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红军迎来“第一次” 而今,遍地金黄和玉翠
毛泽东工作室旧址 东南网10月4日报道(福建日报见习记者 张辉 文/图) 从车马喧嚣的漳州胜利西路,转入草木葱郁的芝山大院,举目望去,跳入眼帘的除了满目苍翠,还有一座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的芝山红楼。 这是一座三层高的欧式建筑,底层由条石垒砌而成,往上是红砖绿瓦、前廊露台、花园庭院。红楼原是美国教会寻源中学的校长楼,如今,它成了“毛泽东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这座走过苍凉岁月的玲珑小楼,如今静默在初秋的草木间,化为一道红色印迹,不时地将人引向那段红色岁月。 1932年,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从长汀挥师南下,在天宝镇经十字岭等战役后,大败张贞部队,攻克漳州。进漳后,毛泽东等人,就住在芝山红楼里。 对于第一次进城的红军而言,这是座新奇的小洋楼。他们在这里经历了不少人生“第一次”,第一次看了默片,第一次用上自来水…… 第一次用上电灯,是馆长郑爱清津津乐道的红军轶事,“有一位副连长,对电没概念,踏上凳子,仰着头,要用灯泡点烟”。 81岁高龄的许汉东是漳州一名退休老干部,对第一次用电灯仍记忆犹新。“1952年,我参加工作,还是用昏暗的煤油灯,直到1955年,才开始用电灯。”许汉东说,那时居民家里只能点一盏三五瓦的电灯,且晚上9点半前要熄灭。 电灯的故事,仅是旧漳州的一个缩影。缺绿少水,尘土飞扬,是当时不少外地人对漳州的第一印象。 踏上条石垒砌而成的台阶,拾级而上,推开吱吱作响的木门,仿佛置身另一个时空。7个展览室,生动地记录下了红军在漳州留下的足迹。 毛泽东工作室位于顶楼,这个20平方米的房间陈设简单——老旧的藤椅、掉漆的方形书桌、一盏灯罩被熏得泛黄的煤油灯、一张简易单人床,而守候在一旁的两只马口铁箱子,尘封着不为人知的红色记忆。两扇木窗,源源不断地向屋内透射着新时代明媚的阳光,让目之所及的简陋与陈旧,重新焕发生机。 在这里,毛泽东运筹帷幄,指点江山,引领红军先后攻下漳浦、南靖、石码等地,发动群众筹粮筹物支援革命,发展壮大红军队伍,成为共产党革命征程中的重要一站。 40多天以后,毛泽东率红军回师苏区,但漳州的革命事业并未由此止步。在革命精神薪火相传中,改革开放的浪潮里,漳州人民众志成城,埋头苦干。 在馆内的展览墙上,悬挂着老革命家谢觉哉于1961年重游芝山红楼时留下的辞章:“海滨沃土,人民盼望来苏早。三十年前,插上红旗照眼鲜。而今建设,遍地金黄和玉翠。” 而今的漳州,是一座海滨新城。伴随着厦漳泉同城化加快推进,其发展势头正猛,正成为崛起的桥头堡,旗滨玻璃、古雷石化、福欣特钢、联盛纸业等百亿级别项目纷纷上马,展现龙头的风采。 更为可贵的是,漳州摒弃了GDP至上的发展观念,在生态与文化上做足文章,提出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目标,致力于实现“水城、绿城、历史文化名城”三城合一。九龙江畔,22处共100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城在林中走”的绿色梦一步步变成现实。 |
相关阅读:
- [ 10-03]一代泉籍华侨托起同一梦想
- [ 09-30]门内,破狱旧址恐怖阴冷 门外,美丽厦门海天巨变
- [ 09-25]一枚子弹留在叶飞将军体内66年 八一七路见证福州走向“有福之州”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