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9月1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何金)
在刚刚结束的南京青奥会上,安踏、361°、匹克、鸿星尔克等多家泉州鞋服品牌企业全方位出击,在冠军领奖服、赞助代表团等十多个方面占据体育营销高地。
鞋服,一个地道的传统民生产业。然而,从手工作坊到贴牌生产、从质量为先到品牌运行、从自主创新到资本运营,30多年来,泉州人几乎将鞋服产业推向一个又一个新境界,打造了一个能与外资品牌比肩的民族品牌群。
如今,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也步入调整期。面对大考,作为传统产业,泉州鞋服业再次攻坚克难,突围前行。
压力——劳动力价格上涨、融资难、产能过剩等多面夹击,挑战前所未有
驱车进入鞋服重镇——晋江市中心城区青阳、梅岭一带,路旁的广告牌逐渐增多。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广告,大部分来自当地的鞋服品牌。
在全球鞋服产业版图上,泉州的地位不容忽视。
运动鞋产量占全球30%,夹克产量占全国25%,拥有35%的国内一线男装品牌,休闲装产能占全国20%……经过多年滚动发展,泉州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鞋服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品牌基地。
和国内其他传统制造业一样,高速发展之后,近几年,泉州鞋服业迎来转型期。
伴随转型的,是不可避免的阵痛。
客观地看,鞋服业是泉州最早发展起来的民营制造业,工业产值超千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0%,是泉州第一大产业。体量如此庞大,转型尤为不易。
石狮市爱登堡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启明说,当前,劳动力价格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速,融资成本、营销成本等也逐年上升,鞋服业全行业平均利润率早已降到个位数,部分盈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开始退出。
在人口等要素红利逐年下降的同时,产能过剩开始凸显。
在晋江市经贸局副局长林永红看来,鞋服业准入门槛不高,在需求放缓的背景下,多年积累的庞大产能很难在短时期内化解,部分企业面临高库存压力,行业不得不“去产能化”。
“鞋服业转型,就是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企业按市场法则优胜劣汰,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更是转型的必经之路。”林永红说。
不过,林永红认为,这种挑战,是鞋服产业内部因素与外部环境共振的结果,可谓“成长的烦恼”——大量鞋服企业扎堆中低端、拼价格、薄利润的局面必须扭转。
鞋服产业要突围,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新的引擎。
发力——果断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集聚度,创新驱动,寻找发展新引擎
近期,服装重镇石狮发出“壮士断腕”的强音——新祥华、祥鸿、鸿泰、聚祥、鸿达等5家环保不达标或产品低端的纺织服装企业,被要求淘汰落后产能。
统计显示,去年以来,为加速鞋服产业转型升级,泉州40多家鞋服企业被列为整改和淘汰对象,先后淘汰产值数亿元的产能。
泉州市经贸委主任黄国富说,淘汰落后产能,就是向鞋服业全行业发出信号——绝不能再留恋过去的发展模式了,企业要想永续发展,必须果断地进行自主创新,构建新的盈利模式。
一批鞋服企业发力技改。
在海天科技公司,省内唯一一台自动做浆机,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近40万元,全公司的数控设备每年可节约劳动力成本1000多万元;在龙峰纺织,1000多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织机是车间主角,年产织物面料超过1亿米,每班只需安排5名员工巡查……
越来越多的鞋服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革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消失的人口红利可以从技术改造中重拾。”泉州鞋服机械龙头企业永信数控董事长林辉煌说。
张弛有度方能收放自如。泉州鞋服产业转型的另一只手,是在管理上精耕细作,向管理创新要效益。
传统的纺织鞋服生产,各道工序都是隔开的,存在占地大、库存多、效率低之弊。为破解这一难题,去年以来,361°、柒牌、七匹狼等先后引入精益管理模式。
361°公司总裁丁伍号说,在精益管理模式下,工人工资的高低取决于生产时间和质量,而非数量,极大地提升了产品品质,降低了生产成本。
同时,面对电子商务浪潮对实体店的冲击,泉州鞋服企业纷纷组建网络营销团队。据泉州电子商务协会统计,去年,泉州运动鞋服、休闲鞋、绒服棉服网上销售量分别占全国的70%、55%、68%。泉州已成为全国最大、最集中的鞋服电商供应基地,是全国四大电商产业基地之一。
曙光——行业重新洗牌,龙头企业在逆境中扭转颓势,引领全行业提升
劲霸男装发起创立夹克类首个创新研发平台——中国夹克创新研发中心,向“智造”升级,从成本竞争走向价值竞争;
卡宾推出新型门店,辟出集服饰、咖啡、音乐为一体的终端网点,产生了增强体验性、吸引消费者的效应;
利郎改革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生产成本控制在最低,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了;
著龙集团引导中小企业在产能对接、产品错位、品牌合作、营销定价、原料采购等方面建立联盟机制,整合同业、跨业优势资源;
……
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自主创新迸发出的产业正能量,正为泉州鞋服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内生动力。
“我们顶住压力主动变革,成功实现转型,上半年业绩远超市场预期。事实再次证明,安踏人从不惧怕变革,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是发布上半年业绩的当天,安踏体育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在微博上留的一段话。
让丁世忠底气十足的,是一组鲜亮的数字——营业收入41.2亿元、同比增长22.4%,纯利8.03亿元、同比增长28.3%。经过最近两年多转型升级,就在这个月,安踏率先在同行中亮出上半年成绩单,成为行业内首个营业收入转正的企业,在逆境中一举扭转颓势。
像安踏一样,上半年,361°、德尔惠、乔丹、利郎、九牧王等龙头企业逆势发力,订单金额增幅均超10%。
龙头引领,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军团紧随其后。踏上转型正途的泉州鞋服行业,正迸发出新的生机。
天伦天、圣弗莱、卡西龙等,立足专业生产优势,向户外用品、儿童用品转型,经营业绩步入良性上升轨道;爱乐、大东亚等,加强管理、提升内控,赢得国际知名企业青睐,成功跻身锐步、阿迪达斯、保利、纽巴伦等全球知名品牌供应链……
下游品牌商的成绩令人欣喜,而产业链上游的出色表现,进一步传递出行业坚冰融释的温暖信号。
以单家企业为例,浔兴股份上半年营业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10.08%;营业利润0.58亿元,同比增长28.39%;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0.53亿元,同比增长41.32%。
从整个行业来看,全市纺织业今年初以来各月增幅均高于15%,证明服装和鞋业原料需求逐步回暖。
“在一批龙头企业率先转型的带动下,泉州鞋服业全行业转型曙光已现。”泉州市市长郑新聪说。
记者手记
新常态下应有新作为
泉州鞋服产业转型升级,是我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不论是技术改造,还是精益管理,泉州鞋服业转型,走的是内生型成长之路。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老路也许就是死路。只有转变思路,及时谋变,顺应大势,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进入新常态,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要爬坡过坎,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不少业界人士认为,新常态之下,就是告别过去那种一味依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重刺激的发展模式,更多地依靠企业和市场自身的内生动力。
泉州鞋服产业转型的故事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演进,企业进入“断奶期”,一个企业,一个地方在新常态下要想有新作为,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依靠市场的力量和企业自身的转变,来解决企业发展和经济运行中的问题,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