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25日报道(福建日报 黄水林 李绍炜)
“咚、咚、咚……”木桩沉闷撞击着料槽,仿佛时光深处的回响。水槽里盛满调好的纸浆,连史纸技艺传承人邓金坤双手抓住廉床,熟练地在水槽里上下各“抄”几次,廉网上便形成厚薄均匀的一层纸,随后他把纸捞起扣放在纸托上,待烘干后,一张连史纸便诞生了。
11月24日,笔者来到连城县姑田镇连史纸古法造纸作坊“美玉堂”,领略传承400年的手工造纸术。
“纸中丝绸”民间国宝
400年前,连城姑田一带遍布造纸厂,产出的连史纸更是全国五大宣纸之一。清嘉庆年间,连史纸不仅在国内受到热捧,还销往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南洋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大宗出口商品。如今,连城造纸业走向没落,邓金坤成了这个传统工艺为数不多的守望者。传了11代的“美玉堂”,成了连史纸制作的“独苗”。2008年,“连城连史纸制作工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美玉堂”,邓金坤向我们展示传家宝:一张产于清嘉庆年间的连史纸,它虽历经近200年,除了边缘泛黄,却还是洁白,且质感柔滑,薄韧整洁。
邓金坤说:“自从连史纸问世后,就为世人所珍爱,乾隆皇帝曾以连史纸赐予大臣,大臣们都舍不得用。因其独特的品质,被誉为‘纸中丝绸’,不少贵重书籍、契文、档案、史料等多用连史纸制作,就连朝廷奏本纸、科举考试用纸、官府榜文用纸,都采用连史纸。”
邓金坤曾将连史纸送往权威机构检测,检测结果证实连史纸白度变化值为2.8%,大大优于国家宣纸变化值5%的标准,连史纸作为修复古籍及档案、印刷经本、拓印印谱的珍贵纸料一时名声大噪,吸引了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称的杭州西泠印社前来合作,成为西泠印社在国内建立的首个文化产业合作基地。
连史纸为何如此珍贵?邓金坤说,这与连城精湛的造纸技术有关。别看薄薄一张连史纸,工艺复杂,在连城当地,民间说:片纸不易,措手七十二,说的就是连城宣纸精湛的工艺,连史纸需七十二道工艺制造而成,从而有了“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的美誉。
连史纸制作技艺是竹丝天然漂白工艺和连城捞纸法的结合,主要工艺流程分为备料和制纸两大部分,总耗时8个月。在明清时期,连史纸代表中国竹纸生产技术最高水平,被称作“民间国宝”。2010年,还亮相上海世博会。
“连城纸贵”铸就辉煌
若说“洛阳纸贵”,那么在明清时期,当时连城纸业发达,也曾上演过“连城纸贵”的盛况。
400多年前,连城遍地是造纸厂,鼎盛时期有1000余户手工纸号,工人一万多人,年产纸6万多担。
清代顺治时期,连史纸已饮誉京华,后转销台湾。台湾府志中的《范志》、康熙时期的《佩文韵府》、乾隆时期的《帝王纪要》,四库全书的经部《月解令》及连城四堡书坊印刷的《四书》《五经》《幼学琼林》《西厢记》等均采用连史纸印制,无不是图书中的精品。
民国时期,上海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在印书时第一页印上“上等连史纸印制”以此吸引顾客,足见连史纸在江南地区印书业中的地位和地方品牌效应。
前年,邓金坤等人在姑田镇上堡村牛栏桥碾米厂水渠上,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巨型花岗岩石碑。巨型石碑高2.1米、宽0.8米、厚0.16米、重约600公斤。铲车将石碑翻转,发现石碑朝下的一面刻满了字,原来这是清咸丰十一年的《福峰纸纲》碑文。文字迹清晰可辨,大意是涉及连史纸生产和销售条约,参议者有广东客商10人,当地业界人士50人和纸号24家。
据碑文记载,原立石碑之处是姑田镇公王庙。“纸纲石碑的发现,说明当年连史纸是个热门行业,全国各地商贾汇集连城,抢做连史纸生意。”邓金坤说。
连史纸的辉煌持续了几百年,直到民国初期,连史纸业还有纸庄商号50多家。
“百年老字号”执着坚守
正在纸槽捞纸,从事造纸64年、80岁的黄大爷每天还能捞300多张纸,说起连史纸的现状,他一阵唏嘘。
“连史纸的没落,主要是现在市场需求减少,加上书画篆刻及古籍修复是小众需求,销量十分有限。”邓金坤说,“这一传统工艺,如果在自己手上消失,对不起老祖宗。”
邓金坤说,祖上经营的百年纸号“美玉堂”始于1897年,传到其父时已历经10代,其间,祖业就差一点在他手上“沦陷”。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来袭,镇上的纸厂受到波及,邓金坤的父亲也决定关闭“美玉堂”。一位老客户雪中送炭,不但送来订单,还借给他5万元。凭着这5万元,“美玉堂”重新开张。那时,邓金坤对连史纸造纸技术一窍不通,他只能师从一些老师傅,点滴学起。
“刚开始,也跟其他年轻人一样,向往走出大山。但是心里就是舍不得祖传的工艺。”在邓金坤经营下,近年来,百年老字号“美玉堂”渐有起色。为了让连史纸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他为连史纸申请了国家专利,还利用微博、淘宝等网络营销模式销售。
令人欣喜的是,连史纸作为连城“乡愁文化”的重要符号受到了连城县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将支持邓金坤投资600万元建设“连史纸文化博览园”,打造集连史纸生产、文化展示、技术研究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旅游基地,让更多人领略造纸技艺的独特魅力。
尽管如此,邓金坤还是为后继无人的现状感到担忧。他说,目前美玉堂的造纸工人,多是一些老阿伯,年纪最大的已80岁。由于造纸工艺复杂、时间长,技术要求高,一个学徒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制纸师傅,没有经过三年的苦练,难以出师。
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尽快把“连城连史纸制作技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留其工艺精髓的基础上,进行研发创新,改进原有工艺中一些较为繁琐的工序,减轻劳动强度,让更多年轻人乐意加入这一队伍,从而再创百年前的辉煌,实现华丽“逆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