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纸贵”铸就辉煌 若说“洛阳纸贵”,那么在明清时期,当时连城纸业发达,也曾上演过“连城纸贵”的盛况。 400多年前,连城遍地是造纸厂,鼎盛时期有1000余户手工纸号,工人一万多人,年产纸6万多担。 清代顺治时期,连史纸已饮誉京华,后转销台湾。台湾府志中的《范志》、康熙时期的《佩文韵府》、乾隆时期的《帝王纪要》,四库全书的经部《月解令》及连城四堡书坊印刷的《四书》《五经》《幼学琼林》《西厢记》等均采用连史纸印制,无不是图书中的精品。 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在印书时第一页印上“上等连史纸印制”以此吸引顾客,足见连史纸在江南地区印书业中的地位和地方品牌效应。 前年,邓金坤等人在姑田镇上堡村牛栏桥碾米厂水渠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巨型花岗岩石碑。巨型石碑高2.1米、宽0.8米、厚0.16米、重约600公斤。铲车将石碑翻转,发现石碑朝下的一面刻满了字,原来这是清咸丰十一年的《福峰纸纲》碑文。文字迹清晰可辨,大意是涉及连史纸生产和销售条约,参议者有广东客商10人,当地业界人士50人和纸号24家。 据碑文记载,原立石碑之处是姑田镇公王庙。“纸纲石碑的发现,说明当年连史纸是个热门行业,全国各地商贾汇集连城,抢做连史纸生意。”邓金坤说。 连史纸的辉煌持续了几百年,直到民国初期,连史纸业还有纸庄商号50多家。 “百年老字号”执着坚守 正在纸槽捞纸,从事造纸64年、80岁的黄大爷每天还能捞300多张纸,说起连史纸的现状,他一阵唏嘘。 “连史纸的没落,主要是现在市场需求减少,加上书画篆刻及古籍修复是小众需求,销量十分有限。”邓金坤说,“这一传统工艺,如果在自己手上消失,对不起老祖宗。” 邓金坤说,祖上经营的百年纸号“美玉堂”始于1897年,传到其父时已历经10代,其间,祖业就差一点在他手上“沦陷”。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镇上的纸厂受到波及,邓金坤的父亲也决定关闭“美玉堂”。一位老客户雪中送炭,不但送来订单,还借给他5万元。凭着这5万元,“美玉堂”重新开张。那时,邓金坤对连史纸造纸技术一窍不通,他只能师从一些老师傅,点滴学起。 “刚开始,也跟其他年轻人一样,向往走出大山。但是心里就是舍不得祖传的工艺。”在邓金坤经营下,近年来,百年老字号“美玉堂”渐有起色。为了让连史纸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他为连史纸申请了国家专利,还利用微博、淘宝等网络营销模式销售。 令人欣喜的是,连史纸作为连城“乡愁文化”的重要符号受到了连城县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将支持邓金坤投资600万元建设“连史纸文化博览园”,打造集连史纸生产、文化展示、技术研究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旅游基地,让更多人领略造纸技艺的独特魅力。 尽管如此,邓金坤还是为后继无人的现状感到担忧。他说,目前美玉堂的造纸工人,多是一些老阿伯,年纪最大的已80岁。由于造纸工艺复杂、时间长,技术要求高,一个学徒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制纸师傅,没有经过三年的苦练,难以出师。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把“连城连史纸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其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创新,改进原有工艺中一些较为繁琐的工序,减轻劳动强度,让更多年轻人乐意加入这一队伍,从而再创百年前的辉煌,实现华丽“逆袭”。 |
相关阅读:
- [ 05-05]福州2企业淘汰落后过剩产能 含造纸生产线和染色机
- [ 08-05]福建省出台比国标更严格的造纸水泥行业排污标准
- [ 01-08]福建将抬升造纸业的门槛 生态敏感区禁“造纸”
- [ 12-26]龙岩新罗区淘汰落后造纸产能企业
- [ 08-17]玖龙纸业将在泉州建造纸基地 投资13亿美元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