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 通讯员 潘文书 李旺贵)
早在2007年,柘荣县就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至今年10月,柘荣9个乡镇已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实现国家级生态乡镇全覆盖。全县116个建制村,已建成3个国家级、16个省级、79个市级生态村,且有4个市级环境友好型社区,10所市级环境友好型学校。
经多年探索,在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过程中,当地探索出一套涵盖建设、管理、考评等全方位的生态建设制度体系。
一个生态子细胞样本
近日,记者前往乍洋乡石山村,只见进村路口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题“世外桃源”。
村中,白墙黑瓦的农舍整齐林立,上千亩大棚围绕农舍四周,墨绿的山林仿若与天相接。
据村委副主任陶守成介绍,为保持村庄整洁,村内设有2名保洁员,每6户人家便配备一个垃圾箱,村民对门前卫生实行自包制。
“生态村建设,环境卫生是根本。为此,在垃圾转运、保洁人员、河道清理、环境整治等方面,我们村每年就投入6万多元。”陶守成说,3个月前,石山村还启动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预计年底可投用,届时每天可处理生活污水160吨。
近年来,柘荣坚持生态立县,致力于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此背景下,2010年,石山村启动国家级生态村建设。
4年来,村内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如今,村里不仅拥有3A级旅游景区九龙井,还拥有一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引进京林、新九龙等现代农业科技型企业,开展葡萄、猕猴桃、铁皮石斛、鄂西红豆苗等水果、花卉、中药材的培育和种植。今年上半年,该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
无数像石山村这样的子细胞,构成了柘荣生态建设的大系统。
一套城乡联动工作机制
清晨,石山村保洁员便开始工作,他要将全村的垃圾收集起来,以便转运车将垃圾运到县垃圾处理厂。
“近年来,柘荣探索出一套垃圾处理方式、方法,在全县范围内按‘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思路,建立起‘集中收集、统一清运、无害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县环保局局长袁伏延说,目前,柘荣全县116个建制村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6%,超过国家级生态县90%的建设指标。
为推进生态县建设,柘荣编制了《柘荣生态县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还编制实施了全县9个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规划》和《柘荣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构建县、乡、村三级较为完备的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截至目前,柘荣已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4.6亿多元,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在城区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日处理污水1万多吨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各乡镇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投资4100万元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主要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绿色通道工程、珍贵树种示范村建设工程等,全县森林覆盖率75.4%,城镇绿化覆盖率40.46%,绿地率36.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7平方米。
“为进一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全县还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袁伏延说,为此,县里成立了县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技术指导小组,县环保局成立生态办,各乡镇、相关部门及建制村(社区)相应成立领导机构,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组织网络。县里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安排生态县创建工作,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此外,该县人大常委会还定期开展全县联动的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
有效奖惩激发内生动力
在乍洋乡,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当地群众心中深植。这不仅得益于乡规民约的效力,更源于当地一套激励群众保护环境的有效机制。
“乡与村会定期进行卫生文明户评比,评上的村民不仅发给文明之家的门牌,在生产发展上面也会给予帮扶。”乍洋乡宣传委员陈春寿说。
在县财政困难的情况下,该县提高生态项目建设、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其中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年每亩7元提高到12.5元,仅此一项财政每年增加支出270万元。
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该县对获批命名的国家、省、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分别予以5万、3万和1万元的奖励。
同时,严格执行环评和新建项目“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对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擅自开建的项目,一律责令停止建设并限期补办。
将生态县创建列入乡镇、部门目标管理重要内容,建立生态建设任期目标制、环保前置审批制。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签订年度环保工作目标责任书,对未能完成责任目标的乡镇政府和职能部门,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单位和主要责任人不得参加年度各类评优、评先活动,情况严重的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栏目主持:陈尹荔)
记者手记>>>
这些牺牲,成就今天的柘荣
□福建日报记者 黄琼芬
近年来,柘荣先后拒绝产值千万元以上的污染项目20多个,关停1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2010年—2012年,柘荣在环境保护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分别为1亿元、1.3亿元、1.5亿元,分别占GDP的3.7%、3.9%、3.95%,呈逐年增长趋势。对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财政十分困难的柘荣而言,这样的投入力度可见其对生态的重视。
“生态立县”是柘荣的发展战略,这并不是一句空口号。
为了让生态理念切实落实到全县的每项工作中,当地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制度,让生态建设有章可循。同时,凭借制度的约束,使“生态立县”的理念融入发展血液,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柘荣已形成共识。
从表面看,柘荣为生态建设做出许多牺牲。但从深层看,正是这些牺牲,成就了今天的柘荣。凭借良好的生态,柘荣正逐步建成“海西药城”“生态养生城”,近三年全县药业产值年均增长28%,2013年实现产值26亿元,位居全省县域前列;以生态为主导的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近年来,全县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8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