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加高考。
■记者许含宇谢薇李夏薇/文俞松/摄
前日,教育部出台了新高考改革会考“怎么考”和综合素质“怎么评”的实施意见,对考试科目选择、高校招生录取机制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调整,其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俗称“会考”)成绩将首进高考。
我省将在何时跟进新高考改革?新高考改革的自选学科,有哪些注意事项?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体现?昨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一线教师和教育界专家,厘清新高考综合改革的亮点、建议。
1 福建何时开始新高考
新高考改革,考生高考总成绩=3+3,前面的“3”指的是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后面的“3”指的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俗称“会考”)的3科,可从会考的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中自选3科计入高考总成绩。
亮点1:会考14个科目全覆盖
解读:“升级版”的会考将全覆盖,学生要参加高中所有科目会考共计14科: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9科实行省统考;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考试,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要求,确定具体组织方式。
对比:现行的我省高中会考无需考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用技术。
亮点2:高中每年都有会考
解读:会考一般安排在学期结束时,不过,每次考几科,学生并不能随心所欲——意见要求学校统筹确定每个年级的学生参加考试的科目数量,原则上,高一年级2个科目左右,高二年级6个科目左右,高三年级6个科目左右。
意见要求,每年会考都要覆盖所有科目,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参加同一科目两次考试以及更换已选考的科目提供机会。
对比:新高考的会考,即使是有文科倾向的考生,也必须参加物理、化学和生物考试,即“反向考”。我省现行的会考也是这样,只不过“反向考”在高二就已经考完了,这与新高考的会考略有区别。
亮点3:会考地位扶摇直上
解读:高中所有科目都要会考,学生可以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选3科计入高考成绩。由此可见,新高考改革还是可以有文科或理科的倾向。
对比:可以肯定的是,改革后的会考地位会扶摇直上,会考可能进入“高考状态”,因为改革后的会考可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选3科成绩计入高考。被称为“升级版”的新会考,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考试的时间线会拉长。
2 新会考怎么考
高考综合改革今年在上海和浙江启动,2017年全面推进。省教育考试院有关人士昨日告诉记者,国家的先期试点没有包含福建,但我省的配套方案正在酝酿,最终方案还未正式敲定。鉴于高考改革遵循“三年早知道”原则,具体高考改革方案一定是提前3年公布,这也意味着我省高考3年内不会大改。
亮点4:等级呈现淡化分数
解读:新会考的考试成绩以“等级”或“合格、不合格”方式呈现。计入高考的3门会考成绩以等级呈现,其他科目一般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5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各等级这样划分:A等级15%,B等级30%,C等级30%,D、E等级共25%。
以上海市试点为例,2017年起,上海高考成绩由语、数、外3门统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3门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等级考每门满分70分;等级考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五等再细化为11个等级,其中A+为满分7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间的分差均为3分。这也是此番改革的最大初衷:通过等级来淡化分数。
对比:现行我省高中会考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其中书面考试科目按照A、B、C、D(分别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第评定;操作考查项目按照合格、不合格2个等第评定。参加并通过会考,是高中生毕业的必备条件。现行我省的会考成绩与高考基本无关,学生会考成绩均由学校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并与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并列呈现。
改革后,新高考会考的14个科目成绩必须都要合格,才能获得高中毕业证书。此外,在高校招生录取时,学生的所有会考成绩必须提供给高校。
亮点5:缩短备考持续时间
解读:此番改革的亮点在于计入高考总成绩的考试科目成学生“自选动作”。新高考中,考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来确定要把哪3门成绩带入高考成绩中。但是,高校什么时候把报考要求告诉学生?学生是不是高一就要开始决定报考哪所高校?全国所有大学、所有系的招考要求是哪3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会考,自选其中3门计入高招总成绩,排列组合是多少种?不同组合的成绩含金量又该如何衡量?截至目前,这些问题还没有具体的细化方案。
对比:现行我省的高考是将高一、高二学习的内容一直带到高三“算总账”,高中三年中各门考试科目一直处于备考的过程中,并且高考集中考语文、数学、英语和文综或理综,学生考试的门数多,强度大。
改革后,与高校招生录取挂钩的新会考将安排在3年内完成,实现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可分散备考的门数,缩短备考持续时间。不过,不少学生和家长则认为,新会考意味着从高一开始就要进入“高考状态”。
3 综合素质怎么评
新高考中,决定能否被某高校录取,除了高考成绩外,综合素质也算数,它由中学记录,录取时提供给高校参考,但意见中并未说明如何参考。
亮点6:5个方面评价综合素质
新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5个方面: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每个方面有考察重点。
解读: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如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无偿服务的情况。
新高考改革已明确,高中阶段要对学生5个方面进行评价,转变了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亮点7:评价形成档案进行公示
新规:综合素质评价有5个程序: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每个程序都有要求。举例来说,写实记录由学生自己填写活动记录单,教师做指导;再如整理遴选在每学期末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生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学校要进行公示,相关教师要签字确认。
解读:现行的高校录取要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说法已经多次见诸报端,但在实际操作中,“考生的分数才是硬道理”,“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往往成为一句空话。
新高考方案强调要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中学须真实记录学生3年表现,高校逐步以此作为招生录取重要参考。
专家观点
相关政策应增加可操作性
对于新高考改革会考“怎么考”和综合素质“怎么评”的配套文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郭丹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对于高校而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改革不仅呼应了选择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为高校选拔一定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了重要参考。”郭丹说,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绝大多数高校招生,仍完全依据分数来进行。新高考改革将努力打破高校招生的“唯分数论”,想方设法多方面创造机会,推动高校从简单地“招分”走向科学地“招人”。
在肯定改革积极意义的同时,郭丹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改革要真正落到实处,只停留在配套文件中显然不够,我认为至少需要注意3点:一是新会考‘考完不再学’的问题值得关注,假设某位考生在高一年级就考完了自选科目,等到这名学生高考后被某高校某专业录取,当要用到自选科目的知识时,事实上,该生已和自选科目的知识脱节了两年,对于这一点,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增加可操作性;第二是学生可以自选3科计入高考总成绩,所以不同的学生将有不同的组合,这对高中校调整自身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是综合素质评价方面,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也更加考验高中校的课程设计能力以及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的投入。”郭丹分析认为,这样一来,也可能打破固有的班级管理、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配套文件还面临着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挑战,应该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但当真正落到实处之后,必定会对选拔人才起到积极作用,并为高校招生提供含金量高的参考。”郭丹表示,相信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其具体的配套措施将会更加完善。
高考改革 师生家长各有看法
不分文理有利学生发挥潜能
“如果碰到这样的改革,我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避开原本必考却不擅长的科目,选择自己的强项。”正在福建师大二附中念高二的叶同学告诉记者,自己已经选了理科,但物理一直是“短板”,相反,他对地理更有兴趣,“如果可以选,我会选地理、化学、生物3门,在成绩上,也会更有优势”。
“改革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的潜能、兴趣爱好得到充分发挥。”福州八中校长陈炜认为,改革是在鼓励学生作选择。这意味着,学生可以打破局限,自由选择“文科”+“理科”的科目。比如,学生可以选择原属于文科的历史、地理和原属于理科的生物,作为计入高考总分的3个科目。
看完报纸后,现在正在就读高二年级的小周有些疑惑。“我现在选的是文科,如果将来文理不分科了,会不会增加学弟学妹的学习压力。”小周的想法其实代表了一部分即将升入高中阶段学生和家长的想法。
“不能简单地评价新方案是增负还是减负,机会增加的同时,对学生的实力也是一种考验。”福州三中老师刘会坚认为,文理不分科,不应是单纯的文科或理科一起学,而应该有一个相对完善的配套方案,从这个方面看,不是学习压力增大了,而是学习的针对性增强了。“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要加强教授文理贯通知识的能力。”刘会坚说。
“改革对教师教学的要求更高了。”福州八中校长陈炜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方面,改革更加强调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开放和多元;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不断选择的过程,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体验,才能知道是否真正喜欢这门学科。如果学生经过重新选择后,自选的3门学科中发生变更,会对教务管理、课程设置等带来一定的考验。
自选学科切忌一味追求高分
“学生选择学科不能走入误区,不能仅因分数高或等级高,而随意选择学科搭配,要考虑到学科之间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福州三中老师李棽说,如果考生以牺牲大学专业所需学科的关联性来换取高分入学,以后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时,则可能举步维艰。比如高校的食品工程和生化等专业,高校当然希望考生在相关学科(如化学、生物)上有较高的素养。
“关键还要看考试的时间,如果新会考时间安排得早,就有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实现‘门门清’;若时间安排得晚,则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李棽说,高中仍属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学生掌握更为全面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在高二前完成会考,就可能导致高三时主攻语、数、外3科,这3科的学习负担将会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学生对其他学科的持续学习。与此同时,由于学科的相近性特点,预计跨文理选科的同学不会太多。
等级呈现区分度可能削弱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它是衡量学生水平的一把尺子,用等级替代具体分数,就像是把尺子的单位刻度从毫米换成厘米,降低了精确度,加大了测量误差。”福州八中老师陈学军形象地比喻说。
陈学军表示,等级呈现可能会削弱高考选拔的精确度。改革后,任选3科成绩以等级呈现,考生间的区分度变小,比如两个考生的地理科目会考等级均为A,差距没法精确体现。就高考的功能来说,就是要精细区分学生差异,高考的成绩是衡量考生水平的“梯度”。任选3科以等级呈现,实际是减少了“梯度”数量,可能会加大测量的“误差”。
“对于成绩优异的考生来说,反而觉得拉不开差距,没法‘冒尖’。”学生家长叶先生表示,现行的“3+X”模式,各科都凭分数分出高低。而改革后,除了语、数、外3门,其余科目,水平较好的考生均为A级,成绩突出的考生可能就没法借此“拉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