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民生 > 正文

福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一人上学,全村受益

2014-12-05 07:55:32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12月5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农民上大学,政府来埋单。去年起,我省开始实施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感受校园生活给他们带来的改变。

资深农民走进大学课堂

上个星期,45岁的郑金昌和他的60多名农民同学,出现在福建农林大学的课堂上。

“20多年没进过学校,真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坐在大学教室里。”当了多年顺昌县洋口镇上凤村村主任的郑金昌感叹。更让他兴奋的是,“一开始还担心自己坐不住,结果听完课,发现自己居然没走过神。”

郑金昌的同学都是和他差不多年纪的合作社负责人或村主干。他们参加的学习是我省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像他这样已有高中学历的,三年时间里,以非全日制函授学习为主,每年集中面授时间不少于20天,达到毕业要求的,就可获得成人教育专科学历。

2013年起,我省开始实施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采取免试入学、免费培训的方式,每年补助1.2万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到多所农业大中专院校学习,其中2000名为专科学历,10000名为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而开展职业农民大专学历教育在全国尚属首次。

省农业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有助于农民增加农民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质,进一步稳定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谁来种田”等难题。

为吸引更多学生就读,省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支持力度颇大。学费、吃住全免,学员只需承担往返路费。

转观念甚于学技术

“这些人一般都有了不错的事业,吸引他们的不是学历。”福建农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锦程说,“要让他们学得进去,就得对他们真正有用。”因此给这些学生配备的师资,有本校教师,有熟悉政策的公务员,还有农科院的技术专家。

目前,提升工程开设了园艺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经济管理、畜牧兽医等专业。吴锦程却认为,他们要培养的不是专家,而是种植、管理、经营都懂一点的“杂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开阔眼界、搭建平台。”

从这个角度上看,学历教育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不仅学到的知识更全面,以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同学情谊也要比短期培训深厚得多。

办合作社有什么好处,申请的流程是怎样的,还有哪些补助可以争取,村财怎么管,村民经常遇上的法律难题怎么解,郑金昌觉得这些都用得上。“原来碰到什么难题,哪敢找大教授,现在底气足了,一开口就说,我是哪个班的学生。”

他盘算着,村里的地被征得差不多了,但杉木和毛竹资源丰富,要发展只能往山上,得找个林下种植方面的专家,帮忙谋划谋划。

“虽然来学校上课的只有我一个人,但真正受益的可以是全村人。”郑金昌说。

上午8点到11点半,下午2点到5点,这是集中培训期间的上课时间。“到了晚上,大家也舍不得出去玩,都喜欢找老师请教,或者同学聚在一起,交流心得。”来自南平延平区的赖秀芳说,“平时不上课时,我们也会搞‘串联’,到经营得好的同学那里参观,不少经验回去就可以用上。”

农业转型呼唤职业农民

“过去,农民这个称呼,更多的是个身份概念,只要生活在农村,就是农民。而现在,正在转变为一种真正的职业。”长期研究中国农民教育的吴锦程认为,引导传统身份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将成为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问题的重要手段。

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资源、具有一定专业技能、有一定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除了是生产者,还是投资者、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也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

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曾发表文章指出,农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发展现代农业不能光靠由妇女、小孩、老人组成的“386199部队”,职业农民才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的转型升级又离不开教育,农林类高校责任重大。

作为我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曾有人提出,福建农林大学不应再办专科层次的教育,但最终,针对台湾农民的函授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却保留了下来。

“高水平的农林大学,一定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农民来支撑。我们能感受到农民对知识、对信息的渴求,不做他们的教育,就是一种缺失。”吴锦程说。

事实上,这批特殊的学生,也正在成为学校的一种资源,为学校的技术推广、科研成果转化、实习实训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