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社会 > 正文

沈锦丽:一块糖“诱”出一个漆线雕大师

2014-12-23 07:11:14 崔晓旭 詹文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晨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沈锦丽跟老一辈漆线雕艺术家学手艺

  她是一名农家女。

   小时候,在曾祖母一块糖的诱惑下,掌握了漆线雕的制作工艺。那时候,她并不爱漆线雕,她更爱珠绣。

26岁的一次北京之行,让她重新想起曾祖母的梦想,想起身上关于漆艺、关于漆线雕的使命。她辞去村支书,开始传承这项老手艺。

20多年下来,她遭遇无数困难,一度面临破产,但她最终将厦门漆线雕艺术推向了世界。“漆线雕大师”、“工艺美术名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各种称号随之而来。但她更喜欢的称呼是“志愿者”,传承传统工艺的志愿者。

今年6月,省政府公布全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沈锦丽作为“福建漆艺”项目的传承人,名列其中。

曾祖母用糖“诱惑”她掌握工艺

沈锦丽是厦门普通的农家女。

在农村,这个家族一直从事着工艺美术的祖传工艺,尤以漆艺著称。“无论祭祀祖先,还是平时生活,都离不开漆器。”沈锦丽说。

但在她小时候,漆艺已经式微,只制作大漆工艺中的一个分支——漆线雕,“靠着我的曾祖母固执延续着”。

沈锦丽每天看着曾祖母在石臼中,反复舂打漆线土。曾祖母总会拿一块糖引诱她去帮忙干活,她就这么在糖的诱惑中,熟悉并掌握了漆线雕的制作工艺。用天然的植物漆,配以闽南特有的红砖瓦粉,反复舂打成柔软的泥状,然后用手搓成如发丝般的漆线,在涂有底漆的坯体上,用漆线盘、结、绕、堆、雕、镂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

事实上,那时她对漆线雕没有太大兴趣,她更爱女生喜欢的珠绣。小小年纪,她就有一手漂亮的珠绣活。周围许多刺绣厂来她家,收购她的刺绣。“那时候很苦,我每个月的刺绣能赚八九块钱,曾祖父一个月的工资也就那么多。” “坚持几十年后,明白那是使命感”

1992年,26岁的沈锦丽突然重新“想起”漆线雕。

那时的她,因为刺绣赚了些钱,不仅有了刺绣车间,还成立了刺绣研究所。但是,一趟北京之行,让她想起小时候,曾祖母的梦想。

在北京故宫,她发现到处都是漆艺、漆线雕的作品。从殿里的大柱,到小器皿,都有漆艺的美。“我突然有了种冲动,感觉自己看到方向,要把漆线雕的艺术传承下去。当时,我以为这是缘分,后来几十年的坚持让我明白,是使命感。”沈锦丽说。

北京回来,沈锦丽发现,有300多年历史的漆线雕已经在社会上失传。“没有老师,没有同行,什么都没有了。”

沈锦丽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村支书很多人都能做,但漆线雕不一样,如果再不做,可能就真的消失了。”

她重新一遍遍回忆起小时候曾祖母传授给她的手艺,研究漆线雕的整套理论,遍访八闽各地名匠。

“没有普及开去,算不上传承”

自己关起门来,研究出精湛的工艺,却没有让它普及开去,算不上传承。沈锦丽觉得,必须为传统工艺找到市场,让更多人知道和接受它,那才能传承。

沈锦丽采纳了朋友的建议,到北京去,专为国家领导人做出访礼品。她一下子成功了。2002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艺宝漆线雕暨沈锦丽佳作赏评会”,让全世界的专家欣赏到漆线雕艺术。

她成立了漆线雕研究所,带徒弟传授技艺。“在传承漆线雕工艺的过程中,我就是一个志愿者,这么多年只有一个目的——让传统在现代中生存。”沈锦丽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传承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