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文化 > 正文

千年漆艺,如何回归生活?

2014-12-09 08:32:5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黄丽红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漆器《风之音》 作者:彭坤炎

漆艺回归,应“接地气”

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三大天然材质之一,大漆出现在中国物质文化的历史舞台上,远远早于瓷与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和使用漆的国家,追源溯流,河姆渡文化的髹漆木碗可被视为中国漆文化最早的实证,此后在战国漆瑟、汉代漆棺、南北朝漆屏风上,都不乏精美的漆质彩绘。大漆在器用上的装饰绘画,就是中国最早的绘画。

中国的漆艺曾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华丽绽放,漆艺术的流传之路,既是一条传播传统文化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是一条连接古今、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的复兴之路。但如今,漆艺却遇到了人们的疏离,离生活远去。

“从考古发掘来看,在古代,大漆基本存在于生活领域。但现在它与人的距离很远,它在美术馆展出,作品也不是老百姓能享受得起的。我想在北京问10个人,会有9个人不知道大漆是什么,大众对大漆的认知处于非常弱的状态,在这种状况下,它的发展缺乏一个基础。”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徐天进说,“漆艺家应该在日常的器用方面多下一点功夫,多做一些事情。这些漆器用具的价值,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碗、一个碟本身,而是整个人在生活中的品位、品质和趣味。当你拿到一个漆碗的时候,它所带来的愉悦是和在美术馆看到一件好的作品不相上下的。我们恰恰认为只有挂在墙上的才是艺术,所以造成漆艺如今的尴尬。”

对于漆艺应该侧重审美还是侧重有用,《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认为,两者并不矛盾。“漆艺在以前是一种‘有用’的艺术,并不仅仅是审美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具有审美的特征,另外一方面也在深化它的公共性或者社会性。我认为漆空间应走入一个公共空间,使得有用和审美结合起来,从而超越这种门类的束缚。如果要谈漆艺术的突破,一方面是思想和精神上的,另一方面就在于其社会性和公共性。”

同济大学教授阮界望则对不久前上海的一场时尚消费展印象深刻。“这场展览让漆艺和市场‘碰’了一下。上海是对艺术非常挑剔的地方,但漆艺在这里却很‘接地气’,很受欢迎。漆艺与生活融合的感觉非常微妙,而且很有魅力。”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