式”。中国大多是管委会管理模式,完全可以研究采用更多不同方式管理和主导园区的发展。
如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开发区要撇开城市、独立发展显然不再可能。在陈晓华看来,如何解决好产城融合的问题,已经是摆在开发区面前的主要发展矛盾。
“以土地扩张为标志的开发区要素扩张绝不能是无止境的行为。”陈晓华说,“开发区要实现可持续存在和发展,就不应该是简单的空间扩张,而要注重人与城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以人为本、宜居宜业。”
“走产城融合的道路,开发区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就要成为先行者、引领者,推动社会转型进程不断加快。”杨知评以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加坡)合作的经验介绍说,苏州工业园区现有常住人口达百万,其中约60%为外来务工人员,人口结构时常发生大的变动。要产城一体,就要由政府提供高效精简的服务,既服务到每家企业,又服务到每个人,做到无缝隙、全覆盖。
在9月4日召开的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电视电话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商务部将引入第三方机构,推动建立开发区投资环境国家标准,帮助开发区优化投资环境,提升综合竞争能力。而这,恰恰也是国际成熟产业园区可资借鉴的经验。
洪嘉禧表示,未来,德勤希望可以从专业服务机构的视角出发,以国际化、专业化视野,参与各个国家级开发区投资环境优化工作,并通过评价,为投资者提供投资选址参考,促进国家级开发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