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滴水穿石”精神发轫于闽东,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所大力倡导的。福建省委一以贯之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并认真学习领会这种精神实质。正如省委书记尤权在学习《摆脱贫困》一书体会中所指出的: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这体现了铁杵磨针、积沙成塔的韧性意志,体现了弱鸟先飞、勇为人先的创业激情,体现了矢志如初、奋斗不息的进取品格,体现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是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广大干部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省委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并在各项工作中自觉践行这种精神。省委书记尤权指出:任何事业的成功,都要有股“水滴”的韧劲。如今,践行“滴水穿石”精神已成为我省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连日来,本报记者深入城市、乡村、企业,走进广大党员干部、普通劳动群众的工作和生活中,聚焦“滴水穿石”精神在福建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大力倡导“滴水穿石”精神
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的《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指出:“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滴水穿石”精神,是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所倡导的。他在 《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文中对“滴水穿石”精神做了阐释,指出:“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1996年4月4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在省两会期间来到宁德代表团。他强调,闽东人民要继续发扬滴水穿石、坚韧不拔的精神,脚踏实地地做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
2000年9月25日至27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前往南平市以及政和县、松溪县调研。他希望山区县的同志们发扬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发展山区特色经济。
2000年11月4日至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前往宁德地区了解撤地设市的准备情况。他对宁德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滴水穿石、坚韧不拔、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良好精神状态给予充分肯定,也提出新要求。
今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
弘扬精神
锲而不舍 柏洋村华丽转身
柏洋村的新容与旧貌。(资料图片)
东南网11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见闻 黄少鹤 程枝文 通讯员 林斌)
10月22日,驱车由沈海高速柏洋互通口驶下,没几分钟就到了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柏洋村。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一边是美丽的海滩,一边是如黛的青山;宽阔整洁的水泥村道旁,绿树掩映;一幢幢漂亮的联排房,整齐划一;新建的村文化中心,设施齐全。村主干道尽头,右边是一座标准现代化的幼儿园,村财投资430万元,现有180多个孩子。顺着边上石阶走上山坡,是一个以“孝和廉”为主题的文化公园,总投资400多万元。林立的石碑刻着儒家“孝和廉”的传统文化格言。
若不是村口一块石碑刻着“中国美丽乡村示范点”,很难想象这里是农村。
1993年,柏洋村还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5个自然村,70%在偏远大山中,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村集体负债43万元。
63岁的村民雷增喜告诉记者,过去因为太贫穷,他娶不到媳妇,儿子是领养的,“以前,住在8公里外的半山腰,一家人挤在狭小的泥瓦房,由于经常漏风漏雨,煮饭得用一张塑料布挡土灶,晚上睡觉总是提心吊胆”。
如今,雷增喜从山上搬下来,住上了小洋房。他在村幼儿园当门卫,儿子和儿媳妇在村里的工业园上班。“家里还种些庄稼,每月都有几千元收入,日子过得不知比以前好多少倍!”雷增喜说,2010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村里调研时,还到他家中关心其生活,回想这一幕,至今仍激动不已。
目前,柏洋村有500多户人家,其中400多户属造福工程搬迁户,他们走出大山,都过上了好日子。
“现在,柏洋村没有闲人,不是在上班,就是在经商办厂。村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村里的事业发展快,许多工作需要有人去做,仅保洁员、花木工、保安员就有30多名。每户人家每年可享受村里的养老、医保等各项福利1000多元。”村党委书记王周齐说。
20多年来,柏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靠的是一种坚持,一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在各级各部门持续帮扶下,村党支部(现为村党委)带领干部群众执着拼搏。他们坚持“工作有信心、发展有恒心、办事有公心、为民有爱心、团结有诚心”,习近平2010年来这个村调研时,对这种坚持给予充分肯定。
回顾过往,王周齐十分感慨:“当年,大家虽然都种了几垅山坡地,还是经常饱一顿饥一顿,个个穷得叮当响。”王周齐1993年以前一直在外闯荡,年收入七八万元,每年春节回家,看到村民的窘境都感触很深。村民和乡干部也多次邀请他回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能为家乡做贡献,我觉得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要干就必须认真干!”1994年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周齐,根据柏洋村的实际做出决定:山海并进,即通过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帮助村民脱贫。
刚开始,因村集体负债,不断有人上门讨债,一边要把钱还上,一边要带领村民致富,村两委班子压力很大。王周齐首先拿出自家积蓄9.8万元,无偿借给村里办水泥化肥经营部;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致承诺,3年内不领报酬。一件件事很快做起来,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推广种植东魁杨梅、开荒种药材、开发弹涂鱼养殖基地……
2000年,柏洋村终于脱了贫。“当年,又一次机会来临。沈海高速施工,租用周边村庄的土地当堆沙场,高速公路竣工后,很多村庄都把堆砂场卖掉,钱分给了每户村民。”王周齐说,柏洋村却利用这块地,成立了闽东首个村级工业区——柏洋工业小区。这为柏洋村带来发展后劲,集体经济开始有了很大起色。
从此,柏洋村开始实施“五年一规划”,经济与社会发展按此规划推进。2013年,柏洋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8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68万元,村集体收入近500万元。
柏洋村在脱贫发展过程中,上级各部门对该村的帮扶始终没有停止过。扶贫开始,福鼎市委组织部挂钩这个村,针对村民融资难,帮助该村300多户获贷款4566万元发展生产。还有,上级科技部门让科技示范户与240多户村民结对,进行技术帮扶。
今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联系柏洋村。现在,宁德市委办、发改委以及核电站、闽东电力、烟草公司等单位、企业又挂钩帮助这个村的新村建设。
上任仅一个多月的福鼎市委书记刘振辉已两次到柏洋村调研。他说:“柏洋村的发展历程,很好地阐释了‘滴水穿石’精神。我们干部在为群众谋发展时,要有‘功不在我’的思想,一任接着一任干。我相信,只要继续秉承这样的扶贫理念,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一步一个脚印,一定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早日实现中国梦。”
当下,柏洋村又有新的目标:打造“三个区”,即山上生态农业观光区、山下工业企业集中区、公路沿线村民住宅区。未来的柏洋,将成为优美、和谐、幸福的畲乡新村。
学习体会
久久为功
□福建日报记者 黄少鹤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20多年来,习近平倡导的“滴水穿石”精神一直激励着我省干部群众努力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久久为功。
始于宁德的“四下基层”,已持续了26年,在我省各地广泛践行,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架起了一座座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在全国率先实施的造福工程扶贫搬迁也走过了20个年头,全省累计搬迁101万人,整体搬迁6000多个自然村,大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的居住条件,并解决了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搬迁群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10多年来,生态省建设始终坚持“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的原则,今年3月,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韧劲和驰而不息的精神。我们的事业是一个循序渐进、兴利除弊的艰辛过程,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只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披荆斩棘、百折不挠,才能干大事,干成事。
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需要我们的干部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前仆后继,甘于为总体成功牺牲”。同时,要在继承中创新,在落实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把事业做大做强。
“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当前,我省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实干兴闽,以量变达质变,久久为功。
网友热议
@繁星小囡:滴水穿石,是小学生都懂的成语。这种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倡导,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滴水穿石”。而且,它被总书记论述得如此具体和深入,令我们耳目一新。
@郑雨:民生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新时期,我们的任务已经不仅是解决温饱,而是在脱贫致富后继续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民众的幸福指数。我相信,只要各级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徐崧岚: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作风建设就像“行舟”与“穿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一篙”与“一滴”的积累。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作风建设,只有做到戒骄戒躁、抓铁有痕、持之以恒,才能“永远在路上”。
@一介书生:“事业的成功需要滴水穿石的韧劲”、“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怀”,习近平总书记的阐释,应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指南。
@干越白丁: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滴水穿石”精神,就是要求我们相关部门从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方面做起,力争出台更多更好的惠民利民政策。
@热爱祖国994:“滴水穿石”精神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从思想到行为、从工作到生活,构筑起全方位的防线,坚持凡浊必激、凡清必扬,正者必扶、邪者必祛,不以恶小而不惩、不以善小而不扬。
@如风吹水:“滴水穿石”精神让我联想到,干事业要追求卓越,需要有一种执着、坚定和一往无前的实干精神,需要有一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拼搏精神。选定了目标,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吴章:我们国家缺少百年企业,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滴水穿石”精神。事实上,任何一项产业、一家企业、一个品牌,都需要经历一个探索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些一蹴而就、急功近利、缺乏打磨和锻造的,最终将被市场淘汰。
@聆听鸽子:这个精神财富,同样是我们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牢牢把握和坚持的。要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国各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持续用力,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不断把工作引向深入。
@秦百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荡涤“四风”绝非朝夕之功。打一场反击“四风”的持久战,根除党员干部身上的作风问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信党有像大海一样自我净化的能力,要有长期作战的恒心,保持昂扬斗志。
@老刘:我们现在推动发展,就是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因为它生动体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福建省发展能有今天这样好的局面,正是历届省委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结果。
(福建日报记者程枝文 整理)
人物故事
江月平: 只要还爬得动就会坚持下去
东南网11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包骞 通讯员 郑秀杰 刘其燚)
10月24日,罗源县罗湖云雾茶场。
这阵子,场主杨锦财可急坏了,20多亩茶树被虫子啃食得几乎只剩下树干。他打电话向县农业局茶技站站长江月平求援。
不一会儿,江月平就驱车到了山下,又徒步翻了两座山头赶到。经检查比对,她确定茶树是被茶尺蠖所害:“好在这些虫在三龄之前,我们可以指导你通过清晨捕杀成虫和喷施含孢子的杀螟杆菌解决问题。”听了这话,杨锦财的眉头才舒展开。
作为茶技站站长,江月平是全县23家茶企及上千户茶农的技术指导专家。从业30多年来,她甘于奉献,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在茶厂或茶山。
早年刚开始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时,很多茶农不乐意接受。江月平就带头到各家农户,苦口婆心做动员,亲自到田间地头开办培训班。渐渐地,茶农们认可了,有机茶园遍布全县。
原先,罗源茶树品种单一,效益低。2002年,已是茶技站站长的江月平决定带头培育出本县的当家品种。为了节约经费,采茶、剪枝、扦插,她都自己做。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寒,每天天刚亮,她就和同事到山上攻关。他们常常是大清早上山,早饭来不及吃就带上馒头,一直加班到深夜12点,第二天又接着到苗圃地扦插,忙到中午12点多。
由于当时县里没有专门的加工设备,每次茶叶样品制作都要费一番周折。为确保茶青质量,天还没亮,江月平就得从中房镇沙坂村的茶山上采收完鲜叶,乘班车到城关车站,再换班车去福州,送到农大加工。那几年里,多少次这样来回奔波,她已数不清。
“有一年初春,我们为了把最新鲜的茶青送到农大进行试制,每天天没亮就起床,赶坐6点的班车上中房镇采茶。那时,中房还在降霜,我和同事因为采茶手上都长满冻疮,肿得像红薯。但大家都没吭声,依然坚持干。”说起那段经历,江月平十分感慨。
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花了10年时间选育的榕春早品种于2012年3月通过了省级茶树良种品种审定,成为福州市唯一的省级茶树良种。
2012年,为了申报中央财政扶持的现代茶叶项目,江月平和同事将铺盖都搬到茶技站里,关起门来潜心研究。为了不分散精力,白天她和同事关掉手机,闷了,两个人就对着墙壁打乒乓球,之后又继续工作。就这样,他们俩硬是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了一般要七八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并一次性通过专家审定。
去年,由于过度劳累,江月平病倒了。然而,出院不久,她忙碌的身影又出现在茶山上。她说:“茶农需要我,只要还能爬得动,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百姓感受
从美丽漳浦中看到一种精神
东南网11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 通讯员 张文艺 蓝智伟)
“我在漳浦县城工作20多年,目睹它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点新变化,如今集腋成裘,从‘脏得离谱’变成亮丽漳浦,回头来看真的不敢相信。”说起漳浦县城面貌的巨大转变,蔡松君感慨不已。
在蔡松君的记忆里,他刚到漳浦时,旧城区不仅脏乱,而且多数房屋属于危房,每年台风一来,老城居民就要“撒着脚丫跑”;另外,城区规划管理滞后,区内道路狭窄,一辆车常堵死一条街,污水就在脚下横溢。他住在青年路湖滨花园小区八楼,这座楼可算是当时全县最高的建筑。
蔡松君感受的第一次变化是在20年前。漳浦县委县政府对县城进行总体规划,城区面积从不足3平方公里拓展到了8.6平方公里,县城“人挤人”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缓解。而更大的变化,是在近十年,特别是从2008年开始,漳浦提出了建立宜居宜业滨海新城,当时不少百姓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有人嘀咕:“要建新城,就要把整个县城都
翻新过,这得花多少人力物力精力,怎么可能?”
如今的漳浦,双向八车道的金浦大道宽阔平整,笔直向前与龙湖路纵横交错,道路两旁的中华灯挺立,渠化岛内绿树婆娑,人们俯仰之间,现代都市气息扑面而来。目睹了从“不可能”到成为现实的巨变,蔡松君觉得,这是县里几届领导班子的接力工作做得好,而广大干部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韧劲更让他敬佩。
蔡松君说,县城改造中任务最艰巨的是拆迁补偿安置工作。2009年出台的《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曾前后经过40多次修订,反复征求社会意见,针对群众合理的诉求当即改,有缺漏的马上补。过细的群众工作,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带来了群众的拥护。蔡松君称,漳浦当年竟然出现了群众主动要求拆迁,连夜排队申领入户丈量号的现象。“连着好几年,我认识的城建干部都蹲在一线,一家一家地走,一条路一条路地跟。有人腰椎间盘突出,还扶着腰在工地里跑;有人扭伤了脚,还一瘸一拐入户做思想工作。”他说。
蔡松君感动地说:“这体现的正是一种‘滴水穿石’精神。如果没有这种持之以恒的干劲,漳浦县城面貌的大变化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实现。这是我从美丽漳浦中看到的一种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