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冕

张炯
东南网9月3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海潮 吴旭涛 树红霞 陈文波)1985年3月,曾在厦门举办过一次全国文学评论方法论研讨会。回想往事,闽籍批评家陈骏涛说: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所谓的“方法年”,就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艺研究和批评方法革新的年份,“厦门会议”是“方法年”的标志性事件,反映了当年一批中坚分子革新思潮的迫切愿望。
将近过了30年,“闽派批评”以更大规模、更高规格重聚,再论“文艺批评的变革与创新”。9月27日,在榕举行的2014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在致辞中说:这个会议不仅回顾了“闽派批评”的光荣历史,也重温了前辈们的责任感和建设性态度,希望当下能以这种负责任的建设性精神推动中国文学进一步发展。

林兴宅

陈骏涛
“闽人善论”的文化因子
“都是舒婷惹的祸”,会上有人在提起“朦胧诗”时开了这个玩笑,到场的舒婷也说自己是“来受教育”的。圈内有种说法,“闽派批评”这个词的出现,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谢冕、孙绍振等闽籍文论家挺身为遭到当头棒喝的“朦胧诗”辩护,给当代文学史留下辉煌一页。
1980年5月,谢冕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劝告那些“看不懂”的反对者们:“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这篇文章连同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和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成为当年“朦胧诗”论争中三篇最重要的理论文献,日后被概括为当代文学史的“三个崛起”。“闽派批评”三居其二,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何谓“闽派批评”?
福建老作家许怀中认为,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省际概念,闽籍评论家的文艺观也各有差异,但开放性是一致的。“闽派批评”只要坚持文化创新的理念,以开放的眼光来推动创作,就能在研究领域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赛马场、咖啡厅、西餐馆……在会上,谢冕教授用诗化的语言忆起儿时的福州南台岛,其所受到域外另一种或多种文明的广泛熏陶,“像中国传统文化那样,同样深刻影响了我们并成为我们内心积淀的一部分”。当然,“更深刻的影响来自于我们的前辈”,在他看来,历史上福建人的“下南洋”犹如北方人的“走西口”“闯关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包容、开放、不排斥新物的文化心态。
林则徐、林纾、严复、陈季同、林语堂……谢冕教授历数先贤的大名,神往于他们所拥有的“自由、开放的心态”。他的这番即兴发言,和平日写文章一样极富感染力,难怪当代一位学者会说:王国维曾将世界划分为“可信”之世界与“可爱”之世界,提出两者是人生的二律背反,而谢冕先生为文与为人“皆能化解‘可信’与‘可爱’的矛盾”。
作为“闽派批评”的一位“中坚代”人物,曾在国内文论界开启后现代思潮的“理论先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也认为,“追新求异,不惧弄潮”“自由天性,包容并蓄”都是“闽派批评”的文化性格,这种“能理解对方,不束缚对方”的内在气质,往往会得到人们的认同。

周星

陈晓明
“闽派批评”的文化自信
“闽人善论”决非妄言,这次论坛来了近60位散居省内外的闽籍文论家,老前辈中有谢冕、张炯、孙绍振等名家,王光明、陈仲义等算是“中坚代”,吴子林、黄发有这些人成了“青壮代”,而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新生代”也已崭露头角。
这“四代同堂”显示“闽派批评”在过去的30多年,历经“朦胧诗”论战、文艺批评方法革新、“后现代”兴起以及文化研究的转型等关键性历史节点,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壮大并形成梯队,一直扮演着当代文学新思潮“领潮”的重要角色,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正牌导师童庆炳,这位闽籍批评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文学“向内转”的观点,倡导将西方的心理科学引入文艺学研究,带有较浓的实验色彩。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文艺批评“方法年”中成名的朱大可,进入新世纪以来,将文艺批评带入大众文化批评领域,是国内文化批评新潮中最具代表性的先锋人物之一。他将上海的都市欲望描述为“情欲的尖叫”,这种独特的批评语汇和文体形式被圈内人称为“朱语”,并由此刮起一股批评旋风,引起国内文论界和众多读者的一阵骚动。朱大可称,为练就一身“朱语”,他耐得十年寂寞。
王蒙曾有“中国文论界由京派、海派和闽派三分天下”一说,反映了当时国内文化界对闽籍文论家整体实力的充分肯定。就三地文论风格,按照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兴宅概说:“京派批评”典雅正统,“海派批评”灵动多变,而地处边缘的福建并非文化中心,如果没有创新,不能独树一帜,则很难产生全国性影响。因此,他认为:文艺理论的真正价值是要为时代、为人民提供新的思想资源。社会多元化固然有可能使得文艺批评面临边缘化的尴尬,但只要作品能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就一定会被历史记住。
要怎么衡量朦胧诗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谢冕教授曾用“一个凝固的板块里打开了一个裂纹,光亮喷射而出”这句话来比喻。谢有顺,因“关心文学的灵魂叙事对生存意义的揭示”而晋身为国内“70后”新锐批评人物,他说谢老的文字充满了“激情与优美”。“这些前辈的文章具有勇于承担压力的思想锋芒,也具有叙述之美的典范意义。”谢有顺认为,能具体分析一部小说一首诗歌好在哪里是很不容易的,而“闽派批评”提供了非常具有原创性、可操作性的艺术解释方法。这几点的统一构成了文学批评最重要的基石,也是“闽派批评”之所以辉煌的源流。
在杂然并存、共识稀缺的当下,李敬泽说:我们需要充分的讨论和争辩,这不是为了制造撕裂与废墟,而是为了帮助社会和读者找到最大公约数,找到展开建设和创造的新起点。他认为“闽派批评”是福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

王光明

谢有顺
“网络时代”的与时俱进
青年文论家曾念长现供职的省文学院,是本次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据他介绍,“闽派批评”虽已形成传统不断、代有人出的良好局面,但在进入新世纪以后也面临一些棘手问题,如新人大有人在,但过于分散,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机制,难以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形成话语集聚效应;网络文学等大众文化兴起,传统文学面临挑战……“闽派批评”能否在新的形势下直面新的问题,给出新的答案,是大家对论坛成效的最大期待。
在福州三坊七巷长大的周星,是北京师范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的教授,他对前阵子家乡上演的那场“闽剧比基尼”模特秀较为关注,联系到学生看《雷雨》笑场、鲁迅文学奖评选争议乃至明星吸毒等热点事件,他认为文艺批评家这时该出来说话,在社会文化的关注点上和大众联系起来。在文化消费渐趋娱乐化的时代,文艺批评如何介入?周星说,文艺批评的“变通”与“坚守”同样重要,可以鲜活又不乏理性思维,富有逻辑又不乏情感渗透,但不能为了显示“高雅”而与大众认识格格不入。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埋头钻进纸质媒介摆弄术语,是不可取的。
“相较于纸质媒介上发表的评论,网上三言两语看的人更多。”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如此感言。关注这个话题的还有文艺理论界元老张炯,他曾发出过“网络文学呼唤文学批评”的声音。解放前参加地下工作的张炯,耄耋之年还愿意聊聊玄幻小说,将《西游记》《哈利波特》和欧美科幻小说作比较后,他认为:目前网络的玄幻小说科幻成分是有益的,看点、写点科幻色彩的文学作品对培养孩子的文字表达和想象力有好处。但也有的涉及性、暴力等有害成分,家长和老师要注意合理引导。“张炯一生的评论,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中国作协创作研究室主任梁鸿鹰点评道:在弘扬核心价值观这方面,“闽派批评”一直发挥得非常好。
30多年间,“闽派批评”从崛起、领潮的辉煌,继而稍显沉寂,再到这次会议传出“今后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正在积极筹备之中”……预示着“闽派批评”重装集结,即将再次发出强音。
闽派批评
●福建自两宋以来,文论之风兴盛,文论传统不断,文论名家辈出,其中尤以诗论成就最为突出,是中国诗话重镇之一。严羽、朱熹、刘克庄、杨载、王慎中、李贽、陈衍等文论名家,均有重要作品传世,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闽派批评”这一说法的出现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当时谢冕、孙绍振等闽籍批评家为“朦胧诗”辩护,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以此为起点,闽籍批评家迅速发展壮大,在80年代中后期成为极具规模和影响的一支队伍。
●王蒙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中国文论界由京派、海派和闽派三分天下。这一说法更是让“闽派批评”备受瞩目。
文化·声音
李敬泽(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闽派批评是中国文学艺术界的一个传奇,看看名单就知道阵容是多么强大,这么正式严肃的提出闽派批评的概念并以庄重的方式加以研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闽派批评是福建软实力的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福建文化自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陈晓明(北京大学教授):我理解的闽派,是五个方面的:文化底蕴,思想传承;求真务实,刻苦勤奋;追新求异,不惧弄潮;自由天性,包容并蓄;传帮带领,凝聚集体。文化性格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从文化性格上来定义闽派。
张帆(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谈论闽派评论家,就是作为一个话语的平台,对学术的发展能够产生正能量。这个话语平台如果有普遍的影响,真正的意义一定有超越地域的能力,在今后的意义是它的理论质量。闽派中间产生的若干的讨论,有对时代产生很大影响的,希望这个话语平台有助于今后的理论努力,并有超越理论意义的观点。
王光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福建的批评和别的批评不一样,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重视理论,不论是哪一辈的闽派批评家,有理论背景,有自己的思考。
阎晶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福建文学批评人才之多,第一有一个很好的师承的关系,高校培养文艺评论家的重镇,福建的文艺批评家人才队伍的成长一直保持旺盛的状态。
梁鸿鹰(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闽派批评家建立了非常好的传统,他们面对文艺事件,面对不同门类的发展的姿态,为我们更好地进入当代文学现场提供了非常好的范式,为如何推动文艺的创作,推动文艺的发展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何向阳(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新时期发展证明,闽派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变革与创新。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话语场,闽派的批评家能够敢为天下先。
李朝全(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研究员):这是一个变动的时代,批评家应该理性地看待当前的形势。网络时代文艺批评不能失语,应该树立起文艺批评的自信。
张陵(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闽派存在的理由,不在于有多少评论家,在于历史机遇。今后闽派能够发展下去的理由,跟这个时代联系在一起,跟民族的进步联系在一起。
“四世同堂”的“闽派批判”
“闽派批评”发展至今,队伍出现了老、中、青、新“四代同堂”的盛况。
第一代有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谢冕、张炯、孙绍振、童庆炳、陈骏涛、程正民、林兴宅、陈仲义等老前辈,
谢冕、孙绍振在30多年前为“朦胧诗”辩护,开启当代中国新诗潮;童庆炳是莫言的正牌导师,建成文艺理论批评的“童家军”;林兴宅曾引领批评方法革新新思潮,并发现了朱大可等多匹“黑马”。
第二代有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张陵、王光明、南帆、周星、朱大可、陈晓明等“中坚代”。其中朱大可1 0年磨“朱语”,以其独特的话语方式刮起一股批评旋风,引领文化批评潮流;陈晓明是国内后现代思潮的理论先锋,被称为“陈后主”,他在新世纪不遗余力为“文学性”辩护,他的《当代中国文学主潮》一书,被学术界公认为开创了文学史的另外一种写法。
第三代有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或70年代的吴子林、黄发有、李朝全、谢有顺、傅翔等“青壮代”。其中,谢有顺是“闽派批评”的“70后”代表,他关心文学中的世道人心,关心文学的灵魂叙事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因而获得这个时代的很多知音。
还有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并在近年初露头角的一批“新生代”。
“四代同堂”显示了“闽派批评”在过去30多年来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壮大的梯队形成过程,他们在不同时期出道或成名,在各自的时代扮演着各自的精彩,在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