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监管—— 覆盖一根链条,实现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保障 11月3日,家住福州市鼓楼区乌山路的刘阿姨和往常一样,到永辉超市黎明店买菜。现在,她养成了一个习惯,买菜前,先抬头望一眼蔬菜货架上的公示牌。 “只要公示牌上对应的农残检测试纸是深蓝色,就说明菜上没有农药残余,家人吃着安心。”刘阿姨说。 食品从田头到餐桌,超市是重要一环。在“农改超”中一路成长起来的永辉超市,一直是福建治理餐桌污染的参与者。 “农改超”,直接催生永辉建立起全国最早的农超对接模式,实行生鲜产品基地直接采购。“基地直采,超市有严格的生产标准,能够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同时,降低了流通环节造成食品二次污染的可能性。”永辉超市副总裁翁海辉说,永辉还建立了生鲜产品的快速抽检机制,每天固定抽检16种蔬菜、16种水果和11种水产品。 按照时任省长习近平提出的“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卫生质量控制”的要求,十几年来,福建餐桌污染治理始终突出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流通、消费四个环节,围绕五类产品(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一个行业(餐饮业),完善从田头到餐桌的全链条、全覆盖污染治理、安全监管,既关注产,又重视管。 种养环节处在链条源头。“牛奶要安全,现代化和标准化的牧场管控是基础。”长富乳品公司董事长蔡永康说,长富牧场内,每一头牛都有独立编号,建有详细的健康、生产档案;在饲料管理上,长富改抽检为每批必检,确保饲料安全。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又为源头安全提供了保障。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立80个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个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17个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累计2399个农产品、1045个水产品获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认证。 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提高生产加工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为食品安全再上一道安全锁。 “没有质量安全的生产,就是败家子行为。”紫山集团董事长洪长水说,紫山严格实行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制,原辅材料及最终产品都要经品管部检验确认,不合格的不准进厂、出厂。 厦门银鹭食品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PET无菌冷灌装食品饮料生产线,采用瞬间高温灭菌工艺,既最大限度保留了营养成分和新鲜美味,又确保了产品的安全可靠。 条形码一扫,便知食品从哪来、到哪去。早在2007年,福建就于全国率先开展肉品可追溯体系建设,自2011年起,可追溯体系建设又连续3年被纳入治理餐桌污染的重点项目,现已初步实现“流向可追、来源可溯、质量可靠”。通过流通环节的溯源倒查机制,食品安全又增加了一道关口。 宁德夏威食品有限公司养殖的每一条黄瓜鱼,就挂着一张“身份证”,即追溯码标签,通过它,就可以查到生产企业等信息。“在主管部门和企业内部,甚至可以追溯到鱼的网箱养殖记录,保证了品质的可靠。”公司总经理蔡述秋说。 我省还从质量检测、联动执法等方面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不留死角。全省在9个设区市城区和64个县(市、区)设立了风险监测点,开展食品污染物、有害因素及致病菌监测。十几年来,查处违法行为超过17万起,查获不合格食品近3万吨,对违法者绝不姑息。 作为全国唯一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均为优良的省份,当前,在国务院的支持下,福建正加快建设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这也迎来了餐桌污染治理的新机遇。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密不可分,生态美、环境好,才会有百姓的餐桌好。由生态建设入手,治理餐桌污染直指问题本源,正契合当年习近平提出的根治目标。 “人民所关心的事情就是我们关心的焦点,人民群众不放心的事情、不满意的事情就是我们过失的所在。”2001年8月,在就餐桌污染治理问题接受央视专访时,习近平铿锵有力的话语,将“勿忘人民”这四个字永久镌刻在闽山闽水间。 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从最普通的餐桌做起,于细微处见真情。 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福建一直在路上。 作为“中国大黄鱼之乡”,宁德市蕉城区成为我省大黄鱼养殖品种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试点。该区坚持溯源管理,加强抽检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推广健康示范养殖,每条大黄鱼都配上“身份证”,追溯码信息涵盖了苗种、养殖、加工、流通等全过程。 |
相关阅读:
- [ 11-11]看福建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 [ 11-10]福建:从源头把控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 [ 10-16]福建省将督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
- [ 09-26]福建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 [ 09-18]福建将在明年底创建5个“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区”
- [ 09-13]福建:餐馆设食安“守门人” 保障舌尖安全
- [ 09-12]国家食药监局发布抽检通报 福建三家食品生产企业上黑名单
- [ 09-04]福建省食药监局人员突查节前食品市场 三无产品被勒令下架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